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子》中“道”与“德”的关系、“道”与“名”的关系、“道”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历来是阐释老子思想时的难题,诸多老学研究者给出了多种多样的解答。隋唐之际,唐玄宗李隆基在注疏《老子》时立足于其“妙本”思想,对以上诸问题进行了合理的阐释,指明“德”与“名”等概念皆是低于“道”的次一级概念且不具有实体性质,从而理顺了“道”与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张磊 《科教文汇》2007,(9S):178-178
《老子》以“道”为其主题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形而上学的始作俑者,《老子》形而上学思想关注的问题是世界的第一原理,即世界的原初原因是什么,以及作为世界原初原因的“道”。文章对比了中西形而上学思想的不同之处,提出了老子形而上学思想的路向,着重论述了其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思想,最后在结语中总结了其形上学思想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3.
《老子》是一部探索宇宙、社会、人生的书。它的核心思想是“道”。除直接论述的内室外,其余可说是“道”论的展开,是“道”的运用。在哲学上的确提出“道”的概念,老子是第一人。“道”对中国传统艺术哲学的形成影响甚大,下面结合建筑艺术谈四点。  相似文献   

4.
危琼辉  王建设 《科教文汇》2007,(2):172-172,174
春秋战国时期老子思想之所以能在齐国传播,并成为战国中后期的主流思想之一,主要原因是:“士”阶层的出现和兴起为老子思想进入齐国进行传播提供了捷径,而齐国的历代国君为了治理国家而对“士”的重视,尤其是稷下学宫的出现和繁荣,更使得老子思想成为了战国中后期的主流思想之一。  相似文献   

5.
张春芳 《科教文汇》2013,(35):46-47,76
《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开端之作。托尔斯泰在其思想发展的探索过程中与老子不期而遇,老子所代表的东方思想吸引了托尔斯泰。托尔斯泰解构老子思想的过程是通过对《老子·道德经》可分成三个阶段的研读实现的:研读翻译、选择性解读和最终的升华。融汇老子与其契合的思想到托尔斯泰主义中,并在其中实现了对“道”“无为”的动态阐述。托尔斯泰在东西方思想文化中的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方式,使得其作品凝聚了东方文化和俄罗斯文化精神的多元思想。  相似文献   

6.
《老子》以"道"为其主题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形而上学的始作俑者,《老子》形而上学思想关注的问题是世界的第一原理,即世界的原初原因是什么,以及作为世界原初原因的"道".文章对比了中西形而上学思想的不同之处,提出了老子形而上学思想的路向,着重论述了其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思想,最后在结语中总结了其形上学思想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7.
李朦 《科学中国人》2015,(9):123-124
说起“道”家,其开山祖应该是老子,先秦时期道家的音乐文字实在过于简略,老子其人对于音乐究竟如何看,难求答案。因此要研究先秦时期的音乐观不得不从《庄子》谈起。庄子是思想家、哲学大家、文学大家,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是道家思想的开拓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其音乐思想很有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老子以“道”为中心的哲学思想、“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互相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巨大,但他的辩证法思想是不彻底的,最终坠入了形而上学的泥坑。  相似文献   

9.
老子是中国春秋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鼻祖,生于约公元前571年,他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探讨。老子认为世界万物是按照道来运行,这个道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它既生养万物却又令人不易察觉,是万事万物运行的特定方式。赫拉克利特生于约公元前540年,是与老子同时期的古希腊思想家。关于世界的始基、本原,赫拉克利特相信世界是按照“逻各斯”运行的。他认为万物处于流动状态之中,但是变化是根据一种不变的规律发生的,并且这种规律包含了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但是这种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作为一个整体创造出了和谐。对中国古代的老子与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上的横向对比,意义在于做到更加客观、历史地理解什么是“道”与“逻各斯”,继而了解两千多年前,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哲学家,探讨的同一个话题---宇宙的生成与运行的形而上的命题。以及这一命题对人类认识世界产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老子从天地不仁开始讲到圣人应该取法于天地的不仁、虚静,圣人应该像天地顺应万物一样顺应百姓自然的生存发展,应该除去过多政教法令,无为而治。老子这种“不仁”、“虚静”的思想其实都是老子“自然无为”这一政治思想的扩展。  相似文献   

