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个体心理是如何发生、发展的?传统的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指出,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潜在可能,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而学校教育则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由于这种观点在探讨个体心理的发展上,缺乏整体把握、系统分析、动态研究,因此不仅在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归纳上既不全,又有误,而且在对各种因素之间关系的认识上,缺乏必要的互相感应联系。实际上,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种类、多层次的,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着非线性的关系。按系统论的观点,人的心理是一个不断与外界发生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个体心理的发展过程就是它与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而这种相互作用便构成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动态空间系统。个体心理正是在  相似文献   

2.
适应是个体为与环境取得和谐关系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它是个体与各种环境因素连续而且不断发生改变的相互作用过程。适应对个体的生存起决定作用,同时个体的发展也是通过不断地适应环境得以实现的。对儿童而  相似文献   

3.
目前,以心理韧性理论为指导的研究缺乏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韧性发展过程的动态探讨。积极认知、应对策略、自我效能感等个体因素是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大学环境中应对压力情景的挑战而形成的,父母积极品质的影响和支持性家庭关系等家庭因素增强了经济困难大学生应对经济压力的信心,家庭以外的因素则强调了社会支持所起的作用。这三类保护性因素与经济压力作用的结果可能促进了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发展,也可能使其心理功能发生紊乱。提出了心理辅导与教育的操作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一、基本概念及观点生态化运动是生态学观点在心理学领域中的应用。所谓“生态化运动”是指强调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条件下研究个体的心理与行为,研究个体与自然、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从而揭示其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个体是在真实的自然、社会环境中成长、发展的。个体的心理活动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心理发展要受到环境中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又完整的系统。因此,在心理发展的研究中,应将被试放于现实的社会环境中考察,从他们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中,从社会环境的各因素的…  相似文献   

5.
人的能力结构中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成份,二者共同影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这已成为现代人的共识。毫无疑问,遗传和环境这先天和后天的二重因素,是能力结构的双边营构者。由于个体在发展的各阶段中,能力结构呈动态,而决定人的心理状态的大脑在目前又还是一个无法窥见其奥秘的“灰匣子”,很难区别遗传与环境二者在能力的发展中作用孰强孰弱。许多心理学家、哲学家、自然科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但遗憾的是,几乎所有提出“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观点的人,却对二者如何相互作用缺乏深入研究。因此,有必要对这二者相互作用的规律下一番功夫探索。  相似文献   

6.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或心理发展水平相近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观点:人的一生需要经过八个心理社会阶段,每一阶段都需要解决一个心理社会危机。在个体生命的早期,亲子依恋是儿童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当儿童开始接受社会教育后,儿童在与成人的纵向人际关系不断扩展的同时,与同伴的关系也在不断发展。对影响儿童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教师,其影响对于同伴关系的健康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在现实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缺乏对儿童同伴关系进行观察与指导的意识,教师的大部分精力比较注重…  相似文献   

7.
教职员工的心理发展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密切交往来实现的.人的交往,直接涉及到的便是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个人心理因素的制约.个人心理成分因素与群体意志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对于人际关系来说,其形成、发展、变化,无不在社会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所以个体间的思想一致、一定的交往水平、个性相似或相容、需求一致或相辅,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谈竞争与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是社会的人,个体自出生之日起,逐渐经过社会化,由一个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不断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首先需要与父母进行交往。其次,当个体成长到一定时期,需要与同伴相交往,否则就无法满足自己的各种生理需要和逐渐发展起来的心理需要。个体从婴幼儿直至终生,只要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就要同他人相互作用,而这种相互作用的基本方式就是竞争与合作。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和客体都具有不同的思想、观点、作风和生活情趣,他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直接或间接的交往,便形成人际关系。所谓人际关系是指在群体中发生直接交往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政工干部和青年学生之间。这种广泛的人和人之间的心理相互关系是受相互影响的四个成份即行为、情感、认知和人格因素调节和制约,这种调节和制约便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人际  相似文献   

