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范晔《后汉书》及《宋书·范晔传》中收录的《狱中与诸甥侄书》是两部重要的批评文献,其中有范晔对文学鲜明而深刻的见解。范晔首次将有韵、无韵的区别引入了“文”、“笔”的内涵,有从形式上(即有韵和无韵)来区分文笔之意,还有着重“文”轻“笔”的倾向。范晔关于文笔的思想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且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论闲笔     
古代文体论有文笔之分。笔,用来指广义的散文,即无韵之文;文,则指有韵之文。刘勰《文心雕龙·总术》中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所谓文笔,可说是古人对文章的总称。但闲笔(还有闲文),与一般说的文笔不同,不同就在于前边加了个“闲”。这个“闲”,乃无关紧要之意。闲笔闲文(以下简称作闲笔),  相似文献   

3.
背负"谋反"罪名被南朝宋文帝杀害的杰出史学家范晔身上迷雾重重,<宋书>本传对他的形象有所歪曲,清代一批学者为他鸣冤叫屈,但他们都未能真正认识、理解范晔.其实,范晔在<狱中与诸甥侄书>中含蓄、曲折而真实地表达了他的志向与情怀,结合他的另一首<狱中诗>,我们可以深入其内心,探寻他一生的心路历程,认识他进取的一生,富于追求的一生,从而真正理解他的进取精神与反潮流精神.  相似文献   

4.
吕永海 《高中生》2012,(11):59-59
什么是“文笔”?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这是把押韵的文章和不押韵的文章统称为“文笔”。现在我们常说某个人的文笔如何。这里的“文笔”同样是指用笔写文章.但已经具有比喻的意思了,是指某个人文学创作的文字功底如何,文章的意味和风格如何。  相似文献   

5.
<说文释例>是<说文>学中的要籍,也是王筠的代表作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对<说文释例>一书的性质众说纷纭,有的学者以为其书是专讲体例的,有的以为是清人的文字学概论,有的则回避了其书的性质问题.王筠以"释例"名书,就是说明<说文>的主要内容、主旨、体例、表达方式、体裁等问题的.其目的在于帮助阅读<说文>者抓住重点,尽快入门,很好地阅读<说文>一书.这与令人所说的"释例"专指编纂体例不同.在清代的<说文>释例类著作中,专讲编纂体例的书出现在晚清.正确地揭示"<说文>释例"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是重要的,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说文>学研究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6.
<韵学集成>和<直音篇>为明代章黼所撰,均成书于明"天顺庚辰"(即1460)年,后者取名为<直音篇>,易让人误认为它是<韵学集成>所有韵字的"直音篇".本文从二书的编排体例、收字和注音等方面进行比较,认为<直音篇>具有注音并非都是"直音"、以部首为序编排、许多韵字的反切与<韵学集成>不同等特点.同时,认为二书虽然存在着诸多不同,但当属同一音系,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的姊妹篇,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完整的韵书体系.  相似文献   

7.
《项脊轩志》的文笔美吴天柱“文笔”之说,古已有之。“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文心雕龙·总术》)。但后人很少在这个意义上使用它。文笔,固然是多义的,但它不像“韵味”“意象”等传统美学概念那样,有着深层的神秘性和表层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8.
姚察、姚思廉父子二人所撰的<梁书>、<陈书>不仅在我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且还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其文学性虽已不能与"四史"相比,但将其部分篇章立于"史传文学"之列,亦当之无愧.<梁>、<陈>二书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姚氏父子以质朴散文写史实为古文运动的先声;叙事简严,文笔洗炼;写人善写"独至".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曾经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说<史记>不只是一部一流的史学名著,而且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巨著.其实,史学和文学自古以来就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往往表现为"文"中见"史","史"中见"文".  相似文献   

10.
说“文笔”     
“文笔”在现代汉语中,是用来评价文章在遣词造句上的娴熟自如的。这里的“文笔”是指文章用词造句曲风格。但在古代,“文笔”并不具有今天所揭示的内涵,而是文学作品的两个类别。《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尝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在《文心雕龙》的篇次排列上,就明显地标明了文学的两大类别。他把“明诗、乐府、诠赋、颂赞、祝盟、  相似文献   

