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悲剧理论是雅斯贝尔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从生存哲学的视角对“临界境况”中人的生存悲剧进行了深刻的揭示,阐明了悲剧与“生存”、“密码”、“真理”之间的内在关联。他认为悲剧是生存的基本底色,悲剧诞生于悲剧主人公追寻真理的失败,从而把悲剧艺术阐释为领悟“大全”的重要“密码”。其悲剧理论综合地继承成了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文本阐释和尼采等人的生存论分析,具有独特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2.
英国著名女作家艾丽斯·默多克在其小说《钟》里建构了多重镜像,女主人公多拉辗转于由自我之镜、他人之镜、空间之镜等构成的“镜城”之中,经历了自我迷失到自我重建的艰难历程.依据拉康的精神分析逻辑,多拉镜像式生存的本质只是一种“非我”的他者生存.默多克构建了以“关注”为中心的道德哲学,为陷于拉康悲剧论断中的人们带来了重生的希望  相似文献   

3.
《伤逝》不止于爱情悲剧的伤悼和反思,更多的是对自我的剖析和反思;涓生的“忏悔”和“迷惘”,凸现出人生选择的两难境地,表现了作者对于生存困境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4.
笔者试图以“过分追求”的悲剧模式为切入点,对海明威最重要的一篇小说“老人与海”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指出人为了生存,为了实现自我,注定要不断追求,而人的认识的局限性和人生的偶然性规定人无法掌握追求的限度。所以过分追求的结果只能是一场悲剧。  相似文献   

5.
许春樵的长篇小说《放下武器》是一部官场人生的画卷,它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写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是一部“善”变成“恶”以及“善”被“恶”征服和毁灭的悲剧。人的生存困境无处不在,人类悲剧性命运无法摆脱。在悲剧性命运面前,是自我沉沦,还是追求超越?许春樵试图给我们一个答案。  相似文献   

6.
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反映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仍旧存在的种族歧视,并揭示了在这种状态下美国黑人的生存困境,是一幕探索自我本质和实现自我理想的悲剧。着重分析了主人公“我”探索自我本质所作出的努力,以及作为现代人的美国黑人在寻找自我过程中的异化感和自我本质的失落。同时也探讨了它给我们现代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生存的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4一、一种新的悲剧观曹禺的《雷雨》是中国戏剧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它最大的贡献是创造了一种新的悲剧类型,或者说它表述了一种新的悲剧观,这就是“生存的悲剧”。我之所以认为《雷雨》创造了一种新的悲剧类型,原因就是这部戏非常典型地体现了叔本华提出的悲剧情形之三———由于不同的地位和关系造成的彼此间的损害。它完全超越了“命运的悲剧”和“性格的悲剧”两种模式,从而把对悲剧性的根源转向了生存本身,这是《雷雨》以悲剧的形式艺术化地表现出来的。所以我将其称之为“生存的悲剧”。传统的研究大都认为《雷雨》属于“命运的悲…  相似文献   

8.
论述“罪”意识在不同历史时代悲剧中的深刻演变:古希腊,悲剧中的人物对生存自由的必然追求就决定了他们反抗命运的“罪恶”;莎士比来时代,悲剧中的人物受到惩罚则是由于他们自身对“善恶”的自由选择;易卜生以来的现代悲剧中的“罪”意识表现出对古希腊悲剧理念的复归与升华。阐释这种历史演变折射出的人类在宇宙中主体地位的变迁。说明悲剧艺术因此具有形而上的生存哲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曹禺的《雷雨》在中国戏剧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突破了中国最古老、最传统的戏剧模式 ,而且完全超越了“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三种模式 ,独创了“生存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
田纳西·威廉姆斯以《玻璃动物园》为载体,呈现了一部无声的人类生存的悲剧。剧中温菲尔德一家三口身陷现实和精神的双重困境时,勇敢地做出了自我生存的选择,却难以摆脱悲剧的命运。他们的痛苦,是人类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无法逾越的难题。他们的悲剧命运,折射出现代人类普遍面临的生存困境,揭示了剧作家对于人生的悲剧理解。  相似文献   

