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阐述武术教育传承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必要性与紧迫性的基础上,指出武术具有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开展较为普及,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和在我国传统体育中占有主导地位等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的优势;提出武术教育在履行文化责任时应注意扬长避短,博采众长;有效统筹健身功能、教育功能与文化功能以及充分发挥武术对其他民族传统体育的引领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李利 《学周刊C版》2011,(9):59-59
民俗风情、节日文化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一个民族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是我们民族的根。初中语文课本中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内容.包含诸多传统节日文化.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让青少年热爱祖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3.
杨琴 《考试周刊》2014,(41):104-104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在幼儿中开展武术教学,可以使幼儿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接受武术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文章以文化传承为核心,从幼儿武术教学的意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仝伟 《华章》2010,(36)
加强学校武术文化教育,提高青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振奋民族精神已成为当前我国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命题.而武术文化素养教育的提出,是对实现这一命题的人文关怀,是对学校武术文化教育中"内化"问题的现实关切.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武术文化素养教育为切入点,依托高校武术教学实际,分别从武术文化知识结构、武术文化意识、武术运动技能、武德、武术审美五个方面探讨我国高校武术教学应如何加强大学生武术文化素养教育,以期提高学生的武术文化素养,使民族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能够真正渗透到高校武术教学过程,内化为学生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5.
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镌刻着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衍生成为人们劳动生活的信仰,进而以历久弥新的形式流传下来。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记忆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广大青少年承载延续,民族璀璨的历史沉淀需要在中小学的教育之初被呈现,为此,我开设了武术课程来传承民族精神。一、崇德敏智,加强武德教育中国武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形成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文化形态。"尚武崇德"是武术文化的重要内涵,武德即为武术的灵魂所在,"未曾习武先习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是社会建设与中华文化传承的生力军,加强对其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是高等教育的职责。本文主要阐述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价值,并分析高职院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旨在加强高职院校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和论证了传统武术文化的内涵、历史地位、教育作用,阐述了武术中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把传统武术与人文精神二者进行了文化整合以及创新,挖掘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提高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宋春颖 《文教资料》2010,(34):81-82
中华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民族之根、民族之魂、民族之神,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培养机构,担负着发展中华民族科技、历史、文化的重任,应该在传播和传承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在文化艺术传承、发展、创新方面发挥教育功能。以优秀的文化瑰宝感染青年,鼓舞青年,进一步完善高校素质教育和美育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9.
高涛 《考试周刊》2009,(31):144-146
高等体育专业武术课程教学,肩负着继承传统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然而,在武术教学过程中,重视技术学习,轻视武术文化教育和民族精神传承的现象普遍存在。文章认为,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武术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注重培育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情感,通过教学使学生达到三个认识,形成三种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对于武术继续与保护意识,达到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泱泱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下无数的经典著作,它们凝聚古代圣哲的智慧,积累民族文化的精华。经典阅读因而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建构学生人格、培养语文素养的人文教育重任。随着中华文化的日益国际化,我们中华民族的青少年更应该首先担负起传承本民族文化遗产的重任。  相似文献   

11.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也是我们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隐形驱动力。国家的富强与兴盛离不开文化的繁荣,更离不开民族的教育。放眼现在的语文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更多的教师都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分数的提高上,而忽视了高中语文课堂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所以,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高中语文课堂完美地结合起来,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本文提出四大措施,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武术是中华文明长期氤氲滋养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运动形式,折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文章阐述了形神拳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太极图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以及太极图与形神拳的关系,认为学校武术应以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为目的,应不断开发和研究武术教育的文化资源,大力开展学校武术教育。  相似文献   

13.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文化形态传承的重要载体,而培养传承人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的发展就成了新时期的主要任务。本文从宏观、中观、微观视角论述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的价值。指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必须置于当代人类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努力之中,把发展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时代发展的主题与要求联系起来,通过自身不断的变革,对时代课题作出及时应答。  相似文献   

14.
民间武术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发展民间武术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但是,现阶段我国民间武术发展却陷入了困境。其主要原因有:西方体育文化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民间武术核心的技击性价值减弱;乡土社会解构对民间武术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国家城镇化建设改变了民间武术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民间武术固有特性限制了其传承工作的开展。提出建议: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宣传民间武术的价值;重视民间武术的生产性保护;强调民间武术的技击性价值;利用好学校体育课堂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现代教育阵地。  相似文献   

15.
藏民族文化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园教育中渗透和融入民族艺术是传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藏民族艺术文化教育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富有民族艺术特色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以及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的民族艺术资源等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提高幼儿文化适应能力,坚定幼儿文化自信,更好地弘扬和传承藏民族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乡土社会解构背景下民间武术的传承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乡土社会解构后:人口低流动性到高流动性致使民间武术的传承对象急剧减少;休闲体育内容多元化对民间武术传承的巨大冲击;法律地位的确立消弱了民间武术的生存空间;民间武术的文化生态环境逐渐消失。提出后乡土社会民间武术传承的措施:转变观念加强技艺创新,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学习民间武术;民间武术传承应与现代教育系统相结合;努力构建新时期传承民间武术的文化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向建新 《考试周刊》2013,(32):98-98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不仅包括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民族传统体育,而且包括非主流的少数民族体育活动,这些都是在特定的地域环境、条件、文化背景下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而出现的。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8.
东干人是19世纪从中国迁至俄境的中国回族后裔。在苏维埃时期义务教育政策及民族语言文字等政策的支持下,东干人在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东干人的案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民族语言、教育、文化传承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发展范式: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有利于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教育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4,(A1):15-16
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的武术,蕴含丰富的文化内容。武术在历史长河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特有的武术文化精神。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从历史发展的视角阐述了武术文化精神对青少年学生身心道德品质塑造的积极效应。研究表明,世代武术英勇豪杰、武术家所彰显的武术精神,已形成民族、爱国主义精神;长期习练武术是一种"苦"的磨炼、意志品质的磨炼;侠文化精神承载传统伦理道德和价值,是一种公平正义的象征;"尚武崇德"文化精神内涵蕴含丰富的道德教化内容。武术文化精神对青少年思想观念、价值观、道德品质、意志等的形成具有良好的效应,对培育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民族自信心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武德是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精神本质属性,是武术的灵魂所在。当前的武术传承中习武者的武德修养被忽视,使得武术成为失去灵魂的躯壳,最终导致武术运动失去其原有的魅力。文章聚焦于武德的传承与发展,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的角度提出了武德教育的相关对策。建议通过设置武德教育理论课、建立武德规范体系、在武术技术教学和训练中贯穿武术文化内涵的介绍以及在武术技术教学和训练中渗透武德教育等措施,实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武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