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鲍勃的遗嘱     
老鲍勃是个出名的吝啬鬼,他在遗嘱中声明,他的所有、财产要和自己一起火化,一分都不留给他的亲戚。遗嘱公布的时候,亲戚们声称,鲍勃立遗嘱时神志不清,遗嘱无效。法官判定,鲍勃立遗嘱时神志清醒,因此必须按照他的愿望执行遗嘱。  相似文献   

2.
用“卡夫卡式风格”这样的词语来概括卡夫卡本人的艺术特点,等于仟么都没说。本文通过对卡夫卡“遗嘱”(亦即他对自己文学作品的处理态度)的解读,将遗嘱执行者马克斯·勃罗德的“权威性解释”引入,从而暴露出遗嘱所具备的自相矛盾之处,使之形成自我缠绕的逻辑悖论——卡夫卡的小说既不是写给自己读的,也不是写给读者看的,它“拒绝阅读”。然而,联系他在写作时的矛盾心理,联系其他人类似的作品处理方式,则令人怀疑,他的遗嘱是否属于一种推销自己的后现代方式。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遗嘱从一个侧面证明,所谓卡夫卡式,是一种以后现代的思维方式对卡夫卡精神的概括和把握。  相似文献   

3.
化身博士(II)     
2.寻找海德先生那天晚上,吃了饭,厄特森先生走进自己的办公室,打开柜橱,拿出一个信封,里面装的是亨利·杰基尔博士的遗嘱,是立书人亲笔写的。“如果我死了,或者三个月不见踪影,”遗嘱上写道,”我希望把所有一切留给我亲爱的朋友——爱德华·海德。”这份遗嘱让厄特森先生坐立不安。对一名律师来说,这样的遗嘱既少见又危险。以前他对这个爱德华·海德一无所知,这就够糟的了。可现在既然知道了一些有关海德的事情,遗嘱就更让他发愁了。如果说以前这一切看起来是疯狂的,那么现在这个名字就是令人发指的。厄特森先生心事重重地把文件放进柜子里,…  相似文献   

4.
诺贝尔机构诺贝尔基金会,是根据阿尔弗里德.诺贝尔遗嘱的规定建立起来的。他的这项遗嘱于一八九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也就是在他一八九六年十二月十日去世前大约一  相似文献   

5.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安排了读后感两篇.一篇是《读一位共产党员的遗嘱》(以下简称《读》文)。另一篇是《壮丽人生的最后闪光》(以下简称《壮》文).编者将这两篇文章安排在一起,让学生阅读的目的何在?这两篇文章在内容、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点?在比较教学中,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一、相同点1.主题相同两篇文章都从遗嘱写起。任以沛生前给他的家人立下五条遗嘱。从遗嘱一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无私奉献精神;遗嘱二,体现了他的勤俭节约、一切以他人利益为重的高贵品质;遗囊三、四,反映了他敢于移风易俗、大胆与封  相似文献   

6.
斯诺的蒋介石观值得研究。他对蒋介石的看法恰好与当时在中国的美国人相反,美国反蒋时,他同情和期待蒋,美国人同情蒋介石时,他开始厌恶蒋。美国人支持蒋介石时,他呼吁抛弃蒋。本文对1928—1931年斯诺对蒋认识的转变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7.
评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前后陈独秀对蒋介石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史学术界较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前,陈独秀对蒋介石的种种罪恶阴谋,“熟视无睹,充耳不闻,他没有勇气正视现实”,他不是去防止和准备抵抗蒋介石的进攻,“而是要工人武装纠察队和上海市民政府处处听从蒋介石的命令”.笔者认为这些看法是值得商榷的.其实,陈独秀对蒋介石的反动性、危险性早就有了一定的认识,他的错误并不在于对蒋介石没有认识,而在于他长期没有重视共产党独立领导军队的意义,由于缺乏可靠的正规军为后盾,在敌我力量悬殊的形势下,他难以找到切实可行的对付蒋介石的措施.于是幻想借重汪精卫以限制蒋介石,也幻想以“表面”和蒋进行“缓和”,求得延缓和蒋介石公开冲突的时间.因此,他在这期间,一方面表现为对蒋介石有一定的认识,另一方面却没有摆脱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笔者的见解如有不妥之处,请专家们教正.  相似文献   

8.
《遗嘱》一文虽短,我读后却颇有一番感想, 它让我懂得了深刻的道理。《遗嘱》的内容很简单。琴艺高超的老琴师漂泊一生,他牢记着当年师傅临终的叮嘱:当他弹断100根琴弦时,才可以打开师傅的遗嘱,那上面有能使他双目复明的药方。当他拼尽一生之力弹断第100根琴弦后,却被告知那遗嘱其实  相似文献   

9.
音乐小幽默     
遗嘱朋友:「夫人,你丈夫死前留下遗嘱,一定要把他的横笛和他同葬,你以为如何?」夫人:「哦,幸亏他不是一位钢琴家!」  相似文献   

10.
《初中生学习》2014,(3):44-44,47
有一个牧场主死了。根据他留的遗嘱,他的财产将分给他的3个孩子,但在分配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牧场主有17头牛,遗嘱是老大1/2,老二1,3,老三1/9,但17不能被2、3、9整除。3人想来想去没了主意。有个聪明人,很快想了个办法,按遗嘱分好了牛。而且没有杀死牛。你是那个聪明人吗?  相似文献   

