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教师对学生作文批改的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作文效果,是提高学生作文质量的重要保证之一。在长期工作实践中,我感到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做到“七要”。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认为作文难的学生不在少数。为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许多教师绞尽脑汁,什么快乐作文、简快作文、轻松作文应运而生,但仍未能真正突破。因此,我想就自己长期从事的小学中、高年级作文教学谈谈个人的想法和做法,与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3.
学生对作文兴趣不高,畏难情绪大,是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普遍而又突出的问题。究其原因,与当前作文评改中存在的误区不无关系。长期的语文作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交流,不居高临下地训斥学生,蹲下身来审视学生的作文,尊重人格、尊重个性,指点迷津,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引导学生用心灵体味人生,用人格抒写人生。教师在作文评改中就要确立学生主体的意识,摆正自身位置,真正发挥作文评改的激励、诊断、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4.
初中生的作文教学,说简单也简单,说不简单也不简单。为何这样说呢?因为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作文如果辅导好了,学生的作文写得文采飞扬,大气磅礴;如果辅导不好,学生作文不是抄袭,就是无话可说。其实学生作文,在立意、选材、结构、语言等方面抓住教学,就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训练和发展,写出来的作文就是好作文。不管是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还是自拟题目的作文,其实都一样,无所谓题目的命题,问题的关键是学生心中要有写作文的方法和技巧。学生有了写作的技巧,什么样的作文都是手到擒来,笔到文成。所以,训练学生作文的方法是作文教学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5.
农村学生的作文教学水平长期在低位徘徊,如何跨越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局限,突破农村学生写作的困境,成为了农村语文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一、农村学生作文教学的瓶颈分析农村学生作文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无话可说,千  相似文献   

6.
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绝大多数教师沿袭的仍然是学生作文教师改的传统。教师尽管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学生的作文水平却总是在低谷中徘徊不前,收效甚微。这就说明作文批改由教师一手包办的做法存在着弊端,有改革的必要。那么,如何改革作文的批改方法,才能把教师从劳而无功的作文批改的重压下解放出来,才能多快好省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认为努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实现"解放"与"提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马利 《教师》2010,(10):85-85
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都感到头痛,感到作文是一团乱麻,无从下手,要想取得成效,又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因此我们当老师的常常将责任推卸到学生自己身上。但是,回头想想,我们是学生求学道路上的引路人,学生不会作文、厌恶作文是不是与我们长期因循守旧、教学与实践相脱离的落后作文教学方式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8.
我们都知道,学生的作文能力是靠长期训练获得的,学生作文的优秀与否,是对我们语文教学的大检验。学生作文能力差,其症结除了作文指导课收效甚微外,语文课堂教学也存在高付出低产出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我们都习惯于学生写作,教师批改。虽然这种方法有一定效果,但由于其中缺少学生的参与.没有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使得学生轻视修改,自然也不会修改作文。经过长期的教学,我发现让学生参与作文批改——互评,有利于加强作文训练。  相似文献   

10.
李丰矿 《学语文》2007,(2):9-50
许多谈图式作文的论文都将图式与作文模式挂起勾来,似乎图式就是为学生作文提供了可以套用的“模式”。但是,如果我们对图式理论做更深入的考察,就可以发现,将图式作文等同于作文模式显然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实际上图式理论对作文教学最主要的指导意义应该体现在创新作文的教学中。尤其是在作文形式方面,运用图式理论可以指导学生在文体调用、结构布局、语言表达、形式拓展等方面体现出创新特色,从而为学生作文提供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学生作文老师批改,是作文教学的一大“传统”。对一篇作文,学生搜索枯肠地作完后,就成了局外人,所有的事全由老师“承包”了。实践证明,这是极不科学的,我们应该大胆地将作文批改放给学生。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作文批改存在一大误区和两个方面的不协调。一大误区是:重改不重批,即便批也俨然文学批评家,喜欢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学生习作,这也不行,那也不好,要求过高,缺少赏识,挫伤了学生作文的热情。两个方面的不协调:一是教师的辛勤耕耘与所取的成效不一致。通常可以看到教师的案头堆满了学生的大作文、周记、随笔等,令人望而生畏,语文教师虽然长期埋头于其中做着春蚕吐丝的工作,但学生仍然怕作文。  相似文献   

13.
在作文教学中,和许多教师一样,我常常会遇到教学上的尴尬:一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厌写、怕写文章;二是有不少学生作文说的不是心里话,是空话、套话、大话。是自己教学无方,还是现在的学生情感本来就贫乏?带着这个疑惑,我请教了一位在作文指导方面有专长的同事。他诚恳地指出,作文教学是一个长期砥砺的过程,不能指望在一篇作文练笔中完成自己教学的所有设想,因此有时不妨在课堂上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片段式的随感,重要的是要想方设法先敲开学生的“金口”,让学生有话要说,有事可写。一番话如春风化雨,让我眼睛为之一亮。  相似文献   

14.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作文教学也在大刀阔斧的改革,学生作文的要求、内容、题型、布局谋篇等大大开放了,可以说新课程下学生作文解除了种种束缚,作文中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大大减少了。可是,长期从教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接触学生的作文,有一种感觉比较强烈:学生习作语言干巴枯燥,内容空洞不丰满,一篇文章就像一具“木头人”,缺乏个性和生命的灵性,读者读起来索然无味。这不能不引起深思。  相似文献   

15.
学生互改作文是作文评改的一种途径,这种评改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作文评改的时效性,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作文水平提升,怎样才能充分发挥“作文互改”的作用呢?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实践,笔者认为“五读”在作文互改中最起效。  相似文献   

16.
作文是语文这一学科组成部分之一,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且决定学生的语文学科成绩。但是作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学习成果见效慢,因此初中学生对于作文这一板块的热情和兴趣不太高,农村初中学生更是如此。本文将提出农村初中学生作文写作存在的一些不足,以及探究激发农村初中学生作文写作兴趣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陈卫萍 《新课程研究》2009,(11):169-171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作文教学也在大刀阔斧的改革,学生作文的要求、内容、题型、布局谋篇等大大开放了,可以说新课程下学生作文解除了种种束缚,作文中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大大减少了。可是,长期从教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接触学生的作文,有一种感觉比较强烈:学生习作语言干巴枯燥,内容空洞不丰满,一篇文章就像一具“木头人”,缺乏个性和生命的灵性,读者读起来索然无味。这不能不引起深思。  相似文献   

18.
曹其昌 《辅导员》2010,(22):37-37
作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要点之一,也是长期困扰师生的难点之一。教师指导学生作文难,学生动手作文难,那么,到底应当如何进行作文教学?笔者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生态之路",现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9.
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一篇好作文,除了源于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概括和表达外,更重要的是来源于学生的作文自改。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巧设情境,运用风趣语言,以“读”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自改兴趣,或者由教师读,集体讨论,充分发表意见,进行修改,两种方法十分有效。待学生有了自我改文的兴趣后,教师应因势利导,向学生提出自我修改的具体要求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自改的方法。作文自改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只要教师重视、坚持学生作文自改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养成作文自改的习惯,学生的作文训练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作文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20.
受僵化的课堂教学的长期影响,很多学生的写作远离生活,虚情假意,"三股文"盛行。一方面,教师让孩子们学习范文,另一方面,教师为学生作文素材雷同、情节虚构感到烦恼。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作文指导时偏离生活实际,重形式,重技能,轻立意,功夫花在字词句上,学生缺乏生活现实感觉,并长期处于"被动式作文"中。笔者大胆引入"走"、"转"、"改"的教学方式,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写作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