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移用”是不是独立的辞格,早在九十年代初语文界同仁就有论述,如童为凯先生的《移就·移用·移觉》(见《中学语文》90年第4期)认为“移用”就是“移就”,“同属于一种辞格”。茆文楼先生在《莫把“移用”当“移就”》(见《中学语文》90年第8期)中认为“‘移用’是一种有别于其他辞格的独立辞格。”这些论断,虽有见地,但失之偏颇。笔者认为移用是一种词语修辞手法,而不是独立的辞格。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2.
舛互,病句?     
《小学教学研究》总第56期刊出过林明华同志《浅说舛互修辞格的特征》(以下简称林文),介绍了拙著《修辞新格》一书中的“舛互”修辞格,并说这一修辞手法在小语教科书中也时有所见。同时指出五年制小语第九册《基础训练7》第三题的第一句“我们全家都去看电影了,只剩下我一人在复习功课”,不是病句,而是舛互修辞格。后来总第63期刊出了黄义正同志《不能因“舛互修辞格”而放走病句》(以下简称黄文),同意林文所举教科书中的五个例子是“舛互”,并进一步对它们一一作了分析,以示之所以同意的原因。但对“我们全家……”句却持异议,认为确属病句,而非“舛互”,不能“放定”。这两篇文章都很吸引人:它们不仅可以激发教师对小语备课的钻研兴趣,还能帮助提高语文教学的水  相似文献   

3.
教《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又涉及到“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一句的修辞问题。高中《语文教学参考》(第四册98面)说是“通感”,而郑颐寿的《比较修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P156)说是“移用”。究竟哪一说为正确呢?教者无所适从。为了琢磨这一句的修辞格,笔者从其结构和“讲用”两个方面作了如下探讨,以求同仁指教。  相似文献   

4.
一、“较物”修辞格是张弓先生的创见 张弓先生是中国修辞学界的老前辈,生前是中国修辞学会名誉会长,“较物”修辞格是张弓先生重要的创见之一。“较物”作为一种修辞格,张弓先生早在1927年出版的《中国修辞学》中就已提出,1963年出版《现代汉语修辞学》时,又作了进一步阐明。 有些人认为“较物”这种修辞格就是比喻,不必另立一类,这是没有看到“较物”  相似文献   

5.
移就和量词移用的格式类型。自从唐钺先生的《修辞格》问世以来,中国修辞学界对修辞格的研究日益深入,甚至达到烦琐的地步,然而对有些常用修辞格的研究还略娣不足。  相似文献   

6.
“叹问”是颜迈教授《现代汉语》教材中提出的一种新的修辞格,它和普通的设问、反问有着本质的不同。在文学创作中,经常使用这种修辞方法。这种新的修辞格应该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7.
拜读了贵刊1987年11期林明华同志的《浅说舛互修辞格的特征》(以下简称“浅说”)一文,我学到了“舛互修辞格”的新知识。特别是“浅说”的作者从我们熟悉的小语课本中精选了五例名来相对照,并加以剖折,《修辞新格》的“舛互”格我间接地掌握了。敬望今后继续介绍一些我们小语教科书中能经常遇到的“新格”。但文中将五年制小语第七册《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 “讽刺是文艺的一格”①,也是修辞格的一种样式②.当然也有一些同志主张把它从辞格系统中排斥出去③。本文无意讨论“讽刺”是不是辞格的问题,只是对《四世同堂》讽刺语言的艺术特色略作分析。这样,也恐怕会被认为是对“讽刺”算不算辞格的一种回答——不回答的回答.  相似文献   

9.
《小学青年教师》2002年第5期有一篇题为《“块状教学”让语文课堂更精彩》的文章,标题就具有视觉冲击力,而作者又署为“佚名”,这更促使我一口气读完,顿觉耳目一新,感到受益良多。我无意于借此短文评价这篇文章,而是有感于编者不薄名人爱新人的“佚名”精神——作者漏署姓名,文章确实不错,编者没有弃置,甚至以重点篇目发出,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值得一赞! 诚然,“人的名,树的影”,名人之  相似文献   

10.
一、什么是修辞格 我国著名修辞学家陈望道先生认为修辞格是“造成超脱寻常文字,寻常文法以至寻常逻辑的新形式。”这个定义主要是从形式上讲的,一般说来,虽然大部分修辞格确确实实具有超乎寻常的文字、文法和逻辑的新形式,但在陈望道先生本人所列的三十八个修辞格中,像“错综、示现、警策、婉转”等也很难说出有什么特别的形式。所以,仅仅只从形式方面着眼显然是不够的。吴士文同志在他的专论《修辞格的定义及其他》中指出:“修辞格是一种长期形成的特定模式。”这个定义也未指出修辞格的本质特征。那么,怎样才  相似文献   

11.
本以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的修辞格式——“飞白”为着眼点,分析阐述了这种特殊的修辞格式的形式特点及其特殊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2.
积极修辞家族中有一个独特、有趣、放出异彩的支系,即词语的移用(也有称作拟物、通感的)。它指把描叙某种事物时惯用的词来说明或形容其他事物,起到一种巧妙的耐人寻味的修辞作用。“移用”的功能是大而奇的,“移用”的特性是深而活的。现据中语课本及书报杂志上摘录的“移用”例句作些探讨。中语课本三类主要文体皆有“移用”的足迹。记叙文如《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般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威尼斯》中“这个场  相似文献   

