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草原民族是天生的艺术创造者。内蒙古草原是一个遍地生长诗歌和散文的地方。在这俯拾皆是的诗性篇章里,能够脱颖而出的,一定有专属作家自己的"利器"。刘志成的散文即是如此。读他的散文,给了我太多的震撼和感动,还有来自心底的一声叹息。《一条歌的河流》是欢歌,也是悲歌。无论悲欢与离合,刘志成认真、郑重地对待他生命中的每一次悲伤和每一次感动。在他的笔下重重拿起,又重重放下,充满了作家对精神世界的自省。在第一辑《边地罹忧》  相似文献   

2.
花曼娟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12):108-109
钱钟书在《围城》中塑造的三闾大学的形象,让读者对现代大学知识分子的狡诈、倾轧、虚伪与荒谬有了深刻的印象.三闾大学虽然是作者虚构的,但与钱钟书曾教过一年书的西南联大有很深的渊源.同一时期描写西南联大的作品,鹿桥的《未央歌》却与三闾大学有着迥然不同的风貌.在《未央歌》中,西南联大是一个充满理想、欢乐、友爱的世外桃源般的大学.有意思的是两部作品几乎是同一时期完成,描写的对象又都处于同一时代,而两者的反差如此之大,颇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3.
自1990年以来,郑彦英的写作致力于对人性的深入探索,他的有代表性的中篇小说《石胡笳》、《秦腔》以及长篇小说《石瀑布》、《拂尘》等都表现了这一点。但是郑彦英的这些小说在探究人性的背后透露出了作家的某种不自觉的文化认知。而且,由于作家本人生活经历了从关中文化区域到中原文化区域的转变,其笔下的文化表现也同样展现了从关中文化到中原文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鹿桥在<未央歌>里用唯美的、理想化的抒情笔调建构了一个"桃花源"般的文学世界,通过对蔺燕梅形象的塑造演绎出了一场对"美"与"善"追寻的青春故事.虽然,"美不能在风光中静止",人生可悯,但是作者以此文字对抗它们存在的被遗忘,在过去、现在与未来,这种追寻依然伴随着青春和理想前行.  相似文献   

5.
云南古代诗文理论是云南与中原文化交流、对中原文论认同过程中自觉总结文学创作规律的产物。它在表现形式及其内容上,都表现出对中原文论的认同和接受。其主要表现为文论写作表现形式的借鉴、云南古代诗文理论对儒家诗教传统的继承、文学本质论的同一性以及对“养气”说的接受。云南古代文论对中原文论的接受主要是由中原文化对云南边地文化的影响、云南对中原文化的汲萃及云南古典诗文创作的繁荣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李钧龙是当代云南文坛上的一位引人注目的作家。他和彭荆风、晓雪、苏策、张昆华等一批作家形成了一个表现云南边疆少数民族生活,富于地方民族特色的作家群。在这个作家群中,李钧龙的作品不算很多,但他的作品以鲜明的人物形象,对边疆少数民族人民的深切感情,对边地风光、民族风情的精湛的描写而获得了读者的喜爱,引起了评论界的注意。李钧龙和云南的作家们在创作的田野里辛勤地耕耘,为云南当代文学的  相似文献   

7.
最近,一家出版社委托我们编选一套12卷本的《中国百年文学经典》,其中长篇小说四卷,只能入选五、六部,这就让我非常犯难,按这个淘汰率,茅盾的《子夜》可能都要割爱.而在这个筛选过程中,鹿桥的《未央歌》却时常在我的视野之内,这部在国内鲜有人知(文学史也不提它)的长篇小说,从它的出版经历、思想内容、艺术成就,都堪称经典,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再为这部小说作一些鼓吹和阐释.  相似文献   

8.
鹿桥的长篇小说《未央歌》叙事华美,文采绮丽,半个多世纪以来,影响了几代华人读者。小说情节浪漫,语言典雅抒情,充溢着青春活力。整部作品以青年学生的视角,从学术、友谊、爱情多方面展示了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今天,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独特的生活经历来解读这部"校园圣经",仍能感受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9.
乡土文学大师沈从文笔下的《云南的歌会》,或工笔描绘,或衬笔烘托,或大笔勾画,生动而形象地展现了云南歌会中“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和“山寨传歌”等演唱场面。作者对生活和人生的热爱之情,汩汩地流淌于描写的笔端。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蕴含其中的自然美、人性美和艺术美。  相似文献   

10.
尤多拉·韦尔蒂是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认为是"美国民族纪念碑",是首位在世时作品入选"美国文库"的作家。她对经历剧烈社会变化的南方家庭生活和社区矛盾给予了深深的关切。本文聚焦《绿帘》中的"外来者",研究传统文化在尤多拉·韦尔蒂作品中的体现以及韦尔蒂在作品中对传统文化的态度。通过分析黑人男性外来者的身份构建过程,揭示出不同时期的外来者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身份构建的截然不同的结果。尤多拉·韦尔蒂关注南方社会、南方文化,正确审视和对待南方文化,最终重构了新的历史语境下的新南方。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近年来国内兴起的文学人类学批评方法,从原始主义文学形态这一特殊视角对新时期云南边地小说作了历时态和共时态的分析,认为新时期云南边地小说已取得突出成就,是50年代“经典性”边地小说之后的一丰碑,其成就甚至并不亚于50年代的小说。究其原因,主要是作家们在表现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之时注重于文化学上的揭示与穿透,从而多侧面地反映了云南民族文化心理、精神风貌,使新时期边地小说的表现空间得到了充分的拓展,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12.
严明 《考试周刊》2014,(84):14-15
<正>沈从文是以一个湘西作家身份进入文坛的,他的作品艺术带有湘西边地人民特有的朴野气质,特有的色彩、气息和声响。他把自己的社会理想的乐园安置在历史和地理上催生《楚辞》,并享有桃花源盛誉的湘西,尽情地赞颂了那里的古朴民风,描绘了一种他心目中理想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就是这类作品中最杰出的代表。本文由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探讨他蕴含在作品中丰富而独特的民间性。一《边城》故事的发生地茶峒所在地属花垣县(旧称永绥  相似文献   