11.
悲剧源于人类所共有的精神和情感。它所展现的苦难与人在现实中所遭受的痛苦并不是完全同一的。悲剧中的人物不同于欣赏者,欣赏者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人。欣赏悲剧主要是一种情感过程,这种情感通过审美期待与人的关系经验相联,同时又经过审美理想与人的意志相关。  相似文献   

12.
哈定(G.Hardinn)提出的公共地悲剧反映的是每个人从自己的理性出发而造成的集体行动的悲剧,它说明了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间的冲突。就社会总体而言,人类社会一直存在着集体行动悲剧的威胁。社会的进化就表现在经由"公共产品"与"道德",对集体行动悲剧的克服上。这就是社会进化的或文明的逻辑。  相似文献   

13.
蘩漪的悲剧是她追求个性自由、爱情幸福与周公馆令人窒息的环境之间的冲突、是马克思所说的"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所形成的.蘩漪的追求是正常且合乎人性的,是生命为了改变生存境遇、争取精神自由,在苦斗中走向毁灭的生存悲剧.其强烈的反抗和最终的毁灭反映了女性个性解放冲决罗网的时代精神和崇高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莎士比亚的历史剧《理查三世》中的主人公理查三世进行了新的解读。认为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理查三世虽然是一个邪恶的人,但是从悲剧性的角度来看,他却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抗争精神的人,他的邪恶中显示出了崇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浅析《奥瑟罗》的种族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瑟罗是莎士比亚悲剧《奥瑟罗》的主人公。莎士比亚在剧中通过描写奥瑟罗与苔丝狄蒙娜的爱情悲剧,表现了种族歧视的主题。本文主要分析了白种威尼斯人对奥瑟罗的歧视和奥瑟罗对自己身为黑皮肤摩尔人的轻视和否定,从种族歧视的角度探讨奥瑟罗悲剧命运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屈原追求的人格理想是由两部分组成的 ,一是“内美”,二是“修能”。屈原追求的人格理想充满理性与感性的冲突 ,这使他在内在精神满足以及外在实现人生价值两个方面都毫无所获 ,从而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屈原人格理想的幻灭 ,是一个在文化转型期无所适从的敏感诗人的悲剧 ,是一个先觉者的悲剧。他处于社会、文化的转型期 ,他以理性对感性现实进行了清算 ,虽然这种清算并不彻底 ,但这种清算昭示了社会文化转型期中先觉者心理冲突的实质 ,体现了从感性向理性的提升和超越。  相似文献   

17.
现代文学中的长子几乎都以一种悲剧的形象存在,然而在他们的悲剧后面有着共同的话语模式,本文以《激流三部曲》、《雷雨》、《北京人》、《四世同堂》、《财主底儿女们》中的长子为原型,从焦虑、压抑——死亡,受难——悟道这两种话语模式来分析长子的悲剧人生是怎样被构建的。  相似文献   

18.
作为明代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于谦的悲剧性结局一直令人关注。这出悲剧有其形成的必然性。首先,于谦无意中被牵进明皇室内部太后、英宗、景帝之间错综复杂的三角关系中难以自解。其次,于谦才华横溢、功高盖世且又品格高洁,难免遭人忌恨。此外,他本人性格中又确实存在一些重大的缺陷,如刚烈有余,婉转不足;恃才傲物、刚愎自用等,人为地将一些同僚推向对立面,使自己孤立起来,最终酿成了这出人间悲剧。  相似文献   

19.
方方对小人物的命运一向给予了深切的关怀,她善于在简明而流畅的叙述中表达深邃的人生思考,以亮色抚慰黑暗的日常生活,并在日常生活的悲剧性中注入了偶然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倪吾诚是一个“多余人”的典型形象。中西化的撞击冲突是使其成为“多余人”的历史原因,倪吾诚在现实生活中的迷惘,挣扎,无力,失败,符合典型的“多余人”特征,倪吾诚与其他“多余人”比较,同中有异,个性鲜明。倪吾诚的是性格的悲剧,是化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