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计划行为理论,通过问卷调查法,探讨我国城市居民从事慢跑、羽毛球、游泳3项休闲运动的行为意图,了解其休闲运动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行为意图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①不同参与程度的城市居民在知觉行为控制与行为意图上有显著性差异,而不同参与程度的城市居民在态度与主观规范上则无显著性差异,高参与频率组别明显高于低参与频率组别,显示高参与频率者较能掌握自我的能力与从事该项目运动的便利条件,且有较高的行为意图。②城市居民从事不同休闲运动的运动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与行为意图显著相关,仅游泳和羽毛球获得验证,慢跑并未获得验证。③城市居民从事慢跑与羽毛球运动的行为意图,主要受态度与知觉行为控制所影响,主观规范未获显著性;而城市居民从事游泳运动的行为意图,主要受态度与主观规范所影响,知觉行为控制未达显著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探讨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观赛态度和观赛意向如何影响球迷的现场观赛。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707名球迷进行调查,并验证假设模型。结果显示:观赛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观赛意向均有正向预测作用,且主观规范的预测作用最强;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观赛意向对球迷现场观赛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模型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探索大学生锻炼意愿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辽宁省1 59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分层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 1)在主效应方面,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均对锻炼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主观规范影响不显著。2)在交互效应方面,态度×感知行为控制和态度×主观规范两个交互项对锻炼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交互效应;经Johnson-Neyman法检验发现,只有当感知行为控制达到一定水平时,感知行为控制才能正向影响态度与锻炼意愿的关系,而态度对锻炼意愿的影响将随着主观规范水平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4.
魏烨 《体育科技》2014,(1):102-104
探讨影响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行为意向的因素,采用问卷调研法对354名大学生进行测量,将影响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因素,运用计划行为理论与线性结构方程式统计分析,找出影响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行为意向构面的影响力度。实证结果: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行为意向有直接的显著影响,可以解释其参与休闲体育行为意向的0.37;情感性信念和工具性信念对态度有显著影响,可以解释其参与休闲体育态度的0.22;主体群和次体群对主观规范有显著影响,可以解释其参与休闲体育主观规范的0.35;便利条件和自我能力对知觉行为控制有显著影响,可以解释其参与休闲体育知觉行为控制的0.68。研究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行为意向策略。  相似文献   

5.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本框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分析法等,解释移动干预技术下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以及行为意向,研究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探析移动干预技术对锻炼行为的影响路径。研究认为:(1)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对锻炼行为的解释具有局限性。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均与行为意向存在明显的同向变动关系,并且态度和行为控制感仍是预测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较强因素,但是主观规范不能预测体育锻炼行为。(2)使用移动干预技术干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体育锻炼行为意向作为中介变量,移动干预技术直接影响大学生的锻炼意向,并间接影响学生的锻炼行为。移动干预技术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正向影响,为了使大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建议将课外体育锻炼移动干预技术规范化,制定恰当的监督制度,纳入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体系中。  相似文献   

6.
魏烨 《体育科技》2014,(2):90-91
计划行为理论已被学者广泛用于各种行为研究中,并作为探讨解释个人采取某一特定为的主要理论基础。整理历年国内外学者研究民众参与休闲体育行为意向相关文献,通过分析可知计划行为理论假定的行为意向受态度、主观规范及知觉行为控制三个预测变项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了对慢跑鞋的舒适性进行评价以及对不足进行改进提供参考.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测试鞋的舒适性进行主观评价,并借助红外光点运动分析系统和足底压力测试系统等生物力学测试方法,分别对在自然行走和慢跑两种状态下下肢步态的一些运动力学指标进行测试与研究.结果表明:测试鞋宽度和长度的合脚性较好;测试鞋的缓冲支持性能稍差;男女测试鞋在弓部舒适性及足底压强的表现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研究依托计划行为理论,观察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堂锻炼意向对终身体育行为的促进效应。研究随机抽取杭州市8所高校的部分在校大学生760人为调查对象,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进一步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统计结果显示:(1)不同性别大学生在锻炼坚持行为、课堂锻炼意向、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等5项指标上均呈显著差异,男生均值都高于女生;(2)由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构成对大学生课堂锻炼意向的影响模型(男:R2=0.279、女:R2=0.293));由大学生课堂锻炼意向构成对锻炼坚持行为的影响模型(男:R2=0.393、女:R2=0.447)。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课堂锻炼意向正向影响锻炼坚持行为,而锻炼坚持行为是反映终身体育行为的最重要指标,未来研究可对如何进行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课堂锻炼意识,进而促进学生的终身体育行为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通过分析研究得出,行为意向和知觉行为控制直接影响球场观众暴力,行为态度、主体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间接影响球场观众暴力。  相似文献   

10.
