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仰光市的繁华地区,有一处专门提供画家们展示风采的地方,名叫“人间画廊”。1995年10月10日至19日缅甸画家吴佐温在此举办了个人水彩画展。展出大小作品共121幅,其中有大张水彩画(15×20英寸)29幅,中型水彩画(12×18英寸)26幅,小张画(10×15英寸)66幅。吴佐温是一位憨厚、朴实、不善言谈的艺术家。然而对待艺术,他却是十分敬业、勤奋的。他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艺术上的完美,要求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为了学习和吸收国外绘画艺术,提高自己的技艺,他曾于1964年到中国留学,先在北京语言学院学习一年中文,然后转到中国美术最高…  相似文献   

2.
在巴比肯馆举行的英国画家斯坦利·斯潘塞(1891—1959)画展于4月1日闭幕。此次大型画展将俗人和圣人,生者和死者,肉体和灵魂的世界以出人意料的、特殊的、动人心弦的方式融会一体。举办人将4月1日(愚人节)作为画展的截止日期也是下意识安排的。因为斯潘塞确实被认为是英国美术界的一个非凡的愚人。画展是为纪念斯潘塞诞辰100周年而举办的。展出作品乃画家生前梦寐以求但并未如愿以偿的理想之部分实现。画展的副标题为:爱情之神化。斯潘塞的灵感来自两方面:他对爱情的看法以及被他称之为“大教堂”的未完成的绘画工程。1934年一本  相似文献   

3.
我认识刘海明是在1995年,那时我刚到中国驻英国使馆化处工作不久,应邀出席他在伦敦名的“雷德芬画廊”举办的个人画展。我注意到,出席观展的人士中不少是社会名流和有影响的画家,特别令人瞩目的是当时的英国首相海杰和化大臣也到场祝贺。有这样高层次的人士出席捧场,足以显示画展主人身手不凡。初次相见,画家刘海明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年画家崔培鲁先生致力于花鸟画创作卓有成就.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和发表,引人瞩目.1985年他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之后,又先后在香港、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举行画展.美国维吉尼亚国家博物馆收藏其代表作《墨葡萄》.1989年在庆祝建国40周年之际,他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创作了大幅国画《葡萄图》与《牡丹图》.崔培鲁生长在盛产葡萄的鲁南山乡,以画葡萄见长,素有“崔葡萄”之雅称.中国画史上,宋末元初的僧侣画家温日观即以画葡萄而得名,被誉为“温葡萄”.据传温僧作画,先是一气横扫一粗枝,上添细枝和藤蔓,再用柔笔泼浓淡不同的墨叶,画果  相似文献   

5.
凌夫 《寻根》2010,(3):70-73
<正>"我知道司徒乔君的姓名还在四五年前,那时在北京,知道他不管功课,不寻导师,以他自己的力,终日在画古庙,土山,破屋,穷人,乞丐……"这是1928年鲁迅为司徒乔画展目录写的序言《看司徒乔君的画》中的一段话。  相似文献   

6.
胡塞·德·里贝拉(1591—1652)是巴罗克艺术风格的绘画大师之一,但是他的天才远未被人们所赏识。当时那不勒斯是西班牙的属地,仅次于巴黎的欧洲第二大城市,这位西班牙大师在那不勒斯度过了他的大半生,但从未有人为他举办过一次个人画展。人们对他的忽视也是不足为怪的,因为卡拉瓦乔的才能使里贝拉的艺术黯然失色。里贝拉的  相似文献   

7.
<正>《形体组合创造艺术空间——美籍华侨王家明作品展》在东胜松龄苑展出。此次画展共展出王家明先生近作包括他的部分素描作品39幅,其中油画有35幅,素描4幅。  相似文献   

8.
对于欧文·斯通来说,他似乎无须前去参观华盛顿国家美术馆新举办的一个印象派画家的作品展览会了,因为他已经花了五年的精力潜心研究卡米耶·毕沙罗的生平。他不仅研读了这位著名印象派画家的大批信札,还亲自从他过去住宅寝室的窗口远眺过,然后提笔写了一本关于他的长达六百五十三页的传记小说,题为《荣誉的顶峰》。尽管如此,斯通还是前来观看了这个大型画展,而且已是午后一时尚未进午餐(在他八十二岁高龄时,接受记者一整天的采访而  相似文献   

9.
素有民间绘画传统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麦盖提县库木克萨尔乡现代农民画,以其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和朴实、稚拙的艺术特色以及新颖、独特的艺术魁力斐声自治区内外。1985年至1996年,该乡农民画先后在县、地区、自治区和首都北京参加展出。其中一幅名为《庆丰收》的作品入选参加了巴黎国际画展。该乡农民画入选国家级画展的有6幅,入选自治区画展的有27幅,入选喀什地区画展的有52幅,在各大报于]上发表的作品有31幅。1996年9月,在第五次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现场会上;1996年10月,在自治区展出的麦盖提县农民画展上;1996年11月,在首…  相似文献   

10.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骏先生参观了宋黎明的画展后,认为他的写生油画充满了激情,因而颇具艺术感染力,甚至使观者产生亲往画家写生之地的冲动,迫切渴望置身其笔下那美丽的山川河流,藉以身临其境地领略祖国边疆美不胜收的如画景色。  相似文献   

