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尽管钓鱼岛主权争端的当事国是日本和中国,但纵观整个争端的演变过程就可以发现,美国对造成中日钓鱼岛争端的现状起了不容忽视的关键作用。冷战时期美国归还琉球给日本,是日后引起钓鱼岛主权争端的主要因素。冷战结束后美国在钓鱼岛问题的立场的变化加剧了其争端。  相似文献   

2.
从钓鱼岛争端看中美日大国战略的较量和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时期,美国为了拉拢日本成为对抗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的盟友,对钓鱼岛先是不宣而占,接着就在20世纪70年代擅自把管辖权授受给日本,首先挑起钓鱼岛争端;在当前重返亚太中,美国又通过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中对日本的偏袒,使争端不断升温,借机制造"中国威胁论",并借此将美日军事同盟作为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支点。日本现政府置发动法西斯战争而导致无条件投降的沉痛历史教训于不顾,紧紧抓住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时机,借炒作钓鱼岛问题向中国示强,妄图修改和平宪法、重新走上军事帝国的侵略扩张老路。钓鱼岛主权之争是美国一手造成,目前钓鱼岛的争端是日本挑起。钓鱼岛问题牵动整个世界格局。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进行了有理、有力、有节的斗争,在维护世界和平和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方面取得进展。  相似文献   

3.
《初中生》2012,(32):54
正8月31日,中国企业家陈光标花3万美元在美国《纽约时报》上刊登了半版"广告"。"广告"中,陈光标自称"中国公民、世界和平使者",他"郑重向美国政府、美国人民声明:钓鱼岛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日本右翼分子在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破坏太平洋地区的稳定和安全,他坚决抗议日本右翼分子最近挑起的钓鱼岛争端和所谓的购买钓鱼岛、国有化钓鱼岛举动,并呼吁美国政府各界人士谴责日本的挑衅行  相似文献   

4.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美国《纽约时报》首次集中报道中日钓鱼岛争端,其报道主题主要涉及:日本觊觎并侵犯中国钓鱼岛主权权益、美国政府的钓鱼岛政策、中国政府及海外华人维护钓鱼岛主权的活动、1978年"钓鱼岛事件"等。早期《纽约时报》涉钓报道具有一定程度的客观性,但依然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偏见,这种偏见源于美日同盟框架下的冷战思维。《纽约时报》涉钓舆论立场与美国同时期钓鱼岛政策是相一致的,很难做到真正的客观公正,这一特征一直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5.
亚太再平衡战略是奥巴马政府时期推行的美国亚太战略。其关键点不仅在于战略重心的转移,而且在于要平衡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在东亚的推行,不仅使中日钓鱼岛争端不断升级,同时也对我国维护钓鱼岛主权带来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已有研究、历史事实、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不断变化的中日钓鱼岛争端的搁置默契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钓鱼岛主权争端的不涉及阶段、搁置默契受到挑战阶段、钓鱼岛主权争端的危机管控阶段。在搁置默契的这三个不同阶段下,中日双方单就钓鱼岛本身而言的“得失”不同:日方在不涉及阶段受益更多,强化了其对钓鱼岛的“管理权”;而中方则抓住了日方对搁置默契进行挑战阶段产生的机遇,在危机管控阶段常态化介入了钓鱼岛及其周围海域。  相似文献   

7.
钓鱼岛争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中日两国之间一个棘手的问题。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日本所谓的“无主地先占”和“时效取得”是不成立的,美日之间的条约和协定更不能成为日本拥有钓鱼岛主权的依据。从长期的实践中可以看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治策略已面临重重困难,采用法律手段解决钓鱼岛争端是可行和必要的,中国应作好充分准备将钓鱼岛争端提交国际仲裁或司法解决。  相似文献   

8.
在中日之间诸多的历史和现实争端中,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争端最为关键。由于涉及两国的国家主权利益,中日双方决不会轻易让步。中日东海争端无论最终通过协商解决还是提交国际法院解决,中国都必须为自己的主张提供足够的法理支持。本文对钓鱼岛归属及东海海界划分提出了自己见解。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日本国内对钓鱼岛的历史观,主要分两大派,一派从狭隘利己主义出发,不顾历史事实,认为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另一派是从历史唯物论出发,尊重历史事实,认为钓鱼岛是中国最早发现的,是中国领土。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的活动,破坏了中日两国所达成的"搁置争议"的共识。日本应该端正历史观,重视友好,展开谈判,以缓和矛盾,进而公平合理地解决钓鱼岛争端。  相似文献   

