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霍芳芳 《出版广角》2019,(23):55-57
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的《2018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显示,我国引进版权共16829项,其中,图书有16071项,占引进版权的95.5%。近年来,图书市场上的引进版图书数量逐渐增多,但图书的翻译质量参差不齐,如何提升引进版图书的翻译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一道难题。文章从译者角度出发,分析译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并进一步探究如何提升引进版图书的翻译质量,以及译者应如何处理好与原作、原作者、读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胡适在论及文学翻译时曾经说过:“译者要向原作者负责。作者写的是一篇好散文,译出来也必须是一篇好散文;作者写的是一首好诗,译出来也一定(要)是首好诗。所谓好,就是读者读完以后要愉快。”(转引自刘重德《浑金璞玉集》许渊冲序)胡适在这里为文学翻译提出了一个标准:译得好才是对原作者负责。但怎么叫译得好呢?读者读完之后愉快才叫好。乍一看,胡适这段话也跟他的为人一样随和,宽容。一个“好”字作为对原  相似文献   

3.
李冰玉 《大观周刊》2012,(47):43-43
英译本《浮生六记》是林语堂的得意之作,也是其翻译理论贯穿始终的著作。林语堂先生也写过不少涉及翻译理论的文章, 其中以《论翻译》影响最大。他在严复信达雅的基础上总结了三条标准: 忠实、通顺和美。同时,他又从另一角度将这三重标准释义为译者的三种责任: 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 对读者的责任以及对艺术的责任。他反对呆板的、字面上的忠实, 指出“忠实非字字对译之谓”、“忠实须求传神”通顺的译文。  相似文献   

4.
《美术通诠》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严复翻译实践,其鲜明的修辞特性表明了严复“托译言志”的翻译目的。以《美术通诠》为研究对象,从修辞学家伯克的“认同”理论出发,借助哈里克的象征资源分类,探究严复为实现读者认同所做的努力可以发现:严复打通中西文论和引入中国道德观,与目标读者互动;运用同情认同和无意识认同,对原文进行节译;使用文言文体和华丽文风等翻译修辞策略,提升了译本的认同效果,扩大了译本的传播覆盖面。研究也为如何在翻译实践中建立译本认同提供借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带有受众意识,积极使用象征资源提高读者对译本的认同感;要意识到修辞的反作用力,要在忠实的基础上为译作增添修辞色彩。  相似文献   

5.
我们的社会光明面是主要的。因此,赞美式的评论在报刊上广播里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如何制作好赞美式评论的标题,使读者听众不但喜闻乐见,而且得到心灵的启迪美的享受,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相当一部分赞美式评论的标题,都直接以“赞”开头或以“好”收尾。例如:《赞“东水西流”》、《赞质量责任保险》;《这种联营好》、《“先尝后买”好》、《向群众述职好》、《“与民同  相似文献   

6.
荆素蓉 《编辑之友》2011,(10):88-90
文学作品是作者根据美学规律创造出来的具有不同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文学作品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1]换言之,译者要在总体把握原作的艺术审美构成的前提下,充分调动译入  相似文献   

7.
儒勒·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一直以来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1957-1962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大规模地出版了“凡尔纳选集”,如范希衡译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曾觉之译的《海底两万里》,联星译的《地心游记》和《蓓根的五亿法郎》等.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青年出版社不仅将已出版的“凡尔纳选集”全部重印,还组织译者翻译了当时来不及出版的十余部凡尔纳名作,成套出售.2014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再次经典再造“凡尔纳选集”.至今,不少读者在收集凡尔纳作品时仍会说还是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版本好.  相似文献   

8.
美国作家马里奥·普佐的长篇小说《教父》,描写了美国大黑帮组织之一的考利昂家族的发迹历史。由于题材本身的“魅力”,使它成为了一部风靡一时的畅销书。我国读者对它也不陌生。关于它的具体内容,本文不再复述。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教父》,没有《出版说明》之类的文章,只有一篇《译者的话》,勿庸怀疑,这篇《译者的话》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在线视频网站用户及点击量持续高速增长,外宣视频已成为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形式。在线视频网站的评论功能使读者可以给出直观的观后反馈,也为翻译读者接受研究提供了全新的途径。本文通过Python工具对CGTN优兔频道热门视频评论进行抓取,研究外宣字幕翻译读者接受情况,以期促进外宣字幕翻译贴近观众期待,从而达到理想的国际宣传、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0.
《北京晨报》报道:近日,接力出版社与译言网联合举办了一次图书译者选拔赛,经过著名少儿文学翻译家的评审后,有5人获优秀译者奖,而冠军“最佳译者”奖项空缺。专家表示,目前国内儿童文学翻译仍呈现出外语人才充足但翻译人才稀缺的状况。  相似文献   

11.
范荣康在《新闻评论学》中认为:“遣词造句,语言修辞,是新闻评论写作中的一个问题。一篇评论的语言好不好,不仅关系到一代人的文风,这是因为新闻评论天天同读者见面,而新闻评论的语言在读者中,特别在青年中有一种无形的示范作用。”看来,能影响“一代人文风”的作者,必当用最好的语言艺术来驾驭新闻评论,以示范于读者了。  相似文献   

