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我虽不看电视,但也晓得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当下搅得举国谈舌尖——我仿佛看见13亿人正飞快掀动着13亿枚鲜红亮丽的舌尖大谈舌尖。刹那间我甚至产生一种恐慌感,觉得自己正在被无数舌尖包围和淹没……常言道,哪壶不开提哪壶,还没等我回过神来,忽然接到媒体电话,一位漂亮的女编辑轻摇舌尖,要我以"舌尖上的……"为主题写篇文章。我郑重地谢绝:"我是舌尖反对派,写来岂不扫人雅兴?何况所有市民正在兴头尖上……"  相似文献   

2.
今年五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部7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中国各地美食,引发了新一轮"美食争霸"。根据互动百科网站统计,在五月份的网络统计中,"舌尖上的中国"一词"热度"居于首位。与此同时,纪录片的热播也催生了一个新的流行语"舌尖上的××"。(1)"舌尖上的高考"忙得家长冒汗(2)网友实拍"舌尖上的北京夜市"  相似文献   

3.
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部7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中国各地美食,引发了新一轮的"美食争霸"。根据互动百科网站统计,在五月份的网络热词中,"舌尖上的中国"一词"热度"居于首位。与此同时,纪录片的热播也催生了一个新的流行语"舌尖上的X"。(1)"舌尖上的高考"忙得家长冒汗(edu.qq.com/a/20120604/000234)(2)网友实拍"舌尖上的北京夜市"(bj.xinhuanet.com/bjpd_tpk/2012-06/06/  相似文献   

4.
"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播出后引起强烈的反响。教学与舌尖不无关系,教师正是用舌尖上生动的语言演奏课堂交响乐。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可以这么说,在人的大脑里好像有着成千上万个,也许还是成百上千万个键子,一个正在讲话的人,就好像是用无形的手指在大脑这个键盘上弹奏一样,而讲话的人所奏出来的那支交响乐也就在知音者头脑里响起来。"教师舌尖语言的优劣、强弱、美丑,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吸收,关  相似文献   

5.
清扬 《新作文》2013,(Z1):4-7
我们中国是个讲究"吃"的国度,英国人一见面就谈天气,而我们打招呼则是问:"您吃了吗?"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舌尖上的这些美味吧。尤其是童年记忆里那舌尖上的美味,不管长到多大个子多高的时候,都会印象深刻,永远难忘呢。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哦。我们中国是个讲究"吃"的国度英国人见面就谈天气而我们打招呼则是问"您吃了  相似文献   

6.
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我想起中学时代的一位地理老师和她那一堂堂生动诱人的地理课。用"生动"二字,赞美老师课讲得好,是很常见的,但用"诱人"来形容老师的课,是否有些不伦不类呢?NO,看了下面的内容,您就明白这词儿是多么地贴切了。  相似文献   

7.
央视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舌尖热"顿时席卷而来.它让亿万观众从舌尖上感知中国人在生活礼仪、伦理等方面的灿烂文化,一系列平凡的美食元素悄悄地触动着人心,达到了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我想,作为一名小学品德教师,无论是教书还是育人,都可以从这场"舌尖"风暴中得到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8.
李洁 《现代语文》2014,(3):80-82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催生了一个新的流行语"舌尖上的X"。本文从"转喻的认知模式""类推效应""社会心理"三方面分析了"舌尖上的X"流行的原因,并在结合具体语料的基础上,分析了"舌尖上的X"的能产性机制,即在满足必选项"舌尖上"词义的同时,使用者可以对可选项"X"位置上的成员进行自由选择。  相似文献   

9.
热点命题 2012年,系列美食类节目《舌尖上的中国》火了,片中展现的各色南北佳肴从食材选择、准备加工到细心烹制简直就是艺术,无一不让人叹为观止.遗憾的是,我们的舌尖品尝到的不仅仅是这样的原汁原味、麻辣鲜香与绿色放心,还有令国人瞠目结舌的"大料"——塑化剂、三聚氰胺、激素、抗生素、染色剂……国人笑谈"将一个中国人拍扁了就是一张元素周期表".商家们不仅出卖了他们的商品,也同时出卖了他们的良心与仁慈.舌尖中国,感觉有点"辣"啊!我们的餐桌上到底哪一道菜是让人放心的呢?  相似文献   

