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地市报同仁(包括通讯员)被这样一句话所困扰——“小报抄大报”。虽然这个问题也涉及到县市报等其它小报,由于地市报较之其它小报来说,历史较长,影响较大,以及其它种种原因,这个问题更突出,压力更大,有必要研究一下。众所周知,“文革期间地市报是抄大报的,连排版的位置、字体的大小都要对大报,而且不能走样。那时候不抄是不行的。粉碎“四人帮”之后,拨乱反正.  相似文献   

2.
交锋     
雷颐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第一次听说格瓦拉,还是“文革”中的少年时期。今还记得当时的“大报”和许多红卫兵小报批判他的“游击主义”、“军事冒险主义”,起码是把他作为“准修正主义”来批判的。 几十年后,随着阅历的增加,我们应当更加理性地看待“格  相似文献   

3.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群众组织创办的各类小报统称为"文革小报",其具有零散杂乱、繁多无序及连续性差等特点。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千余种、上万份珍贵的"文革小报",为了便于利用和管理,对其进行了整理与著录,制定了15项"文革小报"著录款目和具体著录规则,并对馆藏"文革小报"的种数、份数、册数、著录条数及复本量做了统计。  相似文献   

4.
朱强 《新闻记者》2004,(5):62-64
创刊于1984年的南方周末,最初是作为地摊小报的形态在报业市场上出现的。1980年代初,国内很多单位纷纷创办文化娱乐类的小报,这些小报大多格调庸俗,很多内容是捕风捉影式的历史传闻、娱乐圈的花边新闻以及稀奇古怪的知识,从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时读者的猎奇心理,因而颇有市场。这类小报其实是对当时国内“单一报种时期”“眼睛朝上”的“官报”模式改革,但由于南方周末本身是党的机关报的“增刊”,这一性质决定了其不可能像其他一些庸俗小报一样一味向一些品位低下的受众邀媚献宠,而在内容选择上采取“大雅大俗、雅俗共赏”的办报方式,即,一…  相似文献   

5.
如何办好地方小报的副刊?我们认为,要办好小报副刊,必须坚持“三个为主”,即以本地读者为主、以本地题材为主、以本地作者为主的编辑方针。以本地读者为主。这是我们办好小报的立足点。一张地方小报,如果脱离本地读者,它就失去了自己的立足点。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我们的副刊努力做到靠本地的读者“近”些再“近”些。大理被国务院定为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区之后,本  相似文献   

6.
10月下旬,西子湖畔,在华东地区13家城市报纸的座谈会上,我们结识了一批新闻界同行。这批同行,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都是“办小报的”。所谓“小报”,是指杭州、南京、合肥、济南、南昌、厦门这类省辖市的报纸。这类报纸,一般都是4开张,所以他们自称“小报”好几位“小报”同行,为人热情直爽,说话开门见山。一家“小报”的副总编辑,初次  相似文献   

7.
两年前,本刊曾在1987年第1期上《对“文革”历史的叙述应持有的态度》一篇短评中说:“文革”这段历史,背景很特殊,时间距离我们又很近,许多当事人都还在,弄得不好,容易引出许多纠纷。因此,对这段历史读物的编写和出版,宜持慎重的态度,遵守有关规定和纪律,千万不可各行其事。但是,近年来,有些出版社争相出版了一些介绍“文革”历史、事件、人物的图书,其中,有不少还用了所谓“野史”、“轶事”、  相似文献   

8.
《湖北档案》2004,(5):7-7
4月8日,市人大副主任卢金瑞在市政府副秘书长施以文、市人大财经委有关同志陪同下,视察了档案局馆工作。在听取了市档案局局长关明成的工作汇报后,卢副主任一行兴致勃勃地查看了市档案局刚刚征集进馆的民国军事地图、“文革”小报和1958年大炼钢铁时的“烧结铁”等实物档案、资料。  相似文献   

9.
“文革文物”指反映“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物品。为有助于读者对“文革”这一特殊文化现象的研究,图书馆应重视“文革文物”的寻觅和收藏。  相似文献   

10.
我从事科技档案及其研究工作近40年,最难忘的一段历史是“文革”中的十年。  相似文献   

11.
文革话语是考察当代中国文化经验的不可回避的资源.本文通过考察复旦大学文革期间小报<新复旦>和<复旦战报>发现,这两种小报的话语策略由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组成,其一为民粹主义小报话语,其二为主宾不对位、行为主体匿名化抽象化的特殊话语.两种殊分的话语体制的并置,体现了特殊年代低层次的粗口和超现实的理想情怀的难以置信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我们这里要说的小报,不是街头叫卖的小报,而是连街上出售资格都没有的内部报纸。 按照国家规定,我国目前的报纸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内统一刊号”,即广义上所说的“大报”;另一种持“内部报刊准印证”,对比前者通常称作“小报”。根据1992年底的统计数字,小报有4536种,是大报数量的两倍多。 小报,咱们自家的报 使小报不能被忽视的不仅仅是数量,还有读者的需求。一位姓吴的工人说:“要说每期必看的报纸,  相似文献   