12.
《北京晨报》报道:近日,接力出版社与译言网联合举办了一次图书译者选拔赛,经过著名少儿文学翻译家的评审后,有5人获优秀译者奖,而冠军“最佳译者”奖项空缺。专家表示,目前国内儿童文学翻译仍呈现出外语人才充足但翻译人才稀缺的状况。  相似文献   

13.
《大昭评论》是《人民日报》体育版的一个专栏,作者是人民日报资深体育记者汪大昭同志。我是《大昭评论》的热心读者。这不仅是因为和大昭同志交往甚洽,经常就体育方面的问题请教于他;更因为《大昭评论》写得好看,读之如饮酸梅汤顺溜爽快。或许还有一点好奇,《大昭评论》似乎有些另类,常让我茅塞顿开:评论原来可以这样写。字如其人,文如其人,这其实并非通例。很难从宋徽宗俊逸的“瘦金体”中看出他羸弱的性格,也很难从乾隆的方头圆脑的碑帖领略什么雄才大略。可大昭同志确是“文如其人”。他温和,所以文章极少见面折人过的“利辞”;他敏锐,…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杂文式”评论大量“挤入”各报开辟的小评论专栏之中,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解放日报》的《朝花》、《羊城晚报》的《街谈巷议》等等。“杂文式”评论的走红和发展,是新闻学与文学、美学、思维学等学科联姻的产物,也是缘事而发的新闻评论与文艺性政论结合的直接结果。杂文式评论具有一般新闻评论的针对性、群众性、论辩性,同时又可以借助杂文的文学表现手法,使内容更加深厚,文字更加精美,因而更具有可读性,深受读者厚爱。  相似文献   

15.
<正>张亮:性格、友谊与死亡:瓦尔特·本雅明和他的朋友们,第7期作者寄语:作为一名思想史研究者,我希望自己能够保持给更多非专业读者“讲故事”的能力。感谢《中国图书评论》提供的长期平台,让我能够不时登台“表演”,找到更多“听众”。张凌岚:喧哗的曙光:《1913:世纪之夏的浪荡子们》与“短二十世纪”的前奏,第9期作者寄语:感谢《中国图书评论》在当下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品格和人文关怀,也感谢《中国图书评论》对学术新生力量的大力肯定。  相似文献   

16.
我们常说报纸要有声音,就是指报纸要有议论,要有各种各样的评论。现在,报纸的言论文章相当活跃,为解放后所少有,这是一种好现象,是新闻自由的具体表现。解放日报《解放论坛》今年十月二十日发表的专论《企业办托儿所利弊谈》,就是在这样的好形势下出现的,它是一篇熔新闻与评论为一体的可读、可亲、可信的好文章。可读。即让读者“喜欢读”。要使读者“喜欢读”,就要有能让读者产生“喜欢”的魅力。所谓魅  相似文献   

17.
贵刊1989年第6期发表的黄秉荣同志写的《妙手著文章绿丛红一点》一文,引用《人民日报》1984年2月21日刊登的通讯《夕阳无限好黄花晚节香—记空军济南医院优秀离休干部周超》,认为这个标题用以赞扬周超的高尚情操“十分形象贴切”,唤起了读者对这种高尚情操的“景慕和向往”。我认为这个引例不妥。名噪一时的周超,经查证是个流氓,他的事迹平平,因为他不择手段沽名钓誉,宣传单位出于种种原因“避恶扬善”,人为拔高,以致把他捧成全党全军的先进典型。就在《人民日报》这篇通讯发表的  相似文献   

18.
作为时评版编辑,笔者发现,虽然一天可以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时评二三百篇,但一稿多投和就某一新闻扎堆评论的现象严重,好多稿件既与本地关联度不大,又没有什么新观点,认知角度和写作手法也比较陈旧老套。而我们的一次读者调查表明:许多读者对“不着边际”、“不关痛痒”、“不分场合”的评论很快就失去了“新鲜感”;主管评论工作的总编辑也认为,《宁波日报》的时评,如果游离于宁波之外再好也只能是写得好,但时评不是文学作品,重要的不是“好看”,而是“有用”。再就是,媒体热衷于新鲜话题,抢先发表“最新”新闻的相关评论,而对于“较旧”新闻…  相似文献   

19.
古人一贯重视文章中的说理,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指出:“论如析薪,贵能破理”。就新闻评论写作而言,要写出一篇上佳之作,不仅要有好的选题、好的立意、好的结构.还要有好的说理。新闻评论中的说理,指的是运用议论的表达手段论证某个观念、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元代郝经所说:“文有大法,无定法。”意思是,文章有不同的写法,无一定之规;但是写文章的一般规律,即文章的“常法”还是可以总结出来的。笔者认为新闻评论写作的“常法’坝U是说理的创新思维。今天,人们需求的独特化和多样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遏制的普遍…  相似文献   

20.
在翻译出版学视域下,翻译是出版传播的一个重要环节,译者不仅需要关注翻译质量,还要考虑传播效果,翻译功能不限于传统译学中的翻译范畴,译者角色有待重新界定。文章通过总结湘军出版“走出去”成功案例,分析译者在翻译出版过程中的五种角色:选题阶段翻译出版主体的参与者、翻译阶段译作质量的把关者、编辑阶段出版团队的协调者、发行阶段译作传播的推介者、接收阶段译语受众的沟通者。译者角色的重新定位有助于译者更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提高翻译出版团队的运作效率,推动中华文化高质量“走出去”、高效率“走进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