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探究语文课程与文化的关系,无论是就历史与现实中实然状态的语文课程的文化逻辑及语文课程在文化发展中曾扮演的角色与发挥的作用,还是就当代及未来的应然状态的语文课程的文化逻辑及品性,都不得不在逻辑层面对语文课程与文化的内涵给出基本的阐释。因为,如果不明确地揭示语文课程与文化的内涵与实质,那么,无论是反思既定的语文课程与文化的关系,批判当下语文课程的文化逻辑,还是重建全新的语文课程与文化的关系,再构未来语文课程的文化逻辑,都会因缺乏充分的逻辑前提和有力的依据而不具备适切性。  相似文献   

2.
探究语文课程与文化的关系,无论是就历史与现实中实然状态的语文课程的文化逻辑及语文课程在文化发展中曾扮演的角色与发挥的作用,还是就当代及未来的应然状态的语文课程的文化逻辑及品性,都不得不在逻辑层面对语文课程与文化的内涵给出基本的阐释。因为,如果不明确地揭示语文课程与文化的内涵与实质,那么,无论是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语文课程文化的重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语文课程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既反映和体现了中国文化变迁的历史,又在不断地重塑着新文化的视野。在进入21世纪文化的多样性已成为这个时代重要标志的时候,语文课程一方面应该敞开心扉,广纳百川,处理好实用文与美文、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经典作品与大众作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应该坚守语文课程文化本身的基质,在新时期重塑语文课程文化视野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文化是语文课程对文化选择、整理、提炼而形成的关于语文课程的观念及其活动形态。现代化与科学化,是百年语文课程文化的价值诉求。语文课程是传播社会文化的工具,具有社会语言重建功能与文化创造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课程传递的是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主流文化,要在文化自觉视域下对语文课程文化重新进行定位.就必须遵循“各美其美、关人之美、关美与共”的原则,将代表大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外国文化等的语文教学资源,有选择性地纳入语文课程,凭借对静态文本的整合和动态教学的创生来重新解读语文课程文化。  相似文献   

6.
地方文化是语文课程创生的重要环境,明确地方文化与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认识开发地方文化中语文课程资源的意义与指导思想,是有效开发地方文化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先决条件,也是拓展语文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和传承地方文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和丰厚的文化蕴涵。"语文课程的文化研究"不仅是课程理论建设的需要,而且有利于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发展。然而,这一课题目前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因此,有必要对"语文课程的文化研究"的内涵、价值与走向等几个基本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是什么?怎样看语文课程?首先,语文课程是一种文化。它负载文化,呈现文化,传递文化,反映人类文化的基本成果。因此,对语文课程的理解,有赖于对文化的理解。在一定意义上说,教材质量的高低,实质上是教材编者文化底蕴厚薄的反映;教学水平的差别,实质上也是教师文化素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认同视角看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人正面临着文化认同的危机。作为社会子系统中的教育与文化,二者关系密切。如何充分利用教育的文化功能,以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危机,理应成为教育研究的题中之义。基于文化认同视角,语文课程与传统文化是互相诉求的,应该在有所选择的基础上加大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的比重。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文化熏陶,以文化解读文化,并能做到“破”与“立”相结合,从而发挥语文课程的文化功能,加强国人的文化认同感与精神归属感。  相似文献   

10.
例谈湖湘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程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不仅应该关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而且需要体现地方文化的特点和要求,实现文化的整体统一性与地方差异性的共生共荣。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课程实施中自觉、合理地开发利用湖湘文化课程资源作为语文课程内容。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  相似文献   

11.
教育就是要教人以术,育人以德,课程作为实现教育抱负的手段,也应该具有知识、方法和文化三种价值。然而,从教育现状来看,作为“文化场”的语文课程却面临着各种挑战:缺乏伦理性的教学观、轻思维生成的浅学习、淡化体验感的“假”实践,致使语文课程文化的价值诉求和价值意义难以实现。为克服语文课程文化危机,回归语文课程文化,教师必须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以一种合乎伦理的方式展开教学,在“文化共生”的教学环境中,带给学生沉浸式体验,引导学生对课程资源获得“文化理解”,从而实现文化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2.
叶波  范蔚 《培训与研究》2008,25(11):99-101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人正面临着文化认同的危机。作为社会子系统中的教育与文化,二者关系密切。如何充分利用教育的文化功能,以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危机,理应成为教育研究的题中之义。基于文化认同视角,语文课程与传统文化是互相诉求的,应该在有所选择的基础上加大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的比重。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文化熏陶,以文化解读文化,并能做到“破”与“立”相结合,从而发挥语文课程的文化功能,加强国人的文化认同感与精神归属感。  相似文献   

13.
台湾重视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体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系统连贯且具有阶段性,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强调经典性和时代性,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实施与评价强调理解性和体验性,对大陆中小学语文课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课程包括学习的内容、分量、进程等的总和,课程的内容、设置、过程本身就蕴涵着文化的内容并生产着创造着新文化。语文课程内容更是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文化的传承也是文化的创造过程。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物质、制度、精神等多方面的内容,语文课程也涉及到文化的方方面面,但语文课程最具特点的文化还是精神文化,语文教育所产生的文化价值也主要是精神价值,即课程对人的精神的引导和教化,同时精神文化对社会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发展又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备受重视。近些年,国家不少文件和相关研究者都主张切实推进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体现了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效率诉求,然而,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速成。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效率诉求出现分歧的实质在于,西方科学主义思维与我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的冲突与矛盾。化解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效率诉求分歧的关键在于,要在科学主义思维下现代教学对效率的自觉追求与传统文化(以及汉语言文字)的固有特征这一双重视域下,立足于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标的综合性,实现其评判方式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6.
具有什么样的语文课程观以及建设什么样的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发展的根本问题。语文的内涵既包括语言,又包括言语。语文课程的对象是学生,语文课程的设计与建设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语文课程的宗旨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离开了它,语文课程的任何功能都不能得到实质性的发挥。民族性是母语课程的文化个性,语文课程必须植根于民族文化。创新是母语课程发展的时代特征,也是它的活力所在,语文课程必须适应时代发展作出必要的调整。  相似文献   

17.
地方文化在育人功能上及人文精神追求方面,与语文课程的特性不谋而合,潜藏着丰厚的语文课程价值。地方文化融入语文课程,可以凸显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促进语文的课程生活化、素材丰富化、目标一体化、创生灵活化变革。  相似文献   

18.
在内外交织的历史民族文化背景下,语文课程的民族文化张力不仅是一种内部结构,同时也是一种将民族文化意义引向外部的形式。民族文化张力不仅表现在语文课程各要素之间,而且表现为本土认知与外部旁观之间。作者以后现代课程理性反思语文的民族文化立场,对形成语文课程的民族文化张力的关键作用作了阐释。  相似文献   

19.
作为语文课程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否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课堂层面的课程文化形态究竟如何?诸如此类的疑问一直萦绕于人们的脑际,促使人们不断地去反思,进而积极寻求构建课堂层面语文课程文化的路径,营造一种新型语文课程文化。本文重在从语文课堂切入,从理解和生成两个视角来思考语文课程文化在课堂层面上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的复杂性、缺乏严密的知识体系基础及研究中的取向失误是语文课程价值取向成为问题的现实原因。应当在课程、语文价值和语文课程认识的前提下探讨语文课程价值的多元取向与实践路径,文化视角下的文化分析框架是一个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