10.
《滁州学院学报》2016,(6):55-58
随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语言表达式"舌尖上的中国"成为新的网络流行语。这一高频度的表达式预备了一个构式,即"舌尖上的X"构式,其构式义可以被表述为"吃"事件框架。"舌尖上的"是构式中比较稳定的成分,成为构式的主体,"X"则表示插入构式的填充词汇,通过注意力视窗开启使"吃"这一事件框架中的某个或多个概念成分前景化。构式压制凸显了填充词汇语义框架内饮食这一语义成分并弱化了其他的语义成分,导致填充词汇的语义发生转变从而消解了构式义与填充词汇之间语义语用的冲突。  相似文献   

11.
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引发全民热议,成为电视界争相模仿的对象。其所采用的"碎片化"叙事方式,也前所未有地引起重视。本文讨论"碎片化"的缘起和流行的原因,以及"碎片化"叙事的优势,分析《舌尖上的中国》及同类纪录片、电视节目"碎片化"叙事的线索,并就整合碎片的一些具体方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曹丹琦  张燕 《大学生》2012,(Z4):106-107
《舌尖上的中国》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发起了大规模"深夜发吃"运动,也引发了祖国从北至南,自西向东各地吃货们的骚动。继"舌尖上的北京""舌尖上的浙江""舌尖上的客家"等等由吃货们自发搜集整理的"舌尖体"系列陆续亮相、爆红网络后,大学生们也不能忍了。纵观大学宿舍,来自五湖四海,56个民族,五大洲四大洋的同学们汇聚一堂,谁不说俺家乡的食物好哇。  相似文献   

13.
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中国人的肠胃蠢蠢欲动。大家一边手拿遥控器馋涎欲滴,一边按"屏"索骥疯狂地寻找画面中的美食,俨然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云南的一种火腿因在纪录片中出现,在淘宝网上的销售业绩飙升;一些餐馆因为在该片中露面爆红而引致店铺租金暴涨……总导演陈晓卿说,自己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触动的不仅是中国人的味蕾,作家韩松落说,舌尖上也有禅意。  相似文献   

14.
自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Ⅰ播出之后,国内就掀起了一股美食狂潮;《舌尖上的中国》Ⅱ的播出更是让这股狂潮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它在传播丰富味蕾的同时,更引起人们通过美食对当下的生活处境和生活状态进行深刻反思.《舌尖上的中国》Ⅱ延续了《舌尖上的中国》Ⅰ的制作态度,以美食为媒介,介绍普通劳动者的真实故事,呈现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村和城市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刘潇潇 《当代学生》2012,(Z4):65-66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如纪录片中的一匹黑马,激起了无数中国人对传统食品的热情,"口水与眼泪齐飞"。"其实它讲的不是美食,而是深入美食背后,讲文化传承,探讨当今社会中人类该如何善待食物、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文化学者胡野秋这样评价《舌尖上的中国》。  相似文献   

16.
王姣 《鸡西大学学报》2013,(12):147-148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美食类的纪录片,一经播出就受到观众的关注,展现了中国各地美食和中国文化。从西方修辞学中的诉诸情感的角度分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之处,希望能为纪录片的制作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7.
教学《寄托着希望的传统文化》一课时,围绕着"舌尖上的中国"这一主题,让学生收集素材,进行展示之后,选取了《舌尖上的中国》片段,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安排学生开展制作美食的体验活动,在回味、分享中获得认知,升华情感。  相似文献   

18.
<正>(1)作为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刚登上荧屏就一炮而红。这部纪录片既传达了人们的味觉审美,又彻底引爆了吃货们的味蕾。那么,美味真的是通过舌头品尝出来的吗?心理学家和认知神经学家们一脸认真而又幽默地回答道:"舌头确实承担着体验美味的重任,不过,它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相似文献   

19.
吴晓东 《中文自修》2012,(10):19-20
【背景介绍】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横扫中国荧屏,连续几个深夜,无数人守在电视机前,看得食指大动、口水涟涟。在食品安全问题闹得国人寝食难安的今天,中国人对美食压抑已久的热情就这样一夜之间被重新引燃。食物是危险的,但食物更是美好的。第一集《自然的馈赠》播出后,《舌尖上的中国》便成了新浪微博热门关键词,甚至让那些"不看电视很多年"的80后,纷纷锁定每晚22:30的央视一套,坐等这部传说中的"吃  相似文献   

20.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炮走红,吸引无数人选择在周末的夜晚宅在家里等CCTV1的更新集,特别是《舌尖上的中国2》从《脚步》《心传》《时节》《家常》《秘境》《相逢》到《三餐》七集,集集都形成热门话题,仅从简短的题目即可略窥一斑;刮起了一阵阵舌尖上的风暴。下面我们就从《舌尖上的中国》来看看舌尖上的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