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爱民 《陕西教育》2005,(10):42-42
我1972年入伍当兵.到现在已离开老家三十多年。这期间我探家过无数次。每次走时母亲都要送我。她常常把我送到村头,眼含热泪望着我走去。我已走出很远了母亲还站那不动.等我来到一里外的公路上时.母亲仍在努力向远处张望.  相似文献   

2.
母爱是佛     
王纪金 《陕西教育》2005,(10):56-57
去年暑假.妻子给我生了个大胖小子。出院以后.妻子到我乡下老家坐月子。在路上.我内心不无担忧。人们常说婆媳之间最难相处.妻子又是个辣椒性子.心急嘴暴.头一次与母亲相处这么长时间.会不会发生什么矛盾。我反复叮嘱妻子说:“我母亲这人就是哕嗦了点.慢慢习惯就好了。你的性子可要改改。”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震耳欲聋”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的感悟品味。体会母亲对我的爱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相似文献   

4.
人生不乏真情与阳光,却也难免经历风雨。从儿子呱呱坠地那天起,我就在想:作为母亲.当儿子带着对世界的无知与好奇在人生之路上蹒珊学步时,我应该伸出手臂——在关键时刻。扶他一把。  相似文献   

5.
林子 《教书育人》2004,(5):44-45
应本刊编辑之约,以专栏的形式和读朋友探讨关于青少年青春期的性教育。出于一种母亲对孩子的深刻关爱.我没有丝毫的犹豫就同意了。然而,我坐在电脑前却有了茫然无从的感受,如果从教育浅析的角度去写,无疑是在鲁班门前弄斧了。想想.还是从我最切身的感受,一个母亲的感受开始吧,如果可能,我会把在《半透明的心》的创作采访中一些最切实的感受灌注在这个专栏中.和读朋友一起思考一些问题,寻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一切都缘于我想编写的送给家长和孩子们的一本书——《半透明的心》。  相似文献   

6.
母亲的珍藏     
母亲30岁才生了我.我想我们之间隔着的远不止是几十年的岁月。母亲是家族中公认的“演讲家”.却从未像美国式的母亲那样表达——“我爱你!”我也不曾与母亲谈过心。  相似文献   

7.
我敢说“儿不嫌母丑”这句话如果不是母亲的一厢情愿。就是儿子已经长大成人,经历了许多事后.能以一个成人的角度来理解母亲时的认识。我还敢说,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百分之八十都嫌母亲“丑”。只是我们做母亲的不愿意承认罢了.只不过孩子们所嫌弃的母亲丑的地方不同罢了。有的孩子嫌母亲长相丑,有的嫌母亲衣着丑.有的嫌母亲语言丑.有的嫌母亲行为丑.有的嫌母亲灵魂丑……  相似文献   

8.
<正>接过“摆渡人”的双桨起航一个人在生命之初遇见的,终将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我的母亲是一名“老高中生”,在那个知识匮乏、师资紧缺的年代,没有一丝悬念,母亲高中一毕业便成了民办教师。在我的记忆中,邻里乡亲见到母亲,总会尊敬地称她一声“潘老师”;左邻右舍,但凡有需要写信、读信之类的事,总是请母亲帮忙。每当我在晒谷场旁的老槐树下等候下班归来的母亲时,路人总会指着我说:“看,她就是潘老师家的丫头……”彼时,  相似文献   

9.
刘成伦 《今日教育》2007,(5S):37-38
感恩作业究竟有几成真实? 当下的孩子多数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普遍缺少蒙恩意识。早在三年前我就着手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诸如在特殊的节日设立感恩活动周.要求学生完成对同伴、老师、家长、班级、学校、社会等方面的感恩作业.并请家长签字督促。可是.日子久了。不少家长为省事。不管孩子是否完成.都照签不误。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一位家长如此留言:傍晚时分.我向儿子提出一个要求——今天是妈妈的生日.为了感恩。你今晚给外婆洗一次脚好吗?哪知儿子死活不答应.我软硬兼施做了许多思想工作。儿子就是不肯。在我有些失望甚至想放弃的时候.我意识到光有要求是不行的.家长应该率先垂范。于是。我耐心地对儿子说:“儿子。今天是妈妈的生日.我第一个要感恩的就是自己的母亲。因此我想为自己的母亲洗脚。你也参与。我们母子俩一人替外婆洗一只脚。”这样。儿子才爽快地答应了……是啊!读到此般留言。我不禁要问:每次给学生布置的感恩作业,究竟有几成真实?有多少学生因感恩作业而滋生了由衷的感恩之情?有多少家长用心地在培植孩子的感恩心?如何才能真正地让蒙恩意识在学生的心里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0.
应学校之邀,我欣然登上讲台,执教《慈母情深》一课。 《慈母情深》是一篇描写细腻、情感真挚的散文,讲述的是作者梁晓声在少年时代渴望得到一本心爱的长篇小说.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用龟裂的手指掏出了一大把毛票。毫不犹豫地把钱塞给“我”.作者深为不安.用这一块五毛钱给母亲买了一瓶罐头.结果遭到母亲数落.尔后母亲又凑齐了一元五角钱。使作者拥有了平生第一本小说.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深沉的母爱。  相似文献   