11.
刘怡涛的名字,现在知道的人越来越多了。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外国,刘情涛的工笔花鸟画作品正日益受到人们瞩目,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了。刘治涛的大名我早就在报刊上读到过了,与他本人见面相识是1995年11月在英国伦敦。他应苏格兰——中国友好协会的特别邀请,并得到英国著名的威廉·格兰特(威士忌酒)公司的慷慨赞助,携带100多幅作品前来英国访问和举办个人画展。他的作品先后在格拉斯哥和伦敦展出;展览分别由格拉斯哥市长和中国驻英国大使主持揭幕剪彩。展览十分成功。他的工笔花鸟画以其清新俊美的独特风格,博得了人们的交口称赞,…  相似文献   

12.
于涛 《世界文化》2012,(7):23-25
在1931年12月底至1932年1月底,里维拉成为继法国著名画家亨利.马蒂斯之后第二个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个人主题画展的画家,而这也是他个人的第二次回顾展,当时参观人数已打破记录,反响强烈。由于壁画本身尺幅较大,无法移动,以及场地限制,在距展览开幕还有一个半月时,里维拉就被请到纽约,博物馆给他配备了工作室。在两个助手的帮助下,里维拉采用湿壁画技法,将颜料涂在经过处理的湿灰泥上,  相似文献   

13.
他是一位孤独而又窘迫的画家.他一直梦想着能够在拥挤的美国画坛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失败却一直如影随形地陪伴着他.他费尽心血创作的画,连参加最低等的乡村画展都难以入选.曾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连购买颜料和画布的钱都拿不出来,只好给一些商店绘制广告招牌,获取微薄的报酬以维持基本的生计.但不论处境如何艰难,他始终没有放弃心中的理想,他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画家.  相似文献   

14.
平路青 《寻根》2022,(5):19-25
<正>安德烈·克罗多(Andre Claudot,1892—1982),生于法国乐器商之家,自幼对绘画怀有浓厚兴趣。他先入第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后进国立装饰艺术学院学习。在巴黎,他结识野兽派创始人马蒂斯、装饰艺术家杜弗兰、印象派画家劳尔·杜飞等杰出的艺术家。他虚心好学,勤奋创作,参加画展,声名鹊起。1919年林风眠赴法留学,就读于第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和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他通过法籍夫人爱丽丝·梵蒂亚尔(Alice Vatiaur)引荐,与克罗多相识。他们结下的艺术之缘,演绎了20世纪20年代中法艺术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15.
印象杨作霖     
杨作霖先生是从苍山洱海间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绘画艺术家,是不可多得的油画艺术大师,在省内外绘画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初识杨作霖先生,不是认识他本人,是从他的一幅画,一幅题为《点苍山下》的油画作品开始的。那是在下关西洱河畔一个朋友的画廊里,就像开画展一样,痴迷书画的朋友弄来一大批省内外书画名家的作品,挂在四周的墙面上和一排排展架上,把本来不算小的画廊,挤了  相似文献   

16.
《中外文化交流》2000,(2):62-63
不久前在中国美术馆看黄永玉先生的画展,其中有一幅画着齐飞大雁的国画,空白处题一行大字:“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这幅画传达出的执的乡愁,曾让我久久驻足。后来我又读到他在欧洲停留期间写下的字,不仅仅是乡愁。  相似文献   

17.
日趋衰老的以创作为职业的人们,无论是诗人、画家、小说家还是剧作家,他们的精力和对创作的渴望仍然是最可宝贵的品质。但这种人的最大悲剧在于,在衰老过程中,他们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逐渐无法实现其理想的能力之间的差距正日益扩大。不妨回忆一下英国画家邓肯·格兰特。他在九十多岁的高龄还挥毫作画,而且坚持要去巴黎参加画展。朋友们让他坐到轮椅上,横渡英吉利海峡。格兰特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展品。但在归途中,他患了感冒,转为肺炎,因而一回到家里就去世了。这一事实便成为他那全部献身于艺术的精力充沛的一生的自然终结。  相似文献   

18.
我清楚地记得马雅可夫斯基,因为我不止一次地有机会见到他和昕他的讲演。这发生在二十年代,当时他经常去国立高等美工实习学校(罗日杰斯特文卡大街11号)。每逢佳节,国立高等美工实习学校大厅都举行庆祝晚会,举办画展,同时演出未来派固定下来的“白菜会”的滑稽剧。国立高等美工实习学校的学生,对乐于登台演出的马雅可夫斯基参加晚会感到非常高兴。他用慷慨激昂的声调热情地朗诵自己的鼓动性诗篇、长诗。他的表演经常博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相似文献   

19.
正走进大象美术馆David Onri Anderson的展厅,首先会闻到一股强烈的泥土味道,地上铺着草皮,这与展厅作品的大地主题有关。参观者可以脱下鞋子与草坪亲密接触,体验一次多感官的画展。这位来自纳什维尔的法裔阿尔及利亚艺术家通常是从回家乡波尔多的旅途中获得灵感,他也对美国的荒原着迷,这同样给他艺术的滋养。他的配色方案素朴。他喜欢即兴创作,随创作随配色,从不提前计划。他认为,绘画就是在探寻物质与精神之间神秘关系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中外文化交流》2013,(10):68-69
冯汉江,1954出生于武汉,祖籍汉川。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研修班。曾任湖北长江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现为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湖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和吴昌硕研究会会长等。曾先后在北京、浙江、湖北等地举办个展,并荣获第9届全国版画展优秀创作奖、湖北省第4届版画展特别优秀奖、第7届全国美术展铜奖、湖北省第7届美术展银奖、第10届全国版画展铜奖和中国版画鲁迅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