13.
《南行记》是现代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在三十年代小说中的现实主义思潮席卷文坛的时候,在作家们纷纷把视野集中在都市生活和内地乡村的时候,艾芜——这个突然闯入文坛的不速之客,带着滇缅边地的异域风尘,带着印度洋那微咸的海风,给严肃而略显沉闷的文坛吹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他那自然流畅的文笔,不加掩饰的热情,与他笔下那不为人知的山水人物一起,为读者展现了一个陌生的天地。与同辈作家相比,艾芜的作品不能算少;而且就艺术的圆熟程度而言,《南行记》也不能算是最高的。但提起艾芜,人们最先想到的,仍是他的《南行记》。在艾芜的所有作品中,不但数《南行记》再版次数最多,而且  相似文献   

14.
白桦小说《一首情歌的来历》,借助对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来历的"调查",叙述了一组热烈坚贞、唯美凄婉的边地爱情故事,揭示出爱情的内涵及本质意义。小说运用诗化的语言,成功描绘出云南边地的自然风光与历史传说、民间歌谣等风俗文化,并热情讴歌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纯真爱情与淳朴善良。在信仰危机、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此小说的创作尤显清新和独特。  相似文献   

15.
从后殖民理论中的"文化身份"角度来分析红柯的《西去的骑手》,发现全球化后殖民语境的今天,作家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作家的文化身份不再是清晰单一,而变得模糊不清.作家在90年代的文化"寻根"过程中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对于传统的儒家文化现状表现出忧虑,同时中原汉民族儒家中心文化的烙印又深入骨髓,他寄希望于儒家文化能够从少数民族的伊斯兰文化中吸取新的营养,重新焕发出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明清以来的汉文典籍中有关妇女"蓄蛊"的蛮夷化书写与华夏文化圈边界的拓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新中国建立以后,云南边地那些被诬蔑会放蛊害人致病的少数民族妇女很快便成为作家文学争相涉足的叙事母题;在旧社会被侮辱与受损害的"琵琶鬼"作为整个民族新生的象征而获得解放,这是民主改革时期达成的共识。然而,对云南少数民族蛊女命运这一话题的强调又反过来让作家们萌生出要改编或解构《摩雅傣》的内在冲动,这种潜在的叙事策略使得"妇女解放"作为宏大话语不断受到读者的质疑。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作家中,阿来是特别的,民族作家的身份使他在作家创作群体中独树一帜,而宗教思想的注入使其作品更显独特。在他的笔下,英雄格萨尔王的故事得到了再现。《格萨尔王》作为"重述神话"系列作品之一,从写作手法到思想内涵等各个方面都与其他作品不尽相同,这其中除了作家各有不同的创作风格外,还有多重原因。阿来以民族作家的身份,着重突出格萨尔王这一民族英雄人性的一面,以及格萨尔故事在藏族流传过程中说唱人不可抹杀的突出作用。阿来的小说《格萨尔王》不仅带领我们走进了英雄的时代,更带领我们深入藏民族的腹地,去了解并探寻藏族历史文化的奥秘。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边疆省份,云南拥有丰富独特的乡土资源,为乡土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厚实的土壤。这种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自然环境优势和边地文化资源。众多的云南本土作家和"客卿"作家立足于云南形态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创作出众多具有鲜明乡土气息的作品。但是,相比于其他一些省份,云南乡土文学发展的步伐还不够快,取得的成绩还不够突出,尚需在今后的发展中进一步思考如何突破瓶颈,达到更高的水准。  相似文献   

19.
叶羽 《海外英语》2014,(10):224-226
《冰与火之歌》是一部女性角色光芒四射的小说,然而马丁作为一位男性作家,笔下仍旧不经意地流露出男权意识。该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两位主要女性角色瑟曦和凯特琳的形象设置以及书中的主要男性角色对女性角色的评价,揭示《冰与火之歌》中隐隐显露出的传统男性作家惯用的天使/妖妇两分法的痕迹,揭露书中潜藏的男本位和男权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0.
《圣经·约伯记》是文学创作经久不衰的素材来源,而"约伯"也是各类作家不绝于笔的人物形象。不同历史语境创造了不同的"约伯"。美国犹太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在《基辅怨》中塑造的主人公雅柯夫和中国作家老舍在《骆驼祥子》中塑造的祥子就是现代的两个"约伯"。文章通过比较分析这两位作家笔下的主人公相似的苦难经历和迥异的结局,折射出的两种文化下迥异的"个人"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