11.
记叙文阅读     
(一)1.30岁生日却点燃了53支蜡烛生日提前两天过摆放了母亲生前喜爱的炒花生2.①妻儿为“我”过生日;②“我”为母亲过生日3.不能互换。“莫名”指说不出,“莫大”指极大,前者突出了母亲的难言之情,后者突出了“我”的深深忏悔。(意近即可)4.(a)处:虔诚的忏悔和自责(b)处:感受到母爱后的激动(c)处:既有喜悦、激动,又有遗憾、自责5.母亲:慈爱“我”:孝顺妻子:善良6.略(扣住要求,列出具体事项即可,不得少于两点)7.略(提示:可赏析的内容很多,如构思、描写方法、语言……答题时应“自选一处”,…  相似文献   

12.
"鱼头的故事"的故事大家一定不陌生,母爱是伟大的,对于这位母亲的伟大奉献,我一点也不怀疑,我为之感动,但是我认为母亲的无私和伟大,在她有生之年不让儿女真正的领略,深切的体会这份爱,我为她觉得遗憾.对于这位母亲的爱,我要说的是:爱他就让他听到,让他看到,让他感受到,因为爱就像流动的水一样,爱是双向的,爱是接受,爱是给予,我们要让孩子接受我们的爱,但是我们也要让孩子学会给予别人爱,懂得爱别人,让孩子从小就有一颗爱人的心,感恩之心。  相似文献   

13.
失落的版图     
我平生参加的第一个葬礼,竞是母亲的葬礼。今年三月的一个下午,我照例完成了一天的写作,吃了一顿以牛奶为主的“站立午餐”,心里莫名地生出一阵微痛的思念。我通常是在这种思念之痛突然发作时,一把抓起电话的。因为是心血来潮,往往在电话那端有了应答时,发现自己并不知想说什么;只不过觉得母亲的声音比之信中的字来得更有声色些.更物质些,并且使我和母亲远隔重洋的沟通,  相似文献   

14.
肖思思 《小读者》2011,(12):4-5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母亲有难.我一定要为她做点什么。”22岁的广州赴美留学生彭斯.听闻母亲慢性重型肝炎晚期需进行肝移植手术,马上放下学业.从美国回到广州.毅然割下自己60%的肝脏移植给母亲,挽回了母亲的生命。  相似文献   

15.
佚名 《中华家教》2012,(2):46-47
记忆中,他一抬手就可以把我轻易地举过头顶,说.女儿,你看老爸多有力气!我在他头顶咯咯地笑.母亲在他旁边紧张地嗔怪,小心点、小心点.别摔着孩子……  相似文献   

16.
母亲的手     
庄因 《高中生》2013,(13):28
我的母亲也正如天底下数亿个母亲一样,对我是"爱之深,责之切"的。特别是小时候,国有难,民遭劫,背井离乡,使得母亲对她的孩子们律之更严,爱之益切,责之越苛。母亲之对我,虽未若岳母之对武穆,但是,在大敌当前的大动乱时代,大勇大义之前,母亲与任何一位大后方逃难的中国母亲一样,对子女们的情与爱,丰沛而深沉。在贵州安顺,有一年,家中来了远客,母亲多备了数样菜,这对孩子们来说,可是千载  相似文献   

17.
我被陶星带着母亲求学的事迹感动了.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用稚嫩的肩膀,支撑起一个苦难、贫穷、残缺的家,其尽心侍母的孝行,身处困境却积极乐观的态度,令人敬佩;其对母亲、老师和许多人的感恩之心,让我们的心里充满温暖.  相似文献   

18.
坐在我面前的是一位年轻的母亲.她一坐下来就急切地说:“我们的孩子太可气了……”  相似文献   

19.
儿子总是记不住擦自己的皮鞋,母亲教育了许多次也没用。有一天,母亲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在儿子出门前悄悄地替他把其中的一只鞋擦得光亮如新,于是.儿子不得不自己擦好另一只鞋再出门渐渐地.儿子养成了自己擦鞋的习惯。那个“儿子”就是我当时只觉得母亲的招够“损”,如今已近“而立”,回头咀嚼往事,却品出另一番感悟。  相似文献   

20.
炎炎夏日.母亲总喜欢自己动手做绿豆汤解暑。每次动手熬煮之前.她都会把那些细小的、色泽灰暗、硬邦邦的绿豆放进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当我问母亲原因时,她笑着说:“没有浸润过的绿豆特别难煮.花费的时间多不说.煮出来的绿豆汤色泽也不好看。绿豆经过水的浸润后。吸足了水分会显得色泽鲜亮。柔软润滑有分量,更快更容易煮熟煮烂。同时浸润后的绿豆煮出来的汤味道鲜甜可口。”我在旁边等了一段时间.果如母亲所说,细小的、色泽灰暗、硬邦邦的绿豆经过水的浸润一颗颗变得色泽鲜亮.柔软润滑有分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