11.
我叫席尔维丹·安伯伦·欧尼尔,而家人、朋友和熟识我的人,都叫我伯莱明。 衰老给我带来的负担,和恶魔般的疾病让我承受的痛苦,都让我认识到自己已走到生命的尽头。因此,我将把最后的情感和遗嘱埋葬于主人的心中。直到我死之后,他才会蓦然发现,这些情感和遗嘱就埋藏在他心灵的一隅。当他孤寂时,或许会想起我,或许会在看到这份遗嘱的那一瞬间,他会感受到这份感情的沉重。我期望他将此铭记于心,当做是对我的纪念。  相似文献   

12.
有一位阿拉伯数学家,在他的妻子怀着他们的第一胎小孩时立下遗嘱:“如果我亲爱的妻子帮我生个儿子,我的儿子将继承三分之二的遗产,我的妻子将得三分之一;如果生个女儿,我的妻子将继承三分之二的遗产,我的女儿将得三分之一。”而不幸的是,在孩子出生前,这位数学家就去世了。之后,发生的事更困扰大家,他的妻子帮他生了一对龙凤胎,而问题就发生在他的遗嘱内容上。如何遵照数学家的遗嘱,将遗产分给他的妻子、儿子、女儿呢?数学家的遗嘱@文华  相似文献   

13.
名画失窃案     
山梁 《少年月刊》2012,(9):50-51,46
里奇先生是一个名画收藏家,在他的收藏品中,有最珍贵的六幅画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都出自艺术大师之手。里奇先生去世后,由于没有子女,他在遗嘱中指定由侄子霍华德继承他所有的遗产,但在遗嘱中,他特别注明这六幅文艺复兴时期的名画只限于家族收藏,不得出售或者转赠。霍华德对艺术一窍不通,他当然不会花大价钱来保管和收藏这  相似文献   

14.
奇怪的遗嘱     
一个富有的律师拥有11辆古董汽车,每辆值5000美元.律师死时留下了一个奇怪的遗嘱.遗嘱说把他的11辆古董汽车分给他的三个儿子,把其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形形色色的人必然造就五花八门的遗嘱,而那些昔日的富人和名人的遗嘱,就更加引人瞩目了。乔治·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个考虑如何处置任职期间文书记录的总统;托马斯·杰斐逊总统把他丰富  相似文献   

16.
遗嘱与数学     
1979年9月,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为《有趣的数学》的刊物,其中有一篇题为“国王的遗嘱”的文章这样写道: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国王。国王临终时立下遗嘱:他死后,他的五个儿子可以将国土划分成五块。但是分成的五块国土必须每一块都与其它四块有一条共同的边界线。至于国土的形状和大小在遗嘱中没有具体说明,可由他的五个儿子自己协商解决……。最后提问:老国王的五个儿子最后能不能按照他父亲的遗嘱将国土划成五块呢?  相似文献   

17.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因心脏病突发,在台北士林官邸去世,终年89岁。1936年因发动“西安事变”而被蒋介石囚禁的张学良,听到这一消息后,沉思良久,想到自己同这位逝者的恩怨,不禁百感交集。在他一生中,居然近50年的时间是受蒋介石的支配!先是支配他的政治生涯,接着是支配他的个人命运,支配他的自由生死。蒋介石以国法军法差遣他近10年,又用“家法家规”囚禁他近40年。他的生命因为蒋介石的存在,而完全改变了自己的轨迹。由此,他送给蒋介石这样一副挽联: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为这副挽联,张学良足足想了三天。可是这短短的16个…  相似文献   

18.
东方弧 《初中生》2011,(11):10-11
脚踢蒋介石,谁这么大胆?脚踢蒋介石,后果是否相当严重?脚踢蒋介石,时人如何评价?蒋介石曾被称为独夫民贼,杀人如麻,但是一位手无缚鸡之力的大学教授不但当面顶撞他,而且用脚踢了他。更让人不敢相信的是,这位教授既没丢性命,也没丢饭碗。  相似文献   

19.
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虽然宣布引退但并非辞职下野。1948年12月28日前,他确曾考虑辞职下野,但之后考虑的是"暂时引退",不再提辞职下野。虽然他同意将引退文告中的"暂时引退"改为"身先引退",但是两者的含义在他那里是一样的,即在国共和平谈判要举行时暂时离开前台一下。他强调,他是依据宪法将总统职权交由副总统代行的,李宗仁并非继任总统而是"作为副总统"在其引退期间代行总统职权。蒋介石这样安排,是便于他在"暂时引退"之后可以依据宪法回任总统。中共深刻认识到蒋介石并未辞职,而是退到幕后挣扎;国民党虽有下野、引退两种说法,但是也认为蒋介石并未辞职。因此,桂系认识到蒋介石的引退并非它所要求的辞职下野,因而继续施压逼使蒋介石辞职下野。总之,在蒋介石的政治词典中,下野是辞职,引退是从前台转向幕后,并不辞职,两者的含义是根本不同的。  相似文献   

20.
《初中生》2010,(1):46-46
居住在纽约的汉克先生是一位大富翁,他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由于汉克年事已高,便早早写好了遗嘱,准备把自己名下的公司和上千万美元的财产留给两位姐姐的孩子。他找来了著名的律师大卫,把自己的遗嘱交给了这位办事公正的律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