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的重工业在18世纪后半叶的洋务运动中兴起,张之洞是开创者之一。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钢铁大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简称汉冶萍公司,它统辖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汉冶萍公司之前,中国尚无大型冶铁炼钢企业,仅有的为数不多的冶铁的小土炉,产量低、质量次、成本高。因此洋铁大量拥入中国。1890年(光绪十六年),张之洞在湖北汉阳开办铁厂,在大冶开办铁矿。1898年又在江西萍乡开办煤矿。1908年这三个企业合并成汉冶萍公司。  相似文献   

2.
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其中专门提出由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日本帝国主义者为什么看中了汉冶萍公司呢? 汉冶萍公司全称"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由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江西萍乡煤矿三部分组成,是中国第一代新式钢铁联合企业.1908年,盛宣怀奏请清政府批准合并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而成立.到辛亥革命前夕,该公司员工7000多人,年产钢近7万吨、铁矿50万吨、煤60万吨,占清政府全年钢产量90%以上.由于汉冶萍公司是清政府惟一的新式钢铁联合企业,控制该公司实际上等于控制了清政府的重工业.  相似文献   

3.
作为汉冶萍公司中地域面积最广、生产规模最大和产业种类最多的下属企业,萍乡煤矿不仅维系了汉阳铁厂的生存和持续发展,而且为汉冶萍公司的长期繁荣创造了重要条件。萍乡煤矿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发源地,谱写了汉冶萍公司工人革命运动历史中最辉煌的篇章。  相似文献   

4.
在汉冶萍公司史研究中,以往惯用的侵略史观不足以解释中日汉冶萍交往的复杂历史细节,容易将原本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程式化。博弈论的视角可弥补此缺憾。清末民初,八幡制铁所所处的博弈环境显著优于汉冶萍公司,但汉冶萍凭借资源优势,拥有相当大的主动权。1896—1915年间,两家企业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多个回合的交锋。随着发展环境、工程进度的变化,汉冶萍曾不断逼迫日本各方让步,使日方攫取汉冶萍全部产业抵押担保权的企图迟迟未能坐实。但日方凭借不断地资金借贷,造成其与汉冶萍公司密不可分的客观事实。通过"二十一条"交涉,日本政府利用军事外交手段迫使中国政府承认其在汉冶萍享有的既得利益,标志着汉冶萍与八幡制铁所的利益博弈以日方的胜利告终。这一局面的出现,与日本采取积极有效的博弈策略、博弈手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汉冶萍公司是晚清洋务派追求"富国强民"的重要产物,曾被时人赞为"亚洲第一雄厂",其命途的数次跌宕起伏体现了近代国人在内外夹击中奋发图强、救民族于水火之中的拼搏精神。然而时值国家主权破碎,国将不国则难保企业人格独立,政府过分干预则导致公司经济不自由,官僚经管体制缺乏现代公司格调,这些因素共同发生作用,使汉冶萍难堪重负逐步走向消亡。从晚清法治环境缺失的视角来审视汉冶萍公司命途跌宕,可为现今我国的法治环境完善提供有益之启示。  相似文献   

6.
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对汉冶萍公司采取了“接收”的政策。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汉冶萍尽管为商办公司,但与历届中央政府关系密切,在创办及发展过程中利用了大量官款;另一方面,汉冶萍公司被日军占领后,公司经理盛恩颐投靠日本并与其通力合作,使日本在大冶攫取了大量矿砂。同时,汉冶萍公司所属厂矿濒临破产,而矿业和钢铁关乎国计民生。因此,1945-1948年,国民政府根据相关“接收”政策的精神,采取坚决措施收回汉冶萍公司,并使之成为国有华中钢铁公司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汉冶萍公司的兴衰史就是一部以工业为核心的近代长江经济带的初步形成史,汉冶萍公司的总部上海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头,汉冶萍公司的中心武汉、大冶为长江经济带的龙身,以汉冶萍厂矿西迁为基础创建的重庆工业基地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尾,长江经济带初步形成的基础是长江工业带的形成。以汉冶萍公司为中心的大冶重工业基地的创建在长江经济带的初步形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大冶是长江沿江城市重工业的发祥地和中心,促进了长江工业带的形成,是中国近代历届政府重点建设的重工业基地,是国家建设长江工业带的核心,对全国重工业布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新中国长江工业带的恢复与发展以及长江经济带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文章围绕日本资金对汉冶萍公司的渗透历程及对其所起的作用,考察日本资本与汉冶萍公司的运作关系,进而反映出日本利用金融力量逐渐渗入汉冶萍公司并最终控制其生产经营的过程,揭示抗战时期日本利用汉冶萍公司的矿产资源发展其军事力量,以维持并扩大侵略战争,实现对外扩张。  相似文献   

9.
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简称汉冶萍公司)系由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即安源煤矿)合组而成。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创办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当时日本还没有钢铁厂,(设在日本八幡的日本制铁所创办于1896年)因此汉冶萍公司不但在中国(光绪十五年贵州巡抚潘霨曾办过一个青谿铁厂,第二年即熄炉停炼,以后没有再办,可以不论),即在远东也是创办最早的新式钢铁厂。萍乡煤矿创办于光绪三十四年(1898年)。三个厂矿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合组成汉冶萍公司。公司从成立到解放后结束,前后历时整整四十年,在我国工业史上起过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必修)第93页这样写道:“1915年5月9日,除第五条部分内容以后再议外,袁世凯接受了‘二十一条’的其他全部要求。”而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试验修订本·必修)第97页则是“1915年5月9日,除第五号部分内容以后再议外,袁世凯接受了‘二十一条’的其他全部要求”。那么究竟是“第五条”还是“第五号”呢?“二十一条”共分五号,第一号四条,中国政府承认日本享有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并加以扩大;第二号七条,要求将旅顺大连租借期限及南满、安奉两条铁路期限延为99年,并承认日本在南满及内蒙东部的特殊权利;…  相似文献   

