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法律文化的萌芽与开端,灿烂的殷商法律文化通过甲骨文这个载体展现了中国法律起源情况。甲骨文中关于刑罚刑具的记载揭示了殷商时代的刑罚制度体系,对古代中国几千年刑罚制度体系产生深远影响,并对当今的法律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矜恤思想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特质所决定的,也是中国古代家族主义和泛道德化的产物。矜恤思想对传统法制的影响体现在立法中,同时也贯穿于法律制度设计与司法实践领域。其在法律原则方面体现为追求立法简省、对特殊群体刑罚的减省和区分犯意、奖励自首;在律典中体现为赦宥、录囚、恤囚和存留养亲等制度;在司法实践中还有案件的上诉与复审以及对死刑的复核复奏。矜恤思想的现代化意义主要在于其揭示的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体现的刑法谦抑底蕴和人本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3.
五刑作为我国古代刑罚制度的主要内容,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但始终保持着五种主要的刑罚制度。了解和认识我国古代的五刑制度及其变化发展,对于学习中国古代的刑法以及刑罚制度仍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所谓断罪,亦即判案、判决,是中国古代法官对自己承审的案件在事实和法律上进行决断,以判定受审人是否有罪、应否处以刑罚,以及处以何种刑罚的一项诉讼活动.金部诉讼程序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作出正确的判决,所以,判决是古代刑事诉讼程序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我国古代,刑律及其他的法律,是剥削阶级国家自己制定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根本利益已集中地体现在法律之中.连贵族官僚们的特权在法律中也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古代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要求司法官吏判案,通常必须以法律为  相似文献   

5.
封建制五刑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封建刑罚体系的核心内容。其形成肇始于西汉文帝废除肉刑的改革,历经魏晋南北朝,确立于隋朝,达800余年。本文对其发展脉络作了较系统的梳理和扼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正>刑罚是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构成内容,其发展与演变实质上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刑罚发展与变化的原因与表现都是多层次的,但是整体趋势是从原始的野蛮、落后、残暴向着文明、慎刑方向发展。《汉唐刑罚演变特点研究》一书运用了对比研究的方式,将汉代与唐代的刑罚作为研究对象,对汉代与唐代的死刑、流刑、劳役刑、身体刑等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司法审判中,刑讯是一种惯常现象。这一现象构筑了古代刑罚文化的特征之一,也是现今社会刑讯逼供现象的遗传基因之一。文章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的肉刑刑罚遗风、工具主义刑法观、重权力轻权利观念、"无讼"思想等对这一现象的存在起了重要作用。对刑讯现象的文化机理进行探究,有助于正确认识古代的刑讯及当今刑讯现象的分析、矫正、预防。  相似文献   

8.
中国法律史课程以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为学习和研究对象,系统讲解中国古代法律制度规范和司法实践。对于当代而言,其内容已是过去式,但从过去式的法律制度中汲取合理元素服务于当代法治建设,并对学生进行法律文化自信教育,是中国法律史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掘中国古代法制中德法融合、严明吏治、契约自治、司法原情等理念和实践的历史价值,不仅能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也能坚定学生的法律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9.
《说文解字》中记录了多个有关古代刑罚的文字,通过对这些汉字进行系统地分析,不仅能了解到古代刑罚的具体内容,还原出古代刑罚制度的大体面貌,更能从语言文化的角度探寻出古代刑罚制度对古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纵观中国皇权专制时期各朝法律中的存留养亲制度,清朝是运用存留养亲制度较为成熟、完善的。存留养亲制度是指在我国古代被判处死刑、徒刑和流刑的犯人,因为长辈亲属年老,膝下无人照料生活,可以把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对犯人的刑罚暂时不予以执行,允许其在家侍奉长辈亲属,等到长辈亲属离世后再执行原来的刑罚的一项法律制度。存留养亲制度不仅有利于维系家庭和谐,还能够维持社会稳定,巩固国家政权。本文通过分析存留养亲制度的历史发展脉络,从整体上对存留养亲制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且通过对中西法律观念的对比,指出存留养亲制度最终废除的成因,从而为我国司法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