体育赛事的推广以及休闲体育的发展普及,促进了体育运动服装的专业化设计。借助高科技服装面料的发展,从体育服装的款式、色彩、设计等功能性出发,认为服装的舒适性应涵盖排汗透湿、接触舒适、保暖透气、保持运动机能性等几大方面。遵循"体育服装休闲化,休闲服装体育化"的设计理念,未来的体育服装设计在时尚与科技完美结合的前提下,更好的服务于运动项目,为运动水平的提高和休闲体育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改进计划行为理论(TPB)基础上,引入人口特征和雪上运动文化变量,构建了滑雪消费行为意向结构方程模型,以崇礼地区为例检验影响我国大众滑雪消费行为意向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雪上运动文化会对滑雪消费行为意向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主观规范会通过行为态度间接影响行为意向。行为态度在雪上运动文化与消费行为意向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应发挥冬奥会社会效益,加强滑雪知识普及,积极宣传雪上运动文化,降低滑雪运动门槛,促进需求侧消费升级,从而推动滑雪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休闲体育消费文化与消费行为的关系,在心理学领域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休闲体育消费文化理论模型。研究显示,休闲体育消费态度、主观规范和休闲体育消费感知行为对消费行为有重要的影响;此外,休闲体育消费文化观念对消费意向有显著影响,休闲体育消费意向对消费行为有显著影响。因此,休闲体育文化对消费行为有显著影响.最后,结合相关心理学知识和营销学知识,提出构建休闲体育文化的相关建议,以此来促进休闲体育消费,并进而拉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3.
冬季往往成为中老年疾病的高发季节,提高中老年群体冬季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对预防冬季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依据"计划行为理论"编制调查问卷,使用整群随机抽样和雪球抽样的方法,对中老年人冬季锻炼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锻炼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和锻炼行为意向的得分较高,而主观规范得分较低,中老年人每次平均锻炼时间为20.25 min,每周锻炼次数在3~5次的人达到66.67%;"锻炼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决定中老年人冬季锻炼行为的参与意向,"锻炼行为意向"决定中老年人的冬季锻炼行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定初中生主观规范正向影响运动投入的链式中介模型及不同性别跨群组恒等性,解释初中生角色认同与运动激情中介作用机制。方法:构建以主观规范为自变量,运动投入为因变量,角色认同和激情为有因果关系的中介变量的链式双重中介模型。在软件AMOS 24中运用Bootstrap检验方法,对295名被调查初中生的量表数据进行模型拟合。结果:(1)初中生角色认同和运动激情中介主观规范影响运动投入的关系,构成链式中介结构模型,形成三条中介路径;(2)初中男生和女生主观规范影响运动投入的链式中介模型结构恒等,影响机制较为一致;(3)角色认同与运动激情完全中介了初中生主观规范影响运动投入的关系,主观规范影响运动投入的直接效应未达显著,初中生主观规范对运动投入的影响机制更趋向内化。结论:运动激情中介初中生主观规范影响运动投入的效应高于角色认同,运动激情可能成为计划行为理论中行为意向预测锻炼行为阶段的新贡献变量。研究期望为学校体育设计、家庭运动引导与社会体育干预提供学生运动投入影响因素及运行机制的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成就情绪控制价值理论,以武汉市6所中学的初高中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教师自主支持、学业控制感、主观任务价值、课堂成就情绪、体育锻炼等级5个量表进行测试,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促进的假设路径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教师自主支持分别对学业控制感和主观任务价值产生正向预测作用;学业控制感和主观任务价值分别对课堂享受产生正向预测作用,对课堂无聊产生负向预测作用;课堂享受对体育锻炼行为产生正向预测作用,而课堂无聊没有产生负向预测作用;学业控制感和主观任务价值分别通过课堂享受对体育锻炼行为产生正向预测作用,而通过课堂无聊没有产生负向预测作用;教师自主支持分别通过学业控制感、主观任务价值和课堂享受对体育锻炼行为产生正向预测作用。研究为理解体育教育如何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提供有意义的解释,并提醒体育教师有机会采用自主支持的教学风格来积极影响青少年控制价值和课堂情绪体验,进而促进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16.
