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美国,有个名叫道密尔的企业家,他专门收购濒临破产的企业,而这些企业经他经营之后,又一个个起死回生。有人问他“你为什么总爱买一些失败的企业来经营?”道密尔回答:“别人经营失败了,接过来就容易找到失败的原因,只要把缺点改正过来,自然就会赚钱,这比自己从头干省力多了。”道密尔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懂得失败就是一笔真正的财富.别人不行的,他能行,别人跨越不了的,他能够跨越,能把别人的失败转变成自己的财富。  相似文献   

2.
李作昕 《新高考》2009,(11):1-1
在美国,有个名叫道密尔的企业家,他专门收购濒临破产的企业,而这些企业经他经营之后,又一个个起死回生。有人问他:"你为什么总爱买一些失败的企业来经营?"道密尔回答:"别人经营失败了,接过来就容易找到失败的原因,只要把缺点改正过来,自然就会赚钱,这比自己从头干省力多了。"道密尔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懂得失败就是一笔隐藏的财富,别人  相似文献   

3.
营销市场有个说法叫做“顾客至上”。但美国罗氏旅游公司的老板森布鲁斯先生却以“员工第一”的营销之道,在短短15个春秋内把费城地区的一家小旅社发展成为年营业额达15亿美元的世界三大旅游公司之一。罗氏经营的高招就在于,别人尽力讨好顾客,他则把重心放在公司雇员身上,做到“员工第一”。他认为作为一个公司的老板,在市场观念上自然是“顾客第一”,但“攘外必先安内”在经营管理上,  相似文献   

4.
有个人听说阿凡提聪明博学,不远千里来向他请教。他问阿凡提:“请你告诉我,什么事情必须牢牢记在心上,什么事情应该永远把它忘掉?”阿凡提想了想,回答说:“要是别人为你做了一件好事,你必须牢牢记在心上;要是你为别人做了一件好事,就应该永远把它忘掉!”记住什么 忘掉什么  相似文献   

5.
刘军 《教育现代化》2005,(6):126-126
犹太人汉弗特在加拿大渥太华开设了一家豪华宾馆.处事甚为“懒惰”,凡是能吩咐别人为他干的事,他绝不亲躬。宾馆业务虽然繁忙.他却整天悠闲自在.年终时.他让宾馆分别评选出10名最勤快和10名最“懒惰”的员工。汉弗特叫人把10名“懒惰”的员工叫到他的办公室、这些员工心里七上八下,心想老板肯定会要我们滚蛋。可是他们万万没想到,一进门,汉弗特就说道:“恭喜各位被评为本宾馆最优秀的员工。”他们被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看着他们一个个目瞪口呆的表情,汉弗特招呼他们坐下后,笑着慢慢解释道:“据我观察。你们的‘懒’突出表现在总是一次就把餐具送到餐桌上.  相似文献   

6.
平时爱上网,觉得网络上资源丰富.应有尽有。闲得无聊,可以上QQ,找个在线的,瞎侃一通,没几次就成了“我的好友”了;还爱玩个“泡泡堂”.只是反应慢.老中别人的水弹,多数时间是以失败告终:也曾上CS当过几回反恐精英,惜乎技艺生疏,爆别人头的次数远少于被别人爆的次数,还有几次乱扔手雷把自己队  相似文献   

7.
人生的桅杆     
流云 《教师博览》2005,(9):51-51
一个出门求道的人在渡船上遇到两个青年.他虔诚的样子令人觉得好笑。两个年轻人骗他说:“你是不是想知道‘道’的真谛?”他说:“是呀。”年轻人说:“现在你顺着桅杆爬上去,等你爬到顶上的时候,就明白‘道’的真谛了。”学道的人连忙脱下外衣,去爬桅杆。当他爬到桅杆顶上的时候,两个年轻人拿起他的衣服和包裹逃跑了。众人连忙叫他:“快下来,那两个人是骗子,把你的衣服和包裹抢走了。”  相似文献   

8.
最近我们班上发生了这样一件小事:一个叫王朋的小朋友拿了别人的铅笔,丢铅笔的小朋友急得团团转,而王朋就是不交出来。我知道后,就把王朋叫到面前,我既未对他大声训斥,也未强其交出来,而是耐心和蔼地问:“王朋,你拿了别人的铅笔,是吗?”他点点头,“铅笔是别人的东西,丢失了,心里多难过呀!”我用手抚摸着他的头,继续说:“你再想想,如果别人拿了你的东西,你心里会怎么想呢?难过不难过?”听到这里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老师,我错了,我把铅笔还给她,以后再也不拿别人的东西了。”“这才是好孩子,老师就喜欢知错就改的小…  相似文献   

9.
孔子曾因贫而求富,他认为:对财富的追求,应该建立在“道”之上,财富本在“道”之中;富人应守富“道”,“无骄”并追求“乐而好礼”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孩子他爸,今天我买了一条纯金项链,可便宜了,每克才100元钱。”妈妈一进家门就扯着嗓子大声对爸爸嚷道。 爸爸狐疑地说:“哪有这么便宜的纯金项链?你恐怕上了别人的当了。”  相似文献   

11.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刘雄辉就是执著热爱学生的榜样。为了学生,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热爱学生的关键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刘老师一直教育学生“未做学问,先学做人”。上语文课时他对学生生动地讲了一则叫“财富、成功和高尚”的寓言故事。故事使学生体会到:高尚是灵魂,哪里有高尚,哪里就会有财富和成功。刘老师就这样寓道于教,在充满乐趣的寓言故事中,渗透着做人的深刻哲理,他深深懂得爱的艺术。真正的教育,其效果是…  相似文献   

