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活德育论——幼儿道德教育的科学实践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德育”是“生活教育”之题中的应有之意,生活德育论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灵魂,生活内涵、实验思想及改造的心理学基础决定了生活德育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解读生活德育论,对正确把握幼儿道德教育的基本特征、幼儿道德发展的主要特性,深入理解幼儿道德教育的心理学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德育过程的规律是德育论的基本理论。探求、揭示德育过程的规律,是建设科学德育论的首要任务。如何正确认识和表述德育过程的规律,已经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重视,但看法并不完全一致。现谈谈我的看法,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3.
德育主要有三个心理学基础,即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通过分析这三个心理学派对德育的影响,明确了德育活动应遵循的心理学规律,并对现今的德育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心理学的情绪变化规律、行为的差异性规律等心理学规律运用于电大的德育实践中,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李海燕  张成 《江苏高教》2007,(6):117-119
加强德育环境建设,是增强高校德育科学性、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德育环境思想、环境心理学和隐性课程论等理论是构建高校德育环境的理论依据.近年来我国高校德育环境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存在问题则形成了加强高校德育环境建设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6.
德育教学的心理学原则,是德育教学中的一块瑰宝,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对于探究他们思想品德的成因以及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为高校德育教学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实为提高德育功能所不可缺少。本文就高校德育教学中的几个环节,从心理学角度作了些许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德育时机论是综合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多学科交叉的综合论点,对德育的成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学阶段是一个人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探讨、明晰其中存在的德育时机,改革高校德育方法方式,对大学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学生德性或德行能由内而外的生成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本善”的德育主张 ,当前颇有势头。然而 ,“人性本善”至今并无生理学、遗传学、心理学上的科学实证的根据。“人性本善”作为价值预设 ,这只表明了主张者的一种教育理想 ,表明主张者对当前德育中弊端的痛恶的心绪与抨击 ,然而 ,这种预设并不科学 ,逻辑也不周延。“人性本善”论 ,只会导致德育自发论。德育关键在于育德 ,德育是对学生品德发展的一种价值限定 ,并主导着学生品德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教学论、德育论等学科重要的理论基础,学习理论对于建构课堂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指导的意义.通过简介学习心理学几大主要流派学习理论的学习观以及教学观,分析在此背景下产生的教学模式,达到深入认识、学习和整合教学模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德育大国,是世界上最重视德育的国度,有数百万的专职德育工作者。过去我们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学生获得的信息大量来源于电视与网络,德育工作遇到了空前的挑战与危机。过去那种空洞抽象地说教与反复强硬地灌输的方法已经不灵,几十年没有多大变换的德育理念、德育形式、德育内容与德育方法已不适合现代学校的德育工作需要。学校德育工作要增强实效性与科学性,就需要心理学化,特别需要心理辅导化,因为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活动规律的,德育工作只有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才能有实效。  相似文献   

11.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加强高校德育,完善德育实践,重要的是转变现行的德育观念。在德育工作中遵循心理学原则,可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遵循人的心理行为发展变化规律及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使大学生将外在要求变为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12.
游戏是人们为了某个目标,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的能够愉悦身心的一切活动。将游戏作为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给合点,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学科教学渗透、校园文化浸润、团队辅导提升是游戏理论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三种运用方式。学校在实施教育游戏时应遵循以人为本、整体设计、循序渐进、寓教于乐的原则,以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3.
左蔚琳 《科教导刊》2020,(2):170-173
新时代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既有区别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应充分发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一方面能够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人格健全发展,另一方面将有效提高高校德育的教学效果,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新时代背景下应采用"医学+德育"混合双模式;心理发展和心理补救两手抓;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做好心理危机干预、跟踪以及监控工作;加强心理咨询工作者队伍建设;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工作的方式来保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道德健康的教育学刍议--兼议心理教育的伦理转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薛晓阳 《教育研究》2005,26(11):23-27
作为一种价值取向,道德健康的出现为心理教育的伦理转向提供了动力, 并推动了心理教育从矫正性的治疗技术向道德性教育的策略过度。心理教育开始调整自己的学术路线,把价值判断引入自身的理论内涵之中,不仅关心人的心理适应能力,更关心适应过程和方式的伦理性。与此同时,健康的概念还赋予道德教育以新的内涵。调节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并非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道德教育的目的应当是促进人在道德上的健康,帮助人学会用道德的方式适应社会。因而,放弃强制和塑造的方法论,接受包括心理学在内的多元化的教育方法,应成为改进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是完成高校德育教育功能的关键环节。必须以思想教育、心理咨询为基础,同时优化教育环境,加强德育实践,才能促进德育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如果孤立地在形而上意义上抽象地讨论人性的善恶,在今天看来,其意义确实不大。但若从人性与道德教育的联系来看,情况可能就大不一样了。传统的人性理论是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学说的理论前提,这使得我们有必要对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的理论前提及目的进行反思,对道德教育所依据的原则规范的内容及特性进行再认识,以发掘传统道德教育与修养学说对今天的道德教育活动的有益借鉴和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17.
柯尔伯格与哈贝马斯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当前儿童道德教育的理念、形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儿童道德教育要关注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和主体间的相互作用,采用儿童道德两难故事讨论和话语实践的形式,通过设置教学情境和角色扮演的方法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德育与“心育”密切相关。结合“心育”开展德育,不仅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趋势和需要,而旦能促使学校德育工作上台阶、出实效。本分析结合“心育”开展德育的原因并着重探讨结合“心育”开展德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陈梅香 《湘南学院学报》2005,26(4):120-121,124
学生的道德心理是道德主体性的内在依据,既是道德教育内化的基础,也是德育的目标。针对违纪学生的道德心理状况,应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口,加强高校违纪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违纪学生的德育实效,探索对违纪学生的长效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20.
当前,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总体水平较好,对社会热点的道德问题有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但同时也存在责任意识、辨别能力、实践能力等诸多亟需改善的方面。因此,新时期大学生道德教育应该从构建和谐的道德教育环境入手,充实道德教育的内容,建立开放性的道德教育渠道,实现道德教育理论的多学科融合等,使高校德育工作获得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