为深入探究消费动机对休闲体育消费行为意愿的影响,以及休闲涉入、体验质量在此过程中的双重中介效应,采用文献资料、因子分析、结构方程等方法,构建了休闲体育消费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消费动机、休闲涉入、体验质量对休闲体育消费行为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休闲涉入、体验价值在消费动机对行为意愿的影响过程具有双重中介效应。研究证实,休闲体育消费行为意愿生成受多重要素驱动,为充分发挥消费动机的直接效应及休闲涉入、体验质量的双重中介作用,应从适度引导消费动机、加深休闲涉入程度、增强体验质量感知等层面,提出休闲体育消费优化方案,为有效满足民生需要、推动休闲体育消费业态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17.
检验计划行为理论预测青少年锻炼行为的稳定性和适用性.1 292名中学生完成了锻炼态度、主观规范、行为控制感、意图以及自陈锻炼问卷的测量.结构方程模型和多组比较方法分析发现,计划行为理论的预测模型得到各样本数据的良好拟合.预测模型的结构型态、因素负荷量、结构系数、结构协方差及结构残差有着跨性别和年级组的测量不变性,但测量残差组间不等值.模式各因素之间路径系数及因素方差解释力也有着跨组相似性,仅部分变量关系存在跨年级的差异.态度和主观规范对意图的直接影响不明显,而行为控制感是影响锻炼意图和行为的主要因素,对此进行了具体分析.该研究表明,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锻炼行为模式对青少年群体具有普遍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浙江省近5年高校新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以及体质调研数据进行比较与分析,认为要维持与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待于科学干预学生体育锻炼的认知心理因素.采用体质测量法和心理测量法分析了男女大学生体质与身体自我概念及体育锻炼态度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并基于健康行为过程理论(HAPA)探讨了学生身体自我概念、体育锻炼态度等心理要素的干预策略.研究结果表明:①男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女大学生,且在行为习惯与行为控制两因子上呈显著的性别差异;②男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各因子得分均低于女大学生,身体肥胖、协调、活动、整体身体因子呈显著差异,身体健康、耐力及总分呈非常显著的差异;③男大学生体质各因子与体育锻炼态度呈显著相关,而女生只有坐位体前屈及800m跑与体育锻炼态度呈显著相关;④男大学生1000m跑与身体健康、自尊及总分存在显著相关,女生体重、握力与身体自尊,坐位体前屈与身体活力,800m跑与身体耐力,自尊呈显著相关;⑤男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各因子主要与行为习惯、行为控制及主观标准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女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各因子与体育锻炼态度的多数因子均呈显著相关,身体健康、耐力、外表、活力、自尊、整体身体因子及总分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均有正向的预测作用;⑥从认知心理因素干预学生的体质健康,可以将体育锻炼变化过程中的各种策略和变化的具体阶段联系起来,有效激发与维持学生的科学体育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运动中运动鞋内的温度和湿度舒适性,采用6通道温、湿度测量系统对25名运动员穿3款运动鞋跑步时的鞋内脚前掌、足弓和足跟等3部位的温、湿度进行实时测量,并结合受试者主观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运动鞋内温度随运动时间增长呈上升趋势,跑步速度越快,前掌温度越高;运动鞋内相对湿度随运动时间增长呈下降趋势。运动结束后,足弓部的温度迅速升高,鞋内各部位湿度快速增长;穿不同运动鞋运动时鞋内温度和湿度变化有明显差异性,穿透气性和排湿性好的运动鞋运动时鞋内相对湿度可明显降低,穿透气性能较差的鞋则相对湿度不降反升,感觉不舒适。  相似文献   

20.
计划行为理论(TPB)是Ajzen(1991)在合理行为理论(TRA)的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是目前解释和预测体力活动和锻炼行为最成功的理论模型之一。该理论认为锻炼的行为意向将会给个体锻炼行为带来最大程度的干扰,而其自身是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感三个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前人研究表明,该理论对于意向和行为的解释力不高,并且存在"意向-行为鸿沟"(intention-behaviour gap)。本文介绍了计划行为理论(TPB)的形成过程、研究现状,并重点分析了TPB理论模型对意向和行为解释力不高的原因,以及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该理论的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