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下许多电视媒体“把关人”及各类电视从业者都自觉不自觉地把有关媒体调查机构提供的收视率,当作检验自己工作业绩的最重要甚至惟一的、决定性的标尺。但盲目地追求高收视率,将会陷入“收视率迷信”,由此造成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引发“收视率”调查的“暗箱操作”,失去收视率调查的客观公正和权威性。既然各电视媒体的“把关人”如此重视收视率,为了得到较高的收视率数据,出于利益  相似文献   

2.
2011年,“网络春晚”喷涌式地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山东电视台、青海电视台集体亮相.这一方面是电视传媒在观众对传统“春晚”出现审美疲劳之后为了争夺收视率和影响力而采取的一种应对举措,另一方面也是在网络影响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电视文化与网络文化互通、共融的结果.本文从“网络春晚的发展与变革”以及“网络文化与电视文化...  相似文献   

3.
戚晓通 《青年记者》2006,(20):72-72
电视媒体的商业化生存中,收视率的竞争“晴雨表”作用日益凸显。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在收视率语境下,理应寻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点,实现二的双赢而非“零和”。绿色收视率作为解决之道由此提出。一是提高品位,拒绝媚俗,绿色收视率就是努力提高收视率和收视份额,确保国家主流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力和对舆论的引导力,有效体现节目的思想性和导向性。同时,又要杜绝媚俗和迎合,坚守品位,抵制低俗,实现收视率的科学、健康、协调、可持续增长;二是数据准确、公正、不掺假,绿色收视率需要提高数据的“绿色程度”和“准确可信”的程度:三是数据的使用科学、合理、有度,电视从业人员和广告主、广告商对收视率的“绿色”使用可以作为理解绿色收视率的第三个切入口。  相似文献   

4.
陆地 《青年记者》2009,(23):5-5
中国电视媒体到底在追求什么?对这个问题,不少人可能会脱口而出:追求收视率和广告。不错,现在中国电视媒体重视的所谓名次,不正是主要以这两个指标为考评标准?但谁都知道,一个节目的收视率与其品质并无必然关系,更非正比关系。如果单纯地追求收视率,将导致节目的庸俗化、低俗化、恶俗化。当前不少电视台极力打造的一些电视综艺节目.从育入、娱人向愚人沦落,很大程度上就是收视率导向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丁嵘 《新闻前哨》2010,(7):57-59
"绿色收视率"实质上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是收视率与满意度的协调发展。电视是大众传媒,它的独特优势就在于对公众的影响力。因此,我们要拒绝新闻低俗化、媚俗化,努力提高城市台绿色收视率。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提出了“绿色收视率”的概念,强调电视媒体要以倡导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为己任,重收视率,但不唯收视率,要将收视率的增长建立在保证节目品质的基础上,坚决抵制低俗之风。“绿色收视率”概念的提出,为电视节目重塑精神品质提供了一个明确的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本文试对“绿色收视率”内容构成的特征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7.
一个社会的和谐与否,与媒体的健康引导、舆论的合理营造有着极其重要的关联。媒体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塑造媒体的社会形象,扩大社会影响力。本期“聚焦”栏目的主题是“和谐社会与广电媒体的社会责任”。国家发改委齐勇锋研究员的文章,针对近几年媒体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问题,分析了媒体社会责任缺失的深层原因。天津师范大学刘卫东教授,建议广电媒体在国家信息文化安全方面,应该从更广泛的社会视野和更深层的内在文化理性观察和思考,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媒体行动:让真情充满人间》一文,讲述了北京电视台公益情感类栏目《真情互动》在追求收视率的基础上,不放弃核心价值观的做法,折射出媒体承担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8.
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央视主持人张泽群主动提出“要向电视收视率开炮”。他说,如今中国的电视节目被收视率绑架,电视节目严重娱乐化、庸俗化,长此以往,中华文明将被蚕食,值得警惕和深思。崔永元曾说“收视率是万恶之源”,虽然不尽准确,但对收视率的盲目追求,确实已经成为电视节目低俗的根源,一味地媚俗,不仅不可避免地导致质量的下滑,而且  相似文献   

9.
叶蔚 《视听纵横》2006,(4):119-119
中国电视在走向市场化的道路上,收视率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标志。它不仅成“为观众意愿”“的温度计”,更成为媒体内部运作管理的主要指标以及媒体与广告商之间进行交易的“货币”,从而备受推崇和追逐。不错,电视应该重视收视率。但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保卫所说,收视率是把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收视率和电视文化的分析以及对电视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面对文化批判和质疑的思考,指出了收视率的市场含义、作用和定位所在,并从收视率所无法取代的社会责任和专业精神对电视从业人员的意义的角度提出,应用理性和科学的态度对待收视率,电视的文化追求应保持一份清醒和良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