11.
叶适是南宋永嘉事功学派的代表,亦是著名的文学家。今存《叶适集》中碑志文占了近三分之一,其碑志文具有鲜明的特色,首先,叶适借志人之机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文化及文学观点,体现了学者之文的特点;其次,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刻画人物,人物形象真实传神;另外,注重碑志文的写作艺术,结构、句式灵活多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碑志文风格。  相似文献   

12.
民族思想是范晔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方面。在其所撰《后汉书》中,范晔在记述各民族活动的范围、对前人成就的借鉴与分析方面,体现出自觉的民族史撰述意识;通过考察中国各民族关系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体现出突出的政治大一统的思想倾向。在对待民族历史与民族差异问题上,范晔也具备了客观的、积极的认识;从“德政”与“王化”的政治思想出发,范晔力主“怀柔”与“王化”的民族政策理念。  相似文献   

13.
范晔受到宋文帝的重用,原因有二:一是在刘义康刘湛朋党被清除后,宋文帝急需人才,而范晔与刘义康交恶,故在政治上可靠;二是范晔的生父范泰对宋文帝有恩。范晔虽然受到重用,但也种下了被杀的苦果。由于宋文帝性格猜忌,不信任大臣,所以在大臣制造不和,以范晔桀骜的性格,长期在此环境下,必然会有过激的行为,这是他被杀的主要背景。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人们对叶适的研究,一般把他当作一个政治家和思想家来看待,因而把更多的目光投注在他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和经济思想上面.其实,叶适同时是南宋期间一位重要的文学家和文学批评家.他的一些文学思想,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看来,都有很多闪光的地方.从文德、文术和文变这三个方面来阐述叶适的文学思想,可以对这一历史人物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唐宋社会转型,宋尚文治,为《史记》在宋朝的传播开辟了历史素地。《史记》内容包罗万象,体大思精。《史记》在宋代的传播对宋代的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研究《史记》在宋代的传播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宋叶采《近思录集解》版本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采<近思录集解>自南宋至清代中叶盛行于世.现存有元代与明前期的各种仿宋刻本或重刻本.明嘉靖至万历年间主要刻本为周公恕分类改编本.自明代崇祯至清乾隆,各种仿刻、重刻、合刻等形式的叶采集解本盛行一时.本文就种种版本逐一梳理,注其存佚,考其源流.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不分层时流水工期的定义公式,考虑了组织无节奏流水施工的关键约束条件,通过引入逆流水步距参数,推导出分层时无节奏流水的参数化工期模型,并以某5栋两层的别墅群为例编制了进度计划横道图。结果表明:该参数化工期模型可有效应用于分层时的无节奏流水,且与流水工期定义公式的参数结构吻合一致;在施工段数大于施工过程数的前提下,该模型有效表达了主导施工过程连续作业的关键约束性质;在层间工程量相同的前提下,该模型较好地体现出流水施工的节奏性、均衡性及专业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作为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与史学家,赵吉士一生不但政绩突出,而且在学术上也颇多建树。他编修的《徽州府志》《交城县志》,不仅为地方史研究留下了珍贵的资料,也集中体现了他治学特点,即能著述,务实学,志史乘,多严谨。他严谨务实的学术风格主要源于清代学风由虚导实的转变以及恩师叶又生对其一生的影响。也正是缘于此,他的学术研究得到了当时文人和后世学者的认可。  相似文献   

19.
白寿彝先生在《史记》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可以归纳为4个方面:以全面、贯通的史识,注重《史记》的思想性研究;从历史文献学和编纂学的角度,探讨《史记》在编纂体例上的创新和体裁上的综合运用;注重《史记》的表现手法及其在历史文学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善于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发扬光大;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勇于突破僵化思想,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进行研究。白寿彝先生的《史记》研究在20世纪50—60年代的学术界占有突出地位,是建国后我国"史记学"发展所取得的重要成果,至今仍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