13.
也谈移就与通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报》第775期第三版刊登的署名文章———《何为“词语移用”》引发了我的兴趣,抚卷细思,又觉袁建华先生的观点值得商榷。袁先生对词语移用的定义及其内涵挖掘极深,认为“‘词语移用’就是把惯用以描述甲事物的词来说明或形容乙事物,起到一种巧妙的耐人寻味的修辞效?..  相似文献   

14.
董金明同志在《语文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4期)上发表文章,对“丰子恺画画不要脸”这个题目,进行了语法结构分析。认为这句话是“借助于修辞”,“运用了词汇手段,临时赋予‘不要脸’不曾有的新义,即‘不需要(画)眼睛、鼻子’。”说这“是人们常见的而一般人尚未确切阐释的修辞新格——别解。”又说“作者又套用了借代格,即借全体‘脸’代部分‘眼睛、鼻子’。”认为这是“别解和借代的套用。”我认为,这句话运用了修辞格是不错的,但绝不是“别解和借代的套用”,而是藏词。作为“藏词”这种修辞格,包括两种,一是藏  相似文献   

15.
“移用”修辞格,就是两个事物相关连时,把原属甲事物的修饰语“移植”过来用在乙事物之上的修辞方式。“通感”修辞格,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别一感官上,凭借感觉感受相通,以启发联想,使读者产生如临其境,如睹其物,如闻其香,如聆其声,如品其味,如身受其冷暖等实感,从而获得丰富的艺术享受。移用与通感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点:一、从修辞功能来看。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沟通起来,借某一感受来写另外一种感受,从而加深某种感觉的意义,使具体的感受变得更加具体形象,一般的是后一句为前一句服务,后一句引申并深化前一句的含义。  相似文献   

16.
一、复合修辞格的涵义 所谓“复合”,是指在一起,结合起来。这里所说的复合修辞格,是指有机结合地运用两种以上或两个以上相同辞格的修辞方法。 显然,这种复合修辞格是复杂的,合成的修辞方法。是同简单修辞格相对而言的。 所谓简单修辞格,一般是指运用一种辞格来描述事物或表达思想的修辞方法。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长恨歌》)诗人用“汉皇指称唐皇即玄宗,为的是要委婉一些,这是运用了借代修辞方法,又如,“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杜甫《发潭州》)这是以比拟的方法,把岸花和樯燕当作有感情的人求描写。象这类倏辞方法,其表现形式比较简单,修辞效果也比较单地一,因此可称为简单修辞格。  相似文献   

17.
一、同是神话巨著,但一为礼佛,一为崇道;二、《西游记》《封神演义》“同”是儒、释、道互补之作,但《西游记》的主导思想是“出世”,而《封神演义》的主导思想是“入世”;三、哪吒、杨戬、李靖、木吒,是《西游记》《封神演义》中的“同”有人物,但在书中所起的作用相“异”;四、《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共“同”移用说话人写景状物的诗、词、赞;但“异”在《封神演义》移用马虎,《西游记》移用贴切;五、《封神演义》《西游记》同是累积型的作品,但《西游记》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唐僧、牛魔王、铁扇公主等等众多传世的艺术形象,《封神演义》则除了哪吒、比干的形象塑造得比较成功外,其余人物塑造乏善可陈。  相似文献   

18.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我在书房大声读着古诗《咏柳》。咦,“佚名”?这名字好熟悉,好像在哪见过,管它呢,不就是个人名吗,记住就行了。谁知,过了几天,“老朋友”又见面了:我打开新买的《智慧背囊》,刚翻开一篇,作者又是“佚名”。嘿,这个叫佚名的人真了不起,又会作古诗,又会写散文!对了,好像以前看到的一首歌也是他写的,这个佚名简直是个天才!咦,不对,那本诗集选的全是古人的作品,而《智慧背囊》可全是现代人的作品,哪有那么长寿的人?我望着天花板苦思:佚名是谁?佚名是谁?对了,翻《辞海》。我翻开《辞海》文艺分册,可还是找不到。…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修辞教学的状况不能令人满意。主要表现是“四旧”: 一、教学指导思想旧指导思想,既指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制定的指导思想,也指教师的指导思想,从目前来看,这两方面的指导思想都比较旧,它反映在: 陈旧的内容要求——长期来,中学语文界一直是这样理解的:修辞格就是修辞,修辞教学的任务就是讲修辞格,主要的修辞格讲完了,修辞教学的任务便算完成了。这种片面的看法,使修辞教学的内容变得十分狭隘、贫乏,似乎除了十几种修辞格外,再无其它内容可讲了。在这种片面理解的指导下,修辞教学就是翻来覆去地讲“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式,而词语的锤炼,句  相似文献   

20.
为了增强语句的感染力、生动性,用形象的词语使感觉转移,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移植到乙类感官上去,这种辞格叫移觉。它是词语移用修辞法派生出来的修辞格之一,例如:①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例①中的“光与影”,是由眼睛去看的,是视觉形象;“名曲”由耳朵听到的,是听觉形象。用“如”把它们联结起来,产生了视觉向听觉转移。从心理角度看,人的感觉是多方面的,语言表达中,用“移觉”这一辞格把人的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往往给人以更加深远的想象和联想,有时甚至达到一种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