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赋,在渊源上既是一种表现手法,又是一种文体样式。作为一种独立发展的文体样式,赋体以诗、骚为源头,而又在韵文与散文、咏物与抒情等形式、内容层面存在区别,是一种介于诗骚与散文之间的文体样式,且更倾向于后者。赋体有其相对清晰的发展轨迹,随着抒情功能的凸显和体物功能的衰退,赋体走向了分化。  相似文献   

2.
先秦辞赋并非如前人所述是辞赋的萌芽期。它结合了诗、文的特征走向完善与成熟,并具备了三大类赋体格式:以《赋篇》为代表,已露诗体赋之端倪;以《离骚》、《九章》(《桔颂》除外)为代表的骚,于抒情言志、哀怨讽谏与诗无异,而其句式、结构、韵式等与汉骚体赋一致,因而身兼诗、赋双重特质;而《高唐》、《神女》开散体赋之先河。同时,在此之前,《卜居》、《渔父》、“二招”等作品,初具赋体特征,称之为“准赋”  相似文献   

3.
六朝时期诗与赋的发展状况处于"一种过渡折中状态"。为了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六朝赋家不断地改进作赋的方法,使得赋作逐渐具有了诗化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赋作之抒情化,赋作形式之诗化以及赋作修辞格选用之诗化。这使得赋体克服了自身的结构性危机,恢复了生命力,使得其在新的文化环境下得以复兴。  相似文献   

4.
苏轼《有美堂暴雨》摹写暴雨,以景物描写为主体,背离诗歌言志抒情的基本原则;采用赋法、赋体和散笔调。后面两联一句一喻,连用四喻。此诗体现了苏轼诗博喻的艺术特色,又反映了宋诗散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题材选择是魏晋诗,赋关系的重要方面,建安时代,以提纯学创作内容的学性和凸显学自身抒情功能为特征的体演进意识,与“雅好慷慨”的时代精神相交汇,使诗、赋创作以强烈的主观抒情性为统摄,题材趋同现象普遍、突出;魏晋之际,诗、赋创作的趋同现象仍然存在,而同题创作中衰,更为重视诗、赋题材之“异”;太康作家更为自觉地选择诗、赋题材,对“诗缘情”、“赋体物”有了更深刻的体认。  相似文献   

6.
曹丕赋制式短小,篇幅上与诗接近。语言总体上看浅显晓畅、明白如话,与他诗歌的语言近似他的赋从取材上看也有与其诗歌相通之处,多写旅行游览、感离恋别、登览宴饮等。曹丕赋抒发的感情缅邈、细腻,与其诗歌抒情风格一致;曹丕赋中还常出现一些他在诗中惯用的物象。  相似文献   

7.
论南朝赋的诗化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赋这一学体载在南朝时期明显表现出诗化倾向。而诗化倾向的原因表现在:第一,诗的发展;第二,“放荡”的抒情学观与不拘常体的呼声;第三,南朝士人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8.
胡立新 《黄冈师专学报》1999,19(2):46-51,94
在中国赋史上,苏轼是“变赋”的创始人,”骈、散融汇”的开拓者。他有意识地追求赋的“新变”,既吸收了诗骚、汉赋、骈赋的传统精粹,又向“现代诗化散文”似的方向转变,并从题材的开拓到艺术的创新,从意象化抒情盲志到意境的象征超越,皆多所建树,在理论与实践上确立了“变赋”的体式和审美特质,为新赋体注入了艺术审美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周邦彦作为宋词一大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身上鲜明体现了宋代士人文化教养全面、尚新变好探索的特点。文中论述诗、赋、叙事文学在周词中的渗透:从引诗入词、用诗法入词、援用诗的抒情方式并形成浑成词境来谈诗的渗透,从结构上用赋法、重铺陈、同义词汇的组合、中心意象群谈赋的渗透,从叙事诸要素齐备谈叙事文学的渗透;简评这些渗透的多方面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许多人只强调汉代文学的代表体式是猎苑大赋而断言汉代没有抒情文学,认为只有诗歌才是抒情文体。而大量骚体赋的存在尤其是它所担当的抒情功能却一直被忽略。笔者认为骚体赋是汉人默认的抒情载体,与骋词大赋共同构成了汉代文学的整体,不应轻视。  相似文献   

