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只活了五十六岁,在他行将告别这个人世时,体重下降至不到四十公斤。为了寻求真理,为了摆脱民族的耻辱,为了每个人做人的本质力量都能得到自我的肯定,也就是说,为了追求完满的人性;为了反抗专制、压迫、愚昧、贫穷,鲁迅奋斗了整整的一生,而且是相对短促的一生,难怪他要说把一般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到工作上去了。就这样,他以呕出心肝几同苦行般的坚韧的毅力,使自己的精神劳作占据着中国巨大的文化空间,以一支笔,赢得了“民族魂”的赞誉。鲁迅是不死的,特别是他所鞭挞和批评的种种社会病根继续存在的时候,鲁迅则越发显出他的辉煌。因此,正如歌德赞颂莎士比亚这位人性的大师时,以“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来概  相似文献   

2.
曹津源 《语文知识》2002,(10):45-46
一、关于家庭“变故”和“父亲”病死。文中所叙“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是指鲁迅的祖父介孚公因科场下狱;关于“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一事,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有较详的叙述:“……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而那“最有名”的医生却开出“原对蟋蟀”这封建迷信色彩浓重的药引,“……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地亡故了”。这两件事,使鲁迅“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终于“看见世人真面目”。在这平稳的叙述中,涌动着的是他对官场腐败、封建遗毒的痛恨和对世态炎凉、人情纸薄的慨叹。  相似文献   

3.
荣松 《阅读与鉴赏》2006,(12):36-39
乡土是生命的起源,乡情是中国文人独特的情感寄托。早在弘文学院时期,鲁迅的同学对他就有“斯诚越人也”的评语。(沈瓞民《回忆鲁迅早年在弘文学院的片断》)鲁迅的故乡浙江绍兴,山水秀美,民风古朴,文化积淀深厚,孕育了鲁迅割舍不断的故乡情结,也塑造了鲁迅忧国忧民的文化性格。从《故乡》与《社戏》看,鲁迅对故乡的情感是复杂的.爱恨交织难以一言蔽之。  相似文献   

4.
鲁迅支持和关心《太白》的创刊,并且在《太白》上发表了24篇杂文,揭露和批判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并对林语堂等人提倡“闲适”、“幽默”的小品文进行了批评,还继续了他的国民性反思,创新了其精湛的杂文艺术。  相似文献   

5.
“绝望”一直都是鲁迅小说的主题,这是鲁迅无言的抗争,是来自他灵魂深处的呐喊。在绝望中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芒,更能看清当时的社会现实。教师可带领学生对鲁迅的两篇小说《故乡》和《祝福》进行对照分析,通过鲁迅对小说人物的刻画来体会鲁迅小说中人物内心的“绝望”,进而体会鲁迅的“绝望”。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鲁迅小说《呐喊》赋予了新的理解和新的认识,认为《呐喊》是鲁迅对于这个无声中国的振聋发聩的呐喊,呈现出了执著的反封建精神。是“五四”时期寂寞中的呐喊,喊出了具有启蒙色彩的反封建的强烈呼声。  相似文献   

7.
鲁迅是20世纪最杰出的伟人之一。他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在那黑暗的时代,导引着民族文化前进的方向,鼓舞着进步青年奋勇而前行,被誉为“人类明灯”。60多年过去了。对鲁迅的关注和研究并没有随时代的远去而淡化,如今,国内外研究鲁迅依然很热,那些过去由于政治偏见而引起的对鲁迅的误解也在逐渐化解,  相似文献   

8.
《河南》杂志是20世纪初留日爱国学生活动的阵地,是鲁迅走上“文艺救国”道路的开始。鲁迅在《河南》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是其一生思想的主要源头。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或则犀角烛怪.或则肝胆照人。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虽寥寥十四字,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中国新化运动的闯将与旗手,他的小说创作以人物形象的个性鲜明,思想内涵的深刻而称于世:鲁迅又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学,对中国小说历史的研究更见功夫,有《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古代小说对鲁迅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拟就《故乡》来分析《红楼梦》对鲁迅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酒楼上》被夏志清在《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誉为《彷徨》集中“研究中国社会最深刻的四部作品之一”,周作人也说这是一篇“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仅就其篇名就耐人寻味——《在酒楼上》,为什么不是《邂逅》,或是《在茶馆里》?  相似文献   