11.
2007年岳麓版《历史》必修Ⅰ第17课列举了"二十一条"五个方面的内容,然后说,"5月9日,除第五条内容有所保留外,称帝心切的袁世凯接受了‘二十一条’的其他内容"。有的学生提出疑问:"‘二十一条’书上怎么只说五条呢?其他十六条呢?"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绝大多数称"第五号"或"第五项",而不称"第五条"。如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说"‘二十一条’共分五号……第一号四条……第二号七条……第三号两条……第四号一条……第五号七条……日本以最后通牒的方式,迫使袁世凯于5月9日接受它的要求。其中仅把原来的第五号内容改为日后另行协商"。可见教材所述"第五条"应该是"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或"第五项"。  相似文献   

12.
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密切。汉冶萍公司开启了近代黄石地区工业化的进程,促进了近代黄石经济社会的变迁,推动了近代黄石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汉冶萍公司对近代黄石城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近代交通运输方式的诞生、思想观念的更新、工业集聚效应的发生发展,以及区域集镇的形成壮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久,国民政府为了筹措战时军费,发行了救国公债。社会各界积极响应,汉冶萍公司作为重要的矿业公司亦积极应募,并适时成立劝募机构。但时局维艰,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采取的对重要工矿企业的搬迁、军管等政策与措施,使汉冶萍公司在应募活动中出现诸多困难与问题。汉冶萍公司最终克服困难积极应对救国公债的募捐问题,既体现了近代民族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与公益义务,也说明近代企业的命运多舛与国民政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观点认为:"二十一条"的签订是袁世凯为了实现自己的皇帝梦而以国家利益为代价争取日本支持的结果;条约使我国丧失了大量权益,同时也为袁世凯的倒台埋下了伏笔.我认为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对中日综合国力的差距的认识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袁世凯在双方交涉过程中,采用多种手段与日周旋,尽力减少损失,挽回利权,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日本并没有通过"二十一条"达到灭亡中国的目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袁世凯对于"二十一条"的交涉,应是一次不得已而为之的外交妥协.  相似文献   

15.
袁世凯在朝鲜与日本激烈冲突,日本一再强烈要求惩办他。袁世凯在直隶总督任内,大量聘用日本顾问,使直隶新政在全国各省中名列前茅。在"卄一条"交涉前后,袁再次与日本激烈冲突,日本朝野一致认定袁世凯是日本在华占有优势的障碍,大力支持中国各种色彩的势力反袁,终于将袁世凯推翻。  相似文献   

16.
袁世凯废科举的动因中有个人科考失败的成分,同时救亡图存、改造国民的企图导致其注重教育,也是重要的影响因子。袁世凯推广新式学堂,集中体现在清末新政时期的山东和直隶,尽管民国初年亦有相当进展。在袁世凯兴学问题上需要强调的是,一是解决师资问题,二是提倡务实之风,第三,也是最为值得注意的是袁世凯与学部于1907年所拟的推行教育十条措施。总之,不是教育家的袁世凯凭借自己的权势、识见,废科举、兴新学,为清末近代教育改革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汉冶萍公司是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产物,曾被誉为亚洲第一雄厂,代表着一代精英实业救国的梦想。但时值国家民智未开,国民严重缺乏理性的财产权观念,再加上其深处封建生产关系的泥沼,本身又得不到来自宪法授权的国家权力的强有力保护,因而在历次对外贸易中饱受日本帝国主义势力的盘剥与压榨,继而走向衰亡。用法律的理性思维来检视汉冶萍公司的兴衰过程,可折射出一幅近代中国身处逆境仍挣扎图强的图景,同时也为今天中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了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8.
如何改革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的教学?这是目前大家正在探索的问题.下面就我在初中中国历史第三册《护国运动》一节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启发式,废止注入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所作的初步尝试,提出来谈谈.(一)过去我怎样讲这一节课.《护国运动》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讲袁世凯为了图谋恢复帝制,不惜向日本出卖主权,答应其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正当袁世凯兴高采烈地准备登基的时候,云南传来独立的通电,全国各  相似文献   

19.
汉冶萍公司向湖北地方政府提出拨给象鼻山官矿的要求至少有3次,其中,1916年至1919年的一次延续时间最长,影响也最大。代表商方的汉冶萍公司与代表官方的湖北地方政府就象鼻山矿权案展开了一场博弈。利益之争是双方最主要的动因。双方动用所能用到的资源展开争斗,结果却两败俱伤。双方都不是最后的赢家,日本才是真正最大的获利者。  相似文献   

20.
汉冶萍公司是中国现代化的产物,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从现代化的历史发展来看,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都是在民族国家形成、中央集权加强的过程中,在具有现代化意识的领导群体的主导下,自上而下完成的。中国的现代化却是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中,由地方官员主导开始的。这样的现代化没有国家的整体布局和宏观指导,人为因素太强,因此,不仅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反而加强了地方的实力和与中央政府的离心力,为后来的地方分裂和军阀割据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