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向在中国市场上颇为畅销的牙膏品牌“高露洁”突然在2005年4月17日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一篇名为《英报称高露洁等牙膏含间接致癌物》的编辑稿在《北京晚报》刊登。直到4月27日,高露洁公司高调举行新闻发布会,为时10天的新闻大战才基本告一段落。期间,参与跟进这场所谓“公共危机”报道的媒体遍及全国各个层次与区域,仅仅4月27日新闻发布会的到场媒体就多达150家。业内人士就媒体在高露洁牙膏事件中的报道是否过于敏感、公众在面对媒体的密集报道时有没有冷静理性面对展开了广泛讨论。  相似文献   

2.
闻娱 《新闻记者》2005,(7):20-22
2005年4月17日.国内众多媒体发表关于“高露洁牙膏可能含致癌成分”的报道。报道称,据美国最新研究显示,数十种牙膏、洗手液等抗菌清洁品,当中包括高露洁等品牌的产品,含有化学物质三氯生,这种物质与经氯消毒的自来水接触后会产生三氯甲烷(俗名氯仿或哥罗芳),而三氯甲烷是一种可能致癌的物质。随着这则消息的飞速传播,高露洁在中国的市场销量出现了明显下跌。  相似文献   

3.
4月27日,中华口腔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英国首席牙科医生主任及美国弗如尼亚理工大学教授威克斯兰在北京纷纷提供相关报道证明:使用高露洁全效牙膏是安全的。威克斯兰宣布,他的实验室研究根本没有涉及到牙膏,或提出任何对高露洁全效牙膏使用安全性的担心。沸沸扬扬的“高露洁事件”落下帷幕,整个事件被证明不过是媒体记以讹传讹而导致的一场“公共卫生危机”。  相似文献   

4.
新闻真实问题是新闻传播中的基本问题。这个老话题之所以引起笔者的关注,主要是因为近两年来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新倾向,具体表现在新闻实践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媒体商业化进程的加速,假新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泛滥并且呈现出一些新特征。比较典型的是诸多主流媒体公开发布虽有新闻来源但未经记者认真核实和证实的疑似新闻,如韩国要“抢注端午节”、我国将设立50个省级行政区、脑死亡标准出台、95%的国产啤酒含有甲醛、高露洁牙膏含有致癌物质等等虚假新闻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5.
“高露洁牙膏可能致癌”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波澜。高露洁公司一定不相信他们的牙膏有问题,一定认为这是个别媒体在炒作负面新闻。要么就是有人故意把矛头指向他们。不少读者在疑虑:高露洁牙膏到底有没有问题?我们要不要选择其他品牌的牙膏?其他品牌的牙膏是不是也有类似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有关公共饮食安全问题.由于和百姓生活利益攸关,因而越来越多地受到媒体重视。从最近的饮水机有毒、特富龙事件报道。到之前的苏丹红致癌、高露洁牙膏致癌、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甲醛啤酒、哈根达斯深圳事件、名牌乳业“早产奶”……众多媒体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舆论监督作用.但也不时出现一不小心就掉进漩涡甚至陷阱中的现象,引起了公众的不满与不信任,影响了媒体的声誉。  相似文献   

7.
敏感有余 质疑不足——从“高露洁风波”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露洁事件”已落下帷幕,事实最终在媒体的报道中得以澄清。但我们仍不禁要发出这样的疑问:在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的事件面前,媒体把关人的质疑精神和敬业精神哪儿去了?国内媒体对此事的报道主要经过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4月17日——4月18日,新闻误报阶段。众多媒体纷纷报道了“高露洁牙膏被疑致癌”这一失实消息,立即引起消费者的极大关注。新浪网18日当天的网上调查显示,91.3%的网民表示将不会考虑再买高露洁牙膏。第二阶段:4月19日——4月20日,新闻追踪阶段。媒体的关  相似文献   

8.
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的“高露洁牙膏致癌”风波已成为过去,这一事件之所以闹得沸沸扬扬.是有深刻的社会学根源。在此之前,由于我们的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不尽如人意,劣质奶粉和苏丹红“你方唱罢我登场”,尤其是麦当劳在英国“涉红”、肯德基在中国被查证使用了苏丹红,使公众的食品安全感变得异常脆弱。在这种情况下,高露洁牙膏尽管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和认知率都很高,但和致癌传闻相比,它的信誉度就变得不堪一击。  相似文献   

9.
杨伟 《今传媒》2005,(7):105-107
在国内,提起高露洁牙膏,几乎童叟皆知。从1999年起至今,高露洁品牌牙膏号称连续6年位居中国口腔护理市场的第一品牌。据报道,高露洁曾在中国大陆市场规模做到30亿元人民币,生产牙膏产品有7亿支。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传媒业竞争日益加剧,五花八门、令人瞠目结舌的假新闻甚至成了某些媒体应对竞争的“杀手锏”。在时下一些报纸的“社会新闻”和“特别报道”等专栏内,经常看到一些离奇的假新闻。炮制假新闻的人多是以文行骗的骗子。从形式  相似文献   

11.
陈启伟 《新闻记者》2006,(11):31-34
近几年来,假新闻层出不穷,《新闻记者》杂志每年评选“十大假新闻”.甚至已经成为一个“品牌”。尽管不断打假,但假新闻数量还是连年递增。一些主流媒体为维护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新闻工作者的自身形象.不断推出纠假新闻。但是,对于一些学术性的并冠以民族情结的假新闻.就不是很容易被人识破。2005年度,一条《国画(八骏图)开启卢浮宫大门》的假新闻显然是“漏网之鱼”,它通过一家权威的通讯社向国内发稿,一些主流媒体和都市类媒体都作了报道,有些还进行跟踪报道,进一步将青年画家李景革描绘成第一个将中国画打进世界顶级博物馆的“民族英雄”,其造成的恶劣影响,远甚于一般的社会新闻造假。  相似文献   