13.
从2004年11月1日开始,英国严肃大报的代表之一《泰晤士报》正式“瘦身”,以四开“小报”的形式出版。在英国,高级严肃报纸以小报样式出版早有先例。1992年《卫报》就已经把其第二板块以小报形式出版,吸引了不少分类广告。2003年9月30日,《独立报》在继续出版对开大报的同时,还出一份同样内容的小报版,两个版本在市场上同时销售,价格也一样,读者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大报或者小报。2004年5月开始,《独立报》彻底转型为小报。《泰晤士报》2003年11月26日推出小报式样的版本,“大小并行”将近一年之后终于全面取消了大报版本。《泰晤士报》改版…  相似文献   

14.
试析“文革”广播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播史的研究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寻找广播产生、发展的历史规律,二是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为广播今后的发展指明前进的道路。对1966——1976年的十年内乱时期,我国广播语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革”广播体的研究,体现了广播史研究的这两个作用。为了不忘历史的教训,不重蹈“文革”广播的复辙,更好地繁荣、发展新时期的  相似文献   

15.
地方小报如何开发“信息源”,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愿望,努力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这是摆在各级地方小报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在这方面,我们根据本报的探索和实践,谈几点体会。一曰立足本地。这是地方小报的最大优势。瞬息之间,世界上产生的信息何其繁多,作为地方小报在“大”与“多”上是无法与大报、日报竞争的。但获  相似文献   

16.
旧上海的小报数量众多,形形色色,拥有广泛的读者。对小报在近代上海报刊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秦绍德先生在《近代上海报刊史论》一书中说:“不了解小报,不能算是了解了近代上海报刊的全貌;不研究小报,也不能把握近代上海报刊发展的全部进程。”生前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的汤笔花先生(1897-1995),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上海曾主编《大常识》报,又与朱瘦竹、周世勋、卢继影、卢侬影合编《罗宾汉》报,还与姚吉光(生前也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合编《福尔摩斯》报。作为小报界的前辈,汤先生在旧上海小报“四大金刚”——《晶报》、《金刚钻》报、《福尔摩斯》报和《罗宾汉》报中起过不小的作用。1987年6月14日,笔者拜访汤笔花先生,倾听他回忆旧上海的小报,虽属一鳞半爪,但都是他的亲历、亲见、亲闻。笔者根据当时的采访记录加以整理,为历史爱好者和史学工作者提供一份史料。  相似文献   

17.
我们是矿山企业小报,专业性强,从一版到四版,讲的都离不开“煤”。同其他报纸相比,相对说来报道面窄,对办好办活小报带来一定困难。有一段时间,我们小报基本上是“小报底子,大报架子”,表现在两多一少。即会议消息多,长文章多,短小精悍的文章少。  相似文献   

18.
几年前某省评好新闻时,一位大报的同行不屑一顾地说:“大报跟小报一起评好新闻,简直像大人跟小伢一起打球。”这话很伤小报同行的感情。真是“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我想,那位大报同行如果把“大人跟小伢打球”改成“大个子跟小个子打球”就科学了。中国女排郎平是“大个子”,“高点扣杀”,拦网成城,很有威力;日本女排是“小个子”,但“小个子”却“弹跳高”;又小巧灵活,于是“小个子”和“大个子”并列为世界四强。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大报有大报的长处,也有大报的短处;小报有小报的劣势,也有小报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地市报纸一向崇尚“小报小办”。其实,小报“大”办,才是地市报纸推进改革的新思路。这是因为:第一,小报并不“小”。地市报纸在当地的地位和作用不亚于大报。在通讯设备已明显改善的今天,当地读者从报纸上获悉国内外重大新闻,从时间上看,不是“小报重复大报”,而是“大报重复小报”;具有全国意义的地方新闻更不必说。因此,小报绝不是大报的“补充”,它具有和大报一样的独立存在的意义。第二,小报读者的胃口并不“小”。打开一张  相似文献   

20.
地方小报如何开发“信息源”,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愿望,努力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这是摆在各级地方小报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在这方面,我们根据本报的探索和实践,谈几点体会。一曰立足本地。这是地方小报的最大优势。瞬息之间,世界上产生的信息何其繁多,作为地方小报在“大”与“多”上是无法与大报、日报竞争的。但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