10.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在被日本所控制。钓鱼岛争端问题不仅成为长期以来横亘在中日之间的巨大障碍,而且愈来愈发展成恶化两国关系、引发两国局势高度紧张的火种。解决钓鱼岛争端问题有哪些不同的方案和思路?对中国而言,哪些方案最有利、最可行?笔者拟对以下五种方案优劣成败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先民最早发现、命名、经营钓鱼岛和明清政府长期有效的管辖与控制,表明钓鱼岛在历史上就归属于中国。中日钓鱼岛的主权争端,起源于明清政府积弱下的海洋退缩与日本维新后的海洋扩张,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又因二战后国际政治的大国博弈,使它成为当代悬而未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钓鱼岛问题是中日之间悬而未决的领土争议问题,近年来一直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日本不断在钓鱼岛问题上制造事端,美国也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保钓行动自1970年开始不断。作者搜集了历次保钓行动的资料,并对钓鱼岛问题从国际关系方面进行分析,认为钓鱼岛问题不仅关系到中日两国的国家利益,而且牵涉到两国的国民情绪、民族感情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中日两国必须在尊重历史和事实的基础上,从维护中日关系大局和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务实、坦诚的谈判,使钓鱼岛问题最终得到和平的、创造性的解决。  相似文献   

13.
日本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井上清的著作《“尖阁列岛”——钓鱼岛列屿的历史剖析》从翔实的史料着手系统深入地探讨了钓鱼岛主权属于中国的事实.对此,原田禹雄专门著书《“尖阁诸岛”——读册封琉球使录》以反驳井上清的观点.文章通过对原田禹雄书中观点的逐一分析,不难发现该学者企图通过曲解册封使录中的史实来推翻井上清的观点,但由于其引据不当,考证粗疏,再加上大胆的主观臆想,反而从侧面证实了中国拥有钓鱼岛主权是不可磨灭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关于日本“购岛”事件的话语为语料,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分析副词在主权话语中的评价功能。研究发现:(1)在111条语料中,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共计使用了34个具有评价功能的副词。(2)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主要通过描摹性副词对日本“购岛”行为进行负面评判;采用评注性副词表达对日本“购岛”事件强烈不满的情绪:使用高程度副词、频率副词和时间副词等限制性副词强化了对日本“购岛”行为的谴责,并进一步表达了维护钓鱼岛领土主权的坚定决心。  相似文献   

15.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走上了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用武力先后吞并了琉球、朝鲜、中国的台湾和东三省等地。二战结束,日本无条件投降。根据有关条约,日本被迫放弃了对朝鲜、中国的台湾和东三省等地的占有。但因种种原因,至今却仍然据有琉球群岛。日本吞并琉球,于今在东海划界、我国钓鱼岛争端、台湾问题以及西太平洋第一岛链的形成等问题上,都对中国的利益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高畅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0):133-135
19世纪后期,中国出现边疆危机,而这一危机几乎是从西北边疆与东南海疆同时出现的。特别是70年代以来,伴随着日本的崛起及其逐渐显现的侵略野心,中日矛盾逐渐被激化。琉球问题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中日两国围绕琉球问题产生了一系列的交涉。面对此种"双边危机",中国形成了著名的"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作为北洋大臣同时又是"海防派"代表人物,从始至终都参与其中。正是在应对中日琉球交涉等一系列"海疆问题"的过程中,李鸿章的海防思想逐渐发展形成。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间保钓运动已经走过40余个春秋,它是我国国家层面的保钓运动的重要补充。随着钓鱼岛问题成为学术热点,民间保钓的研究也越来越成为显学,文章对中国民间保钓运动研究的成果分为著作类、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展开论述,对这一运动有个总体上的考察。  相似文献   

18.
近一年来,中日钓鱼岛之争备受国人关注。从“钓鱼岛事件”回顾、中国政府的态度及采取的相关措施、“钓鱼岛事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如何看待国内一些民众的反应和如何正确、理性地表达爱国热情五个方面,分析了钓鱼岛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政府保卫钓鱼岛的决心,并进一步给国人特别是青年学生提出了坚守国家法律底线、理性表达爱国热情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