12.
最近,苏丹红事件余波未了,“高露洁牙膏可能致癌”的消息又闹得沸沸扬扬。但是经过记者多方查证发现,国内媒体关于致癌牙膏的消息来源于英国《旗帜晚报》(eveningstandard),而这家报纸不过是英国的一家三流小报,它发出的报道也是对美国学者研究结果的断章取义和夸大其辞。为什么在国外几乎没有产生影响的报道能在我们的媒体中引起轩然大波呢?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最近发生的一连串食品安全事件,造成人人自危的心理。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一些媒体不负责任的炒作心态。牙膏致癌关乎百姓健康,当然是重大新闻,但正因为重大,才有必要核实再核实。而…  相似文献   

13.
《军事记者》2004,(8):1-1
提起假新闻,谁都深恶痛绝。然而,假新闻就像一个幽灵,只要一有缝隙,时不时就会冒出来,令人恶心一番。前不久,有家媒体称某名演员病逝,并组织连续报道“沉痛悼念”,逼得那位还活得好好的演员不得不上电视辟谣。还有一位社会名人胳膊上擦伤了一块皮,有媒体就报道说他从臀部割了一块皮补到了脸上。这种无中生有和添油加醋式的假新闻,引起了受众的强烈不满,也严重玷污了媒体的声誉。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的警觉,不能掉以轻心。要高度警惕,决不能让假新闻抬头。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内媒体接二连三地发生了若干起新闻报道失实事件,从北京《法制晚报》刊发《英报称高露洁等牙膏含间接致癌物》,到2006年7月19日《信息时报》刊发的《西瓜注红药水打激素“看听掂“3招挑靓物》,不  相似文献   

15.
今年以来,从有媒体把南方某省的香蕉中常见的“巴拿马病害”说成发现了“致癌病毒”、有记者以茶水当尿送检并将“有炎症”的检验报告在媒体上公诸于世,到《纸做的包子》假新闻的出现.引发了一连串社会公众对大众媒体公信力的拷问。事后,虽然相关责任人受到一定的处罚,但是大众传媒在客观上所掌握的“话语权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判断和言行举止,对此,媒体应该承担起怎样的责任?当记者从计划经济下的“党的新闻工作者”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闻从业人员”,如何遵守职业道德、加强行业自律.从源头上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媒体的公信力正在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本栏目刊载的文章从假新闻的危害、假新闻的成因及媒体职责等方面进行讨论,期望以此为鉴,时刻高悬新闻打假的利剑。  相似文献   

16.
笔者无从考证哪家国内媒体是“高露洁事件”的始作俑者。但可以肯定的是,某几种高露洁牙膏所含的三氯生成分将致癌的消息在国内一见报,相关报道顿时席卷全国,网上的传播速度更快。出于习惯,在网络披露重大信息时,受众会转向传统媒体求证。遗憾的是,向以权威著称的传统媒体此时并不能提供进一步的信息。于是,在“洗手液也可能致癌”、“有关部门高度关注”、“质检部门尚无相关标准”等延伸报道中,百姓人心惶惶,超市纷纷撤货。直至4月20日人民日报刊  相似文献   

17.
杨清波  屈凌云 《军事记者》2003,(1):35-35,38
近几年,假新闻源源不绝,社会、经济、娱乐、科技等领域都难逃“此劫”。上海某新闻杂志特评选出了中国2001年十大假新闻,其中有最富有想象力的假新闻、最伤中国人自尊心的假新闻、最让人作呕的假新闻等等。因新闻失实而引起的一波又一波娱乐新闻官司或扬言要打的官司也早已不成“新闻”。新闻报道应该真实,这是新闻工作应遵守的共同准则,也是新闻的生命力和魅力所在。可近年来,媒体假新闻层出不穷。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假新闻缘于激烈的报业竞争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报业竞争日益激烈。在市场…  相似文献   

18.
在新闻实践中,我就碰到了一次假新闻,所幸自己没有上当,但让我不愿意看到的是多位同行却充当了这则假新闻的“二传手”,数家媒体担当了这则假新闻的“传话筒”——  相似文献   

19.
美国报纸编辑协会最近公布了一项历时三年关于新闻媒体可信度调查结果,居然有73%的美国人不信任媒体。这样的结论可能使美国的媒体从业者感到尴尬和不悦,同样也会使我们警醒和自省。当社会上多种“内幕”、“骗局”等一系列失信事件被广播电视纷纷揭露和曝光的时候,我们也不得不痛苦地发现,在我们的媒体领域,做假、欺诈、侵权等信用失范的现象也存在。假新闻。假新闻是媒体的痼疾,也是媒体的常客。有人盘点“2001年中国十大假新闻”,什么“换人头手术”、“亲生女状告父亲亲吻案”、“大活人双肾被偷”等,真令人啼笑皆非。虽然这些…  相似文献   

20.
叶东芝 《视听纵横》2002,(3):109-109
2001年底《新民周刊》对当年假新闻进行盘点,包括“上海将建300层摩天大楼”、“换头术”、“牛津女孩”等曾被多家媒体刊载、一度流传甚广的假新闻名列其中。在信息爆炸时代,假新闻迅速传遍世界每个角落,其危害决不亚于伪劣商品。新闻打假该提上议事日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