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约翰·福尔斯的杰作《法国中尉的女》以新颖的叙事技巧丰富的叙事层次塑造了一个聪颖、叛逆而叉神秘女性形象莎拉.本文借鉴西方女性主义叙事学对叙事话语和性别身份的研究,从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角度重新解读莎拉的形象,分析福尔斯是如何在男性语境中还原一个文化他者的新女性形象,进而思考莎拉这一新女性形象的出现对以男权为主导的社会历史语境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对小说《光明天使》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解析,指出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分别是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代表,揭示人格三结构之间的激烈冲突与斗争,体现了小说的主题,展现作者欧茨对人性的深刻挖掘与反思。  相似文献   

3.
约翰·福尔斯是当代英国著名小说家.针对二战后小说各种形势已经枯竭的说法,约翰·福尔斯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实验性的采用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创作了不确定的情节,为二战后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4.
《牵风记》是作家徐怀中遵循文学是人学原则,关注人性刻画的一部力作.依据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牵风记》的主要人物曹水儿、齐竟、汪可逾分别与本我、自我、超我三重结构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契合关系.小说在人物塑造过程中突破了传统战争文学的内涵和外延.小说通过对人物的多向度塑造,即本我的释放和转化、自我的束缚与反省、超我的坚持及流...  相似文献   

5.
《道连·格雷的画像》是爱尔兰作家王尔德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其情节并不复杂,但却因为小说中几位性格迥然不同的人物之间的影响与牵制,以及充满着神秘诡谲色彩的"画像"而使这部小说对读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当我们用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来解读这部作品时,可以发现书中的人物与画像分别表现出了本我的觉醒和失控、超我的呼唤与拯救以及自我在二者的冲撞下艰难的平衡与复归。  相似文献   

6.
喜欢这样一个画面:一望无际,波浪一层层的大海边,站着一个孤独的身影,一身黑衣的莎拉———法国中尉的女人,面临大海,像是雕像,眼中是坚毅和不屑。在自己将永远被埋没在平谈的生活中时,莎拉给自己制造了谎言,声称自己是法国中尉的情人,在人们议论之中,莎拉清高、坚毅的面对。她站在海边,凝视着远方,仿佛真的在等远方情人的归来时,那孤独的背影、那忧郁、冷漠的眼神,美极了。在这个城市里,我很寂寞,面对生活的不如意,我常对好友玲感叹生活的残酷,抱怨现实生活的不公平,说我怎么佩服莎拉的举动,羡慕莎拉的清高。玲就笑我又进入了小说中,说我总…  相似文献   

7.
艾丽斯·沃克的<日常用品>一直被大多数批评家认为是沃克所有短篇小说中最好的一部作品.小说人物的心理刻画和性格描写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及人格结构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小说的情节发展体现出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和协调,表现出人物对文化的不同理解与对待方式,从而凸现主题.  相似文献   

8.
美国作家奥德丽·尼芬格的小说《时间旅行者的妻子》描述了男女主人公在时间与爱的复杂交错中勇敢探索,发现自己的成长过程。基于此,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视域探讨这部小说中男女主人公从本我到自我再到超我的人格发展历程。在梳理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小说主人公的三种人格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分析了他们人格发展的过程,最终在本我和自我之间保持平衡,达到超我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小说《圆屋》以主人公乔的母亲遭遇暴力侵犯为切入点,展现了印第安保留地上司法体系漏洞下掩盖的非正义。本文从精神分析角度出发,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内心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展现进行分析,探究“三我”对人们行为的引导作用,以及“三我”的协调运转对实现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平衡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是分析哈代的小说《还乡》中心理活动和精神现象的有效工具。小说中游苔莎是古希腊人本主义的化身,倾向于充满欲望的、非理性的"本我";克林是19世纪理性主义和基督教精神的象征,倾向于平衡节制的"自我";爱敦荒原是传统的象征,倾向于伦理道德、宗教戒律的"超我"。三者的交织作用使《还乡》作为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代表作之一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挖掘《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为前人忽视而又极富暗示意义的一个 关键性细节入手,剖析女主人公本我、自我与超我间激烈的较量与冲突,力图揭示这篇小说女主人公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挣扎。  相似文献   

12.
《魔戒》是英国著名奇幻小说家,被称为“奇幻文学之父”的托尔金的代表作,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刻画和性格描写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不谋而合,小说中人物所体现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冲突极大地推动了故事的情节的发展。该文通过弗洛伊德的人格分析理论分析小说的人物,通过这一全新视角阐释了咕噜、弗罗多和甘道夫与魔戒的矛盾以及形成原因,以便更深刻的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相似文献   

13.
福克纳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著名的作家,他善于捕捉人的心理变化向人们展示美国南方社会的发展状况。《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这部小说中的人物体现了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矛盾。本文试从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个方面剖析小说人物的作用,揭示文章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王俊耀  朱志卉 《海外英语》2013,(15):202-203
《魔戒》是英国著名奇幻小说家,被称为"奇幻文学之父"的托尔金的代表作,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刻画和性格描写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不谋而合,小说中人物所体现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冲突极大地推动了故事的情节的发展。该文通过弗洛伊德的人格分析理论分析小说的人物,通过这一全新视角阐释了咕噜、弗罗多和甘道夫与魔戒的矛盾以及形成原因,以便更深刻的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依德关于超我与本我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北村的小说《周渔的火车》进行了研究与解读。  相似文献   

16.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D.H.劳伦斯最后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该小说中女主人公心理刻画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在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文中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论来分析康妮,剖析其心理活动的深层次的原动力因素,并深入地揭示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池莉小说《看麦娘》中透露出现代都市女性对“本我”的反思意识,通过对小说细节的阐释,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精神自由的关注与追求。这也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池莉写作的重大突破之处。  相似文献   

18.
本文意在探讨维多利亚小说的写作,尤其是经典维多利亚小说中关于“堕落女性”这一命题的处理。讨论的素材源于两本小说,即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和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在对两书进行比较的前提下,发掘经典维多利亚小说家,如哈代,是如何对他的当代后继者福尔斯产生影响,尤其是哈代在刻画女性形象时所采取的男性视角及其局限性对福尔斯作品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笔者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解读理查德.柯内尔的短篇小说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间的象征含义并探讨他们的冲突与联系。雷斯弗德、惠特尼和扎罗夫分别对应精神分析的三个概念:自我,超我和本我。冷酷凶残的扎罗夫按"本我"的快乐原则行事,理性善良的惠特尼信奉"超我"的至善的原则,二者思想的激烈冲突使代表"本我"的雷斯弗德左右为难、备受煎熬,而小说正是通过揭示主人公雷斯弗德内心的矛盾、困惑与痛苦,达到反思人性和人类战争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李洪青 《英语辅导》2014,(2):195-197
在《疯癫与文明》中,福柯从考古学的角度将西方社会对疯癫的态度分为三个阶段,认为疯癫不仅仅是生理病变的产物,而且还是文明或文化的产物。《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莎拉的经历可谓是对西方几百年来疯人境遇的较好诠释。本文拟运用福柯的理论来对英国当代作家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进行主题分析,以期解读出作品的历史和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