11.
郭毅 《百科知识》2023,(33):3-4
<正>“小国寡民”是老子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在“小国寡民”章,老子描绘了一幅美好、怡然的生活图景。“小国寡民”仅出现于通行本及帛书本的一处,却不断地引发古今学者的讨论。回顾以往学者在思想方面的解读,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理想社会说、批判现实说、精神境界说、社会方案说。这四种观点表面上虽然不同,但就实质而言,四者的共通之处在于同意“小国寡民”是为了让民的生存状态更佳,这并非后世强加给老子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老子以“道”为宇宙的源头,认为天地万物都是从道那里产生出来的,也都按着道的本性运动、变化、生活、处世。道的本性是无意无念、自然而然,所以天地万物也都应该无意无念、自然而然。这里之所以用“应该”二字,那是因为天地万物中有一种东西存在着背离本性的可能性,这就是“人”。人与其他东西不一样,他有智慧。有了智慧就难免滥用智慧,滥用智慧就会背离自然。正因为如此,所以老子特别告戒人,要时刻警惕,  相似文献   

13.
“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说最是中国哲学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老子的全部思想,都可以完全地包容在其天人之学之中。他的思想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即“自然”,其“天人合一”之“一”就是“自然”。将探求老子“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意义,以有益于当世。  相似文献   

14.
老子主张柔慈,认为柔慈者长久,刚强者途穷。那么是不是一切强大的东西都面临着灭亡呢?不是的。客观事物不是这样,老子的本意也非如此。  相似文献   

15.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随着时代的变迁,敦师所传的“道”的层次,授“业”的水平以及作为教师所承担的责任、义务从内函到外延的交替、扩展都在不断变化,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教师的基本素质有不同的要求。今天,人类面临的新问题进一步把全世界传的“道”、授的“业”和解的“惑”高度地统一到共同的需求和共同的利益上。只有全人类把这些“道”、“业”和“惑”统一到“发展”上来,人们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16.
老子在《道德经》中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相似文献   

17.
"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在《老子》一书中共出现七十四次。以往学者多从本体论、宇宙论、生命哲学路向来探究老子道的思想,而笔者尝试从认识论角度来分析"道"。道是认识本体,是认识得以存在的依据。道是不可认识的,是异于经验知识的认识本体,但我们可以通过理性直观来把握道。  相似文献   

18.
张惠军 《科教文汇》2009,(13):200-200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涵盖了宇宙、社会和人生的许多内容,在经世理事方面,老子提出了带有智慧的见解和主张,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以柔胜刚、以弱胜强,不敢进寸、而却退尺,功成身退、天之大道,图难于易、为大于细,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些辩证思想时至今日仍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百科知识》2007,(1X):56-57
“三教”的说法起自三国时代,指的是儒、释、道三种教派。儒,孔子所创,并非宗教,而汉儒为了抬高孔予的地位,把儒家学说渲染得像宗教一样,就被人们看作宗教了。释,指东汉时传入我国的佛教,以其为印度释迦牟尼所创而简称为释。道,指东汉时创立的一种宗教,讲究炼丹修道,寻求长生不老之法。河南嵩阳书院里有一尊三神像,有一个头上雕出了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的面孔。  相似文献   

20.
庄子继承了老子《道德经》中"道"的范畴,与老子的"道"都是对传统天命观的批判。我们认为庄子对"道"的认识层次的划分是理解庄子"齐物"与"无待"的钥匙,他对"道"的认识层次的划分与他对无待的逍遥的追求在致思路径上紧密相连。我们就是围绕这一核心关系,来审视庄子对人的认知以及人生和社会是如何认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