12.
密尔把他的自由原则概括为一项简单的原则,从而为恰当地保护个体自由提供了充分条件:如果这种行为没有侵害到其他人,个体便有一种自由行动的道德权利。密尔认为他的自由学说是发生在旧主题上的新变异,为了澄清这一观点,他区分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并对这些阶段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关于密尔自由理论最明显的争议是随着竞争性的道德视域变幻的“侵害”的概念。密尔的原则在根本上是不完善的,自由原则的应用不能够被寄希望去解决相互冲突的道德视域之间的争论。  相似文献   

13.
康松 《青年教师》2006,(3):10-11
一、善于学习 先给老师们讲个故事,一位学者去向一位高僧求教。这位禅师请他坐下,然后给他倒水,水已经满了。沿着杯壁溢出来,可他还在倒。学者说:“大师,已经满了。”这时,禅师停下手。意味深长地说:“你的思想就像这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如果你不先把自己杯子里的水倒掉,教我如何对你说惮?”为什么给老师们讲这个故事呢,因为在学校听课、评课时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别人善意地提出自己对一节课的意见时,个别执教的老师总是爱打断别人的话,反复强调:“我是这样想的。”别人刚有一句,他已经有十句话在等着了。有自己的想法当然好,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思想。可是,先让人把话说完。先听听别人有什么想法,别人的想法有没有道理不好吗?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有个成语收做“嗟来之食”,说的是古代齐国有个人宁肯饿死也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许多人读了这则成语,都不禁要赞叹那个齐人的骨气,但我则要反问:“为 何不吃‘嗟来食’?” 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故 事中的人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掉了,太可惜 了。人们把这种东西归之为“骨气”。可为了 这个“骨气”就一死了之。为了这个“骨气”便 放弃宝贵的生命,值得吗? 让我们来看看越王勾践是怎么做的吧! 春秋越国惨败,越王勾践被俘。过厂长 达三年生不如死的生活;他才被放回国。在 这期间,他要对别人俯首称臣,对别人的命…  相似文献   

15.
要致富,不妨走别人失败的路──“养鸡大王”游三品致富秘诀四川省邻水县合流职业高级中学刘国荣四川省邻水县柑子乡农技员游三品,近年养乌骨鸡,已获纯利润3万多元。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养鸡大王”。当别人问他致富的秘诀是什么,他总是那么一句话“走别人失败的路...  相似文献   

16.
从前,有一个盲人晚上要回家,好心的友人送给他一盏灯笼。盲人说,我反正看不见,要灯笼又有何用?友人说:“你点上灯笼可以照亮前程,这样别人看见了就不会撞你了。”于是,盲人听从了友人的劝告提上灯笼回家,但最后盲人还是被人撞了。盲人于是就质问那个撞他的人:你为什么撞我?你没看见我手上提的灯笼吗?那人回答道:“你手上虽然提着灯笼,但灯早已熄灭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经常可以发现这样一些人,他们总喜欢拿别人的灯笼去照亮别人,但手上灯笼早已熄灭却全然不知。这与“盲人掌灯”有何区别呢?。  相似文献   

17.
一个妇女看见有三位老人坐在她家的前院里,就对他们说:“我想我不认识你们,但你们一定饿了吧那就请进屋吃点东西吧!”“我们不会一起进屋的”一个人异口同声地答道“为什么?”妇女感到奇怪其中一位老人解释道:“他叫财富,这是成功,而我则是爱”他补充道,“现在你回屋去,和你丈夫商量一下,愿意让我们中的哪一位进去”妇女便进屋把一切告诉了她丈夫。她丈夫说:“我们请财富吧,让他进来,使我们的家充满  相似文献   

18.
《鱼游到了纸上》一课,记叙了一个聋哑青年刻苦学画的故事。因为他画的金鱼栩栩如生。旁观者赞叹道:“鱼游到了纸上。”然而他是一个聋哑人,他听不到别人的赞扬,于是“我”把“鱼游到了纸上”这句写给了他。他甜甜地笑了,还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相似文献   

19.
北宋有个诗人叫王琪,他年轻时自觉有些才学,于是就飘飘然起来。有一次,他路过一片竹林,便诗兴大发,吟出两句诗来: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把垂下的竹叶比作宝剑,把挺拔耸立的竹干比作长枪,很是形象,朋友们看了都称赞。王琪更加得意了,就夸口道:“这诗句称得上字字珠玑,谁更改一个字,我愿以十两黄金相送。”一天,大学士苏东坡见了这篇诗作,没说什么,王琪故意炫耀道:“拙诗还请大学士指教。”苏东坡为了使他从自负中清醒过来,就笑道:“你这是十竹一叶啊!”王琪不由得一愣,随后一想,可不是嘛!自己诗句中的“叶千”、“…  相似文献   

20.
耳语     
小小的“铅笔盒事件”,把我们一年级一班搞得天翻地覆。到底是谁干的呢?为什么要把别人的铅笔盒丢到垃圾箱里去?初为人师的我该怎么处理呢?方案一:讲故事《诚实的孩子》,引导学生在班里主动承认了错误。结果:失败。方案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请“他”到办公室向老师承认错误。结果:失败。两套方案都没能把“肇事者”打动班里炸开了锅,同学之间也开始互相指责:谁干的,真讨厌。干了坏事不承认。整整一天,我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敞开心扉,敢于承担责任?学生为什么怕承认错误?还是怕承认后会……放学前,我怀着忐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