11.
赋为诗体论     
关于赋的归类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清末大学者刘熙载在他的著作《艺概》中则明确提出“诗为赋心,赋为诗体”的论断。本人认为此说甚为精当,可谓至论。本文从赋起源于诗歌、赋有诗之特质等方面对此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2.
钟嵘为衡裁古今诗人之品第,采取“以赋诠诗”的方法,首先“以赋尊诗”,提高诗体的格调,然后在品举之中体现出了“以赋衡诗”的倾向,注重用赋法观照诗歌,并进而做出相应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三曹年少在谯的生活,形成了他们一生挥之不去的故土情结,这在他们的具体行动上以及文学创作中都有所反映。故而,他们在帝都谯创作的赋,既没有沿袭汉京都大赋的模式,也迥异于同时期徐干、刘桢等文士京都赋的壮伟气象,而是以抒或忧或喜的情感为主。这些创作对赋的进一步抒情化及抒情小赋优势地位的确立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赋史上,苏轼是“变赋”的创始人,“骄、散融汇”的开拓者。他有意识地追求赋的“新变”,既吸收了诗骚、汉赋、骄赋的传统精粹,又向“现代诗化散文”似的方向转变,并从题材的开拓到艺术的创新,从意象化抒情言志到意境的象征超越,管多所建树,在理论与实践上确立了“变赋”的体式和审美特质,为新赋体注入了艺术审美的活力。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赋史上,苏轼是“变赋”的创始人,“骈、散融汇”的开拓者。他有意识地追求赋的“新变”,既吸收了诗骚、汉赋、骈赋的传统精粹,又向“现代诗化散文”似的方向转变,并从题材的开拓到艺术的创新,从意象化抒情言志到意境的象征超越,皆多所建树,在理论与实践上确立了“变赋”的体式和审美特质,为新赋体注入了艺术审美的活力。  相似文献   

16.
赋曾是占据两汉文坛主导地位的文学样式,发展到魏晋,赋体文章脱离了以体物、叙事为主的倾向,逐渐向言志抒情靠拢,出现了灵活多变的抒情小赋,它摆脱了汉大赋堆砌奇字的习气,以其短小、抒情性强,显示出抒情化、小品化的特色,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其文学价值已远远超过汉大赋。  相似文献   

17.
赋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大体裁 ,它既具有散文所不及的规模 ,又充满诗的特性 ;既适于言志体物 ,也宜于抒情写景 ,篇体结构可长可短 ,融合了诗与散文不易兼得的诸多长处 ,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是一种相当特殊的文体。大概因此 ,自古以来这种文体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从汉代到唐宋 ,赋体文学由正式形成而至不断演进 ,尤其在汉代 ,赋成了一代文学的代表 ,与唐诗、宋词、元曲齐名于世。赋的创作也是历代评论家所关注的对象 ,有关评论可谓史不绝书。但是由于各个时代的审美标准和思想观念不完全相同 ,对赋的认识与评价也有所差异。前人比较看重赋的…  相似文献   

18.
散体大赋具有抒情性,它以铺张扬厉的笔法抒写了对汉帝国的赞美之情;同时,它又继承了《诗经》讽谏思想,对汉帝国的奢靡予以讽刺;它抒情写志,反映了汉代文人士大夫独特的思想感情;它是由骚体赋到抒情小赋过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抒情赋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汉赋中宫怨题材并不多见,但对后世宫怨题材作品的创作和抒情小赋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相对于《诗经》中的宫怨作品,汉代宫怨赋在表达情感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更深的挖掘和拓展。汉代最重要的宫怨赋出于大赋作家之手,产生于汉大赋全盛期,但其叙述的视角和取像的特点却对抒情小赋具有极大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诗与赋是两种关系非常密切的文体,在发展过程中,呈现交流互动的局面。李白诗赋兼擅,他的小赋受诗影响,由铺张走向提炼,由体物走向抒情。在诗歌创作方面,汉大赋的“炎汉气象”和“控引天地,错综古今”的表现方式,对李诗“壮浪纵恣”的笔势与气魄,有深刻影响;而李诗的奇幻浪漫则滥觞于屈原及其后继的骚体赋。作为“盛唐气象”和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性作家,李白突破文体界阈,融合诗赋,推进诗歌发展的创新精神非常可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