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本文从对“象”在古代书画美学理论中上下文关系的剖析入手,着重指出“象”是一个内涵与外延都十分丰富的词汇,并通过与其密切相关的几个字词的分析尝试划定“象”的能指与所指的界限,从而使读者对于“象”在古代书画美学中的使用及词义的界定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对“象”在古代书画美学理论中上下文关系的剖析入手,着重指出“象”是一个内涵与外延都十分丰富的词汇,并通过与其密切相关的几个字词的分析尝试划定“象”的能指与所指的界限,从而使读者对于“象”在古代书画美学中的使用及词义的界定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生活的产物,生活中有配对的事物,语言中也有相应的名称,如“天”与“地”、“本”与“末”、“爸爸”与“妈妈”、“开端”与“结局”等等;但语言事实有时并不完全如此,比如语言中有“老板娘”,却没有“老板爹”。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形成有一个过程:从“两个文明一起抓”,到“一个中心”、“三个坚定不移”,再到“三位一体”,最后发展到“四位一体”。“三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理论依据,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原理。把社会建设纳入总体布局,从“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为确保“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落到实处,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四体”中每一“位”的科学内涵和要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体”与“位”,以及各“位”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党的基本路线与总体布局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三”与“四”再普通不过,似乎没什么叮说的。其实不然。细细考究,从“三”与“四”切入,看以“三”与“四”开头的词语,我们会发现进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大世界,走一圈,能够长许多见识。  相似文献   

6.
“说”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字,在上古也是一个高频字。但是,上古“说”的用法极为复杂,除了“谈说”“喜悦”等义外,还有“游说”“止息”“解脱”等义。在字形上,也常和“悦”“脱”“税”等字混杂。  相似文献   

7.
刁晏斌先生说在所有的人称代词与定语之间,无一例外地都必须加一个结构助词“的”。方绪军先生、孙德金先生也持同样观点。其实,人称代词带定语固然大多是在前面加一“的”字,但并不是绝对的,也有定语用别的,如“一个”、“那个”、“个”、“些”等,古今都是如此。  相似文献   

8.
王凌 《文教资料》2009,(3):46-48
作为疑问代词.“谁”与“who”都是用来构成特指疑问句的(英语称特殊疑问句)。从疑问的对象来看,“谁”和“who”都是用于问“人”.可以指一个人.也可以指不止一个人。从语法功能看.两者都可作主语、宾语和定语。本文着重从两个方面谈“谁”与“who”用于疑问用法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谁”与“who”的语法功能.“who”与“谁”在各种疑问句中的用法。  相似文献   

9.
老子论“有”,“有”的内容总是要靠“名”来指称,但这种“名”不表达一种本质意义上的真实。在“有”的层面上否定“名”的固滞和分化,这一否定过程就不是一种走向非真实之途,而恰恰是向“无”的回归之旅。“有”与“无”都发生在同样一个层面上,在“有”的层面上言“道”,“道”也就是这一层面上的通畅之途。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道德存在“私德”和“公德”两种道德倾向,这与孟子、荀子“礼”思想的差异有着内在必然的联系。孟子的“礼”强调个人内在修为,追求由内及外的道德指标,带有明显的“私德”倾向。荀子之“礼”多注重以社会群体为单位、以公共关系为视角的外塑原则,带有明显的“公德”倾向。以孟、荀“礼”思想的差异为出发点来探讨其与中国传统道德的联系,无疑是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史”与“论”的关系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编撰中一个关键的问题,通过对80年代初中国现代文学“重评”的考察,可以演示出“史”、“论”问题与文学史建制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严羽、克罗齐诗学思想比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妙悟”与“直觉”乃严羽、克罗齐诗学的核心概念。“妙悟”的实质即“审美直觉 ;“直觉”说带有强烈的泛美学色彩。二者在本质上有一定的相通性 :均强调艺术的感性功能及创作主体的决定作用。但二者的差异亦甚明显 :“妙悟”主张悟性因人而异 ,“直觉”说则否认彼此之间质的分野 ;“妙悟”强调“学” ,“直觉”则强调人的先天性 ;“妙悟”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循环递进过程 ,“直觉”则仅是一个瞬间的单纯感知。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次提出并探讨了中古士人尚“简”的审美观念问题。“简”构成了魏晋人物品藻的一个审美标准,也是中古士人的一种重要的美学观念。“简”代表了一种人生追求,也显示了一种人生境界。这种审美观念滥觞于《周易大传.系辞上》,其在中古时代的发展与确立,与魏晋玄学有密切的关系。“简”作为文艺批评的一个最基本的美学范畴,从陆云到刘勰无不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14.
神奇的梦     
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我拿着一个遥控器,上面写着“春”“夏”“秋”“冬”。我一摁“春”,花就开了,青蛙也来了;我一摁“夏”,天就阴了,要下雨了;我一摁“秋”,秋天来了,果子熟了:我一摁“冬”,雪花就飘落下来。可有意思了!我真想拥有一只可以控制四季的遥控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高职实行教师“双证书制”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勇威 《职教论坛》2007,(1X):18-21
通过对高职教师的“双证书”与“双师一体化”教师含义及两者关系进行研究。以一个系部作为“实验地”进行实践.提出在“双师一体化”高职教师队伍的培养实践中,开辟师资培养的新途径.采用“以考代评”的办法。完善教师获得第二证书的各种途径及机制,促进“双师一体化”教师成长。  相似文献   

16.
“写实”是新生代诗歌一个明显和直接的特征。如果通过对新生代诗歌所主张的“还原”、“零度写作”、“冷态抒情”等的实质进行挖掘和探究.以及对新生代诗歌中诗歌主体和诗歌对象之间的根本关系进行考察和分析,可以看出:新生代诗歌中的“写实”不是与现实主义而是与现代主义诗歌(比如“朦胧诗”)中的“写实”取着同一精神路向。  相似文献   

17.
作文与做人     
“作文”与“做人”这两个不同的概念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二者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的曾巩在《墨池记》中就曾这样提到:“学则固岂可少哉!况欲学徒道德者邪”,这里的“学”即“作文:,这里的“德”即为做人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成语“山清水秀”中的“清”与“青”很容易相混。这是情有可原的,因为一提到山,大家随即就会想到漫山遍野的绿色。“青山绿水”是我们大家心目中一个常态。不过在这个成语中,“清”和“秀”是相对为文的,是形容词,分别指山水的清异秀出、美好不俗。  相似文献   

19.
否定词"没""没有"的来源和语法化过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否定副词“没”、“没有”早于15世纪已出现,《朱子语类》、《张协状元》等文献中已有用例。庸宋时“没”所表示的“消失”、“失去”义由具体趋于抽象,“无”的白读音与“没”趋于相近,“无”的“没有”义融入了“没”,“没”渐取代“无”而成为否定动词。“没”、“没有”由动词演变为副词是一个连续的渐变的语法化过程。用于正反问句末尾的“没”、“没有”与语气词“么”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而且是衡量艺术作品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传神”在艺术作品中主要用来比喻艺术作品的形神兼备,是衡量艺术作品好坏的另一个重要标准。因此,“意境”与“传神”是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努力追求的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