10.
作为高级情感活动的文学创作活动,是一种对生活、自然、观念形态等建构式的整合过程。这种整合的深在动机是源于人的多层次的心理需要的,也就是说,是作家出于审美地表现人的需要缺乏的体验,而作家个体需要与社会集体需要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通过对作家创作动机研究,又进一步揭示作家优势需要体验在创作心理中诸如知觉、记忆、想象、情感、思维等因素都具有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发展相互作用的观点是通过六十多年来在美国纽约的银行街教育学院进行教育实验而进化来的。这种观点主要采用了两种心理学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即: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以埃里克森为主的自我心理学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把儿童的成熟看作是儿童对于周围事物、人以及思想观念的获得和编组等方法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自我心理学则把感情——社会交往的模式作为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特征,强调了成熟过程的冲突本质。这种冲突既有自我内部冲动的冲突,也有自我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冲突。认知发展理论和自我心理学理论都主张在发展中的阶段结构和机能发展,认为儿童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是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生的。发展相互作用教育方案的倡导者们认为,正因为这两种理论有着这些相  相似文献   

12.
心理弹性(resilience)是与压力、逆境等相联系的一个术语,它指个体应对压力、挫折、创伤等消极生活事件的能力.心理弹性已经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根据心理弹性的已有研究,笔者将其视为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提出了影响心理弹性的因素,设计了心理弹性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3.
一、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涵义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在共同的生产活动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大学生作为进行生产活动的主体来说,时刻在改变并推进社会的发展,美国社会学家沃德把人的这种通过心理与生理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欲望与关心,并形成和改变社会的根本因素,称之为社会力.可见,社会发展的动力就是这种社会力.而如何将这种生理与心理的相互作用转变为社会力呢?这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陈亦珠 《课外阅读》2011,(10):119-119
心理归属感是在一定的群体心理环境中产生的。群体心理环境是组成群体的个体之间和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积淀下来的、具有共同心理反应的、使群体成员都能感受到的心理环境。生活在群体中的个体,受群体心理环境的心理因素制约,会发生一种彼此接近、趋同的类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便接受群体中的某些心理体验、感受,同时,个体也自觉地把自己归属于该群体,产生了与改群体的归属感。本文主要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缺乏城市归属感的心理分析与团体干预,使这一群体成员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  相似文献   

15.
蔡素文 《江苏教育》2022,(80):49-50
<正>情绪是个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个体对外部事件与内部需要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心理反应。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会对外界的人与事持有不同的看法,自然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难免会出现暂时的心理失衡状态。健康而稳定的心理状态来自个体对自我及外界的正确认识,心理咨询师要引导处于心理失衡状态的来访者用正确的方式识别、理解、接纳自己的情绪,进而调整自己的情绪。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不合理认知的疏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对于同样的外界刺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体验和情绪反应,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对刺激的认知存在差异。当今大学生心理困惑、情感问题以及人格障碍等的产生,大多与大学生独特的认知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3,(A0):168-170
心理弹性是在积极心理学背景下提出的概念,是能力与发展过程的统一体。通过对目前心理弹性研究内容的综述,文章提出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重研究普通人群的心理弹性,注重心理弹性的普遍性;其次个体的心理弹性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研究中应注重心理弹性阶段性与情境性的特点;最后个体的心理弹性的发展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个体的内部、外部保护性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必然要发生交往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个人不与他人交往是不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相互往来是人的社会存在方式。这种相互往来的结果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和心理上的距离即人际关系,或亲近或疏远或敌对,表现为情感上的相亲或相斥。如果形成的是亲近和谐的人际关系就使  相似文献   

19.
教育过程本质上就是一种对话过程,班级建设中的各种事件都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往中,这种语言交往过程表现为一种论证的过程,而论证需要理由,如果这种通过理由进行论证的活动是发生在一个教师与一个学生或一个学生与一个学生之间,则为个体事件:如果发生在教师与学生集体以及学生集体之中的话,就成为集体事件.教师总是在处理着这种个体事件和集体事件的关系中进行班级集体建设.  相似文献   

20.
唐涛 《中国德育》2008,(7):92-92
道德冷漠是一种病态的道德心理现象,是个体在道德生活中呈现的一种麻木、冷漠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具有相当的聚合性与持久性。道德冷漠反映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和疏远:在行为方式上表现为冷淡、不信任,甚至彼此排斥和否定。以往对道德冷漠现象的分析范式缺乏对个体内在体验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