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5课。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 2.紧扣重点词句,发挥想象,走进文本创设的情境,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相似文献   

2.
本组教材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主题,包括四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相似文献   

3.
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合作成立了“中华少年写作园专家委员会”。“中华少年写作园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由著名作家王蒙、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担任,王蒙并为“中华少年写作园”题字。经由各地教委推荐和专家评定,各省、直辖市所属的重点中学均可建立“中华少年写作园”。“中华少年写作园”旨在促进挂牌学校之间的中学生写作、作文教学能有更多的经验交流,并获得专家更直接的指导。此活动受到各地教委和学校的欢迎,认为是提升学校品牌的创举,素质教育的新实践。第一批“中华少年写…  相似文献   

4.
一、历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1.积极进取、奋发有为教育 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部分学生存在着不思进取、怕苦怕累、甘于平庸和碌碌无为的惰性心理。历史上有着大量为国家、民族的利益和人类的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东汉时期著名政治家班超,少年立下远大志向,投笔从戎,出使西域六十余年,克服千难万险.为抗击北匈奴、巩固丝绸之路、加强西域各族人民与内地的联系和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  相似文献   

5.
看到若干篇周恩来中小学教师给少年周恩来作文写的评语,从中既可看到少年周恩来勤勉好学的精神,也可了解当时的语文教育状况和教师在“教”上的用心。他们为周恩来日后精辟地运用中国文字语言打下了良好基础,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谨录如下。小学1则:批语(下同):“教不如此,不足  相似文献   

6.
【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相似文献   

7.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0年秋至1913年7月,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度过了三年不平凡的读书生活。在这里,少年周恩来亲身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亲眼见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灭亡,接触了早期的民主革命思想,感受到社会危机和民族灾难的深重,开阔了眼界,积累了学识,为他光辉战斗的一生打下了初步的基础。自从那次修身课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像风帆一…  相似文献   

8.
1910年的铁岭作为辽宁乃至东北地区的经济较发达地区、重要交通枢纽、文化传播重镇,在启迪少年周恩来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锻炼强健的体魄以及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方面发挥了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2011,(16):7-8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铿锵有力的话是少年周恩来说的。在人们的印象中,周恩来温文尔雅,是位白面书生,如同诸葛亮"羽扇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后半部分时,老师先要学生朗读周恩来回答魏校长的那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求读出铿锵有力的语气,一遍又一遍,当读得颇有一些激情时,老师问大家:“周恩来这时几岁?”  相似文献   

1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今年三月六日,是周恩来爷爷85诞辰。周爷爷在少年读书时,就立下了救国救民的志向。一次,老师问同学们。“读书是为了什么?”有的同学答是为了谋生,有的答是为了发财,只有周爷爷庄严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来,他去日本留学。给小学时的同学写下这样的临别赠言:  相似文献   

12.
开学第一课     
<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0世纪初叶的中国,社会动荡,山河破碎。周恩来12岁那年离开家乡,来到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到的种种欺凌,从而深刻体会到"中华不振"的悲愤。那一年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课,校长向  相似文献   

1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这篇课文结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后半部分时,老师先要学生朗读周恩来回答魏校长的那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求读出铿锵有力的语气,一遍又一遍,当读得颇有一些激情时,老师问大家:“周恩来这时几岁?”同学们齐声回答“:十二三岁。”老师接过话儿“:是啊,他这个时候还只有十二三岁哪!同学们,你们现在几岁?”几乎又是齐声回答“:十二岁。”有几个说“:十三岁。”老师睁大眼睛,逼视着大家:“你们的年纪和当年的周恩来差不多,你们有他这样伟大的志气吗?”学生们不假思索“:没有。”“是的,我们谁也没有他这样的伟大志气!可是,周恩来从小就有,多么了不起啊!让我们再来好好朗读一遍。”这是笔者最近在语文课中听到的一个片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小学四年级所学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写周恩来去了一次外国租界地后,真正体会到了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萌发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听到这番师生对话之初,只是“格登”一下,心里没有多想,后来越来越觉得有思考的价值。周恩来是伟大的,从小就胸有大志,但他的这种志气,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的,也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而是在耳闻目睹各种事实之后才渐渐形成的,特别是在外国租界地看到的那一幕,才...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儿童的“根”。让传统文化直抵儿童心灵,使他们成为心中有根,眼中有神,心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新时代好少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亟需儿童立场,教师要立足儿童生活,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字理教学,课堂有“厚度”;通过品读语言,课堂有“深度”;趣味互动,传递“温度”;进行拓展延伸,课堂有“高度”。  相似文献   

16.
周恩来关怀中华职教社李益生本栏编辑马志清1957年初夏的一天,北京南河沿全国政协文化俱乐部布置一新,这里在举行中华职业教育社立1140周年纪念会。周恩来总理应邀到会发表“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长篇演讲,当他讲到“职教社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团体,从职...  相似文献   

17.
探索青年周恩来的成长道路,不能不涉及他的“为中华之崛起”,为“中华腾飞世界”的炽热而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这种爱国主义思想,正是青年周恩来奋发向上的起点和动力。我们研究这个问题,对于当今的人们特别是青年一代,对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于四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给我同学校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为学校教育带来了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9.
正4月22日晴"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这是我们刚刚学习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中最让我感动的话!也是这短短的一句话让周恩来总理耗尽了毕生的心血与智慧。我掩卷沉思:十二岁的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担负起振兴民族的责任。我们也是少年,又该怎么样呢?我们知道现在的中华正处在腾飞时期,和平年代长大的我们衣食无忧,在二十年、三十年以后,我们长大成人。有没有本事让中国强大?有没有本事让外国人不敢轻举妄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后半部分时,老师先要学生朗读周恩来回答魏校长的那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求读出铿锵有力的语气,一遍又一遍,当读得颇有一些激情时,老师问大家:“周恩来这时几岁?”同学们齐声回答:“十二三岁。”老师接过话儿:“是啊,他这个时候还只有十二三岁哪!同学们,你们现在几岁?”几乎又是齐声回答:“十二岁。”有几个说“十三岁”。老师睁大眼睛,逼视着大家:“你们的年纪和当年的周恩来差不多,你们有他这样伟大的志气吗?”学生们不假思索:“没有。”“是的,我们谁也没有他这样的伟大志气!可是,周恩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