12.
《学衡》是持文化保守立场的学术性杂志,早期多刊登攻击“新文化运动”的言论。身为新文学家的鲁迅撰文回应“学衡派”众人,批评《学衡》的文化复古倾向。杂文具有鲜明的鲁迅式杂文的色彩,言辞犀利,切中要害,体现了鲁迅杂文的独特魅力。鲁迅与《学衡》的论争,凸显了现代知识分子的不同文化选择倾向,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3.
梅子编辑的《关于鲁迅》,被视为抗战时期"敌意鲁迅"的代表性作品。其中所收七篇文章,在承认并肯定鲁迅文学天才的同时,对其政治上的左翼倾向,也大加攻击和否定。《关于鲁迅》是抗战语境下国共之争在文化领域的反映。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关于鲁迅》,有利于体认这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历程。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狂人日记》与中国家族制度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狂人日记》关于“吃人”的社会批评,主要是一种对中国家族制度的文化形态进行反思之后的严厉抨击,鲁迅从家族内部的陈腐的伦理关系入手深刻概括了中国人处在家族制社会中卑劣的生存状态,让读者在“吃人”境层上去切实感知中国家族制度及其儒家思想这一文化依托的虚伪性,《狂人日记》也展露出鲁自己那种来源于某些传统文化的束缚的难以张扬但可以领略的心理弱势。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主席评价鲁迅先生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我心潮起伏,当然不仅仅是因为主席“金口玉言”,更是因为这定位恰如其分,我心里“圣人”二字有了最亲切的形象。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过客》中的“过客”“少女”“老翁”三个物的形象内涵从某种程度上可说是鲁迅内心三个“自我”的象征。而重迅小说中那些主体感情色彩极浓的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无疑和鲁迅的精神内涵一脐相连,他们身上大致体现了鲁迅的思想发展变迁历程,折射了鲁迅在不同时期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甚至人生经历。本文从这个角度,将鲁笔下主体性极强的人物分为三类:过客型、过客——老翁型、少女——过客——老翁型。论述重点放在前两类人物类型上,紧扣的过客的精神内涵,阐释他们的“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的生存方式,“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7.
重温鲁迅     
鲁迅,这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名字,这个被称为“20世纪中国文化之‘结”的重要人物,今年是他逝世后的第70个年头,到现在他究竟能不能被我们“绕开”?鲁迅精神和他的作品是不是如某些人所断言的“过时”了?鲁迅与他的作品于我们今天的青年到底有着怎样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此文是对笔者以《示众》为契机摄取到的关于《呐喊》、《彷徨》一种意义结构的补充论证,笔者认为,在“沉默鲁迅”的《怀旧》以及日记(1912年至1917年)中同样可以看到在《示众》和《呐喊》、《彷徨》的其他作品中存在的一种意义结构,即《呐喊》、《彷徨》富于层次地呈现着鲁迅审视下的20世纪中国现实——一个“生民苦难—社会黑暗—生命虚无”的世界。笔者认为鲁迅的这一思想建构虽则显露在他1918年后的文本中,但却生成于鲁迅的“沉默”时期。  相似文献   

19.
鲁迅《故事新编》写到的“天”兼具物质的天与人格神的意涵,小说《补天》《采薇》中的征伐、劫掠、杀戮无不在“天”的名义下进行,鲁迅对这种“名”与“实”分裂的揭示,也包蕴了他对先秦以降“天道观”的省察和反思.  相似文献   

20.
鲁迅作为《莽原》周刊的主编和主撰,依靠期刊的传播,实践了他“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批评观。作为主编,鲁迅具有以读者为本位的办刊意识,采取开放的办刊方针。身为投稿者的鲁迅,从理论倡导到文学实践做了积极实践。在现代传媒视域中,鲁迅的办刊实质上是为同人争取公共空间与话语权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