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求异思维称为发散思维,或辐射思维,它是从一个信息源导致出不同的结果.因为一个物、一件事、一个过程,有各种用途,各种特性,人们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作各种不同的理解.不仅对具体的事物这样,一个概念,一个观点,我们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看,提出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求异思维是一种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提出新闻题、新见解的进取性的思维方式,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思维所特有的能动性,是打开新闻评论作者发现力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2.
我们通常把"从相反的方向考虑问题"叫做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新闻评论作品多数是顺向思维,即从正面观察事物,顺向谋篇布局,但如果变换一下手法,从反向观察问题,反向构思整篇作品的思路脉络,有时能给读者一个意外的"惊喜".  相似文献   

3.
纵观中外新闻史,那些留下新闻名篇、影响巨大的名记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其思维异常活跃,尤其是具有很强的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轴射性思维、多维度思维。它与纵向思维、单向思维等常规的、惯性的思维方法不同,是由一个点散开去,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观察审视事物,研究分析问题,从多个侧面发掘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涵,一题多解地寻求问题的答案,是开放型、立体式、求异性、创  相似文献   

4.
节目的选题原则与编创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策划也是思维活动的一种思维形式,它通过趋同和求异的思维过程,改变已知原始系统的结构形态,赋予新的内涵,以达到以旧引新、破旧立新的整体效应。也可以这样理解编辑的选题策划和编辑的编创策划都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其形成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相当多的广告作品语言枯燥乏味,风格雷同老套,形成了“广告八股”。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笔者认为,运用求异思维是改变这一弊端重要途径之一。所谓求异思维就是不拘泥于传统的恩维方法,对客观存在的事实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进行独创性的思考和分析,求一个与众不同的探求性的见解。这种求异思维在广告写作中的运用具体表现在:  相似文献   

6.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也是一种重要的新闻思维方式,它可充分发挥记者的创造力,促其寻找新颖的报道角度,为新闻作品注入新活力.在两岸互动日益频繁的今天,求异思维的灵活运用是提高涉台新闻作品质量和报道效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在新闻采访中,求异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运用得当往往能突破常规,揭示较为新鲜、深刻的主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于红 《大观周刊》2013,(10):177-177
随着时代的发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也是当前幼儿教育的主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召唤下,在素质教育改革中,正在探索和建构的一种教育理论和模式。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去选择。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指: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活跃的灵感、新颖的表达以及求异性和潜在性的特点,它与一般思维的区别在于它有新颖性、独创性及突破性。  相似文献   

9.
图1的手表和图2的USB手环是否给我们带来一种完全不同的惊喜感受?这就是发散思维带给我们的一份厚礼.发散思维,顾名思义是指思维形态呈发散状的一种思维方式,即从一个基本点出发,思维向四面八方作立体式的放射思考,力求提出大量富有价值而又新颖独特的设想.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的,也被称为辐射思维、求异思维.  相似文献   

10.
善于思考的人,是世界上真正富有的人;而善于把思考上升为理论的人,又是一个把财富分给他人的人。文汇报的吴培恭正躬行此事。清“左”务实,展开创造性思维日本现代丰田生产方式的首创者丰田喜一郎用十分形象的话,说出了求异思维的特征:“我习惯于把事物倒过来看。”吴培恭正是用这种超常规思维,留下了  相似文献   

11.
康阳锋 《大观周刊》2012,(23):203-204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到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有创见的思维,它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现代高科技和人才的激烈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创造性思维的竞争,而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求新、求异、求变。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对思维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要求很高,所以数学教学应该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杨先理 《新闻前哨》2004,(11):44-44
在实践中,为何有的记者只能写出平庸的报道,而有的人能写出深度、厚度和力度俱佳的新闻佳作?区别之一就在于后者具有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模式。它就像雷达的天线,以一点为依托,思维呈多维、放射性扩散,从问题的要求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和创新因子。它是一种科学的、全面的认知和反映社会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也应是记者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相似文献   

13.
美国新闻学家吉尔福特根据人的思维方式的不同,把思维分为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两种。求同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沿着一个方向去思考,寻求唯一的答案;而求异思维则不依常规,沿着不同方向思考,以探求新的多样性结论。当今时代,日益发展的互联网已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  相似文献   

14.
“求异思维”是与“求同思维”相对而提出来的。新闻记者和通讯员的职业特性,需要积极运用“求异思维”。(一)“求异思维”有以下特性:———多向性。对某个问题,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去思考。思考的方位越多,提出的问题也多,对问题的认识就越深刻。表现在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5.
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说过这样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想象力。”他的这番话虽是辩证地阐述科学创造发展与求异性思维的关系,对我们的新闻编采也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所谓求异性思维,就是关注现象之间的差异,意在暴露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揭露现象与本质之间差别的一种思维。新闻编采运用求异性思维,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根据客观存在着的  相似文献   

16.
求异思维与编辑的创新意识在对客观事物的研究中,求异思维是在求同的基础上,着意求不同,它寻找不同的多视角,把握事物的特点,提出新的见解和观点,或创造出新的成果。求异可以走向创新。科学工作者进行研究,要掌握有关情报和信息,要知道别人已经达到的成果和尚未研究的东西,以决定本身新的研究课题;编辑在审阅、选择精神产品时,着重有无新意,有无独创的东西,以便决定取舍。因此,产生于科研中的求异求新的思维方法,不仅对科学研究是重要的,而且对编辑工作也是颇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求异思维,本是心理学的概念。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人的思维方式,分成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两种。求同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沿着一个方向去思考,寻求唯一的答案;而求异思维则是不依常规,多方向、多角度、多层  相似文献   

18.
张影 《记者摇篮》2007,(1):60-60
综观近年来能够引起关注或者获得奖项的电视新闻片,大多以角度奇巧。引入注目;或观点别致,给人启发。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它们称得上是胜者。而这些片子的致胜“法宝”。大多是在采访和制作中运用了求异思维。我们对新闻采写中的求异思维可以作这样的解释:记者在思维过程中,不依常规,让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从多方面寻找答案。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探求多样性的结沧。因而,求异思维也称为发散性思维。与此相对应的求同思维,则是一种以集中为特征的逻辑思维。指记者在思维过程中,将信息加以抽象。使之朝一个方向集中、聚敛,从而找出事物的共同点,寻求唯一的答案、结论或规律,也称收敛性思维。  相似文献   

19.
记者的应变性思维,是一种介于习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之间的过渡性、中间性思维。应变性思维思考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习惯性思维为基础,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其思维的本质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注意力放在变化和差异上,如果思想进一步深化,发现事物之间的重大区别并找出全新的解决办法,进而转化为创造性思维。反之,把差别和变化归结为非本质的东西,尽力用传统方法解决,便退而转化为习惯性思维。  相似文献   

20.
在信息狂轰滥炸的互联网高速发展年代,人们每天接收到的新闻量越来越多,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新闻内容,逐渐导致人们的阅读兴趣和记忆度呈普遍下降趋势。那么,如何能够在短暂的时间内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呢?笔者看来,新闻采写时的求异思维方式便是突破重围的"制胜法宝"之一。顾名思义,求异思维是一种有别于他人、具有独特创造性的思维,其主要表现的形式有:多向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和变形思维等。运用该种思维在新闻采写时,往往反而更容易打破常规,使人想到与众不同的角度,将所要表达的新闻内容呈现出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特点。相较于常规思维采写所达到的效果,求异思维更利于揭示新闻的深刻主题内涵。本文就求异思维的内涵和作用进一步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