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陆海燕 《文教资料》2012,(14):110-112
高校国防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核心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教育目标一致、教育内容相近、教育载体互补。因此,加强高校国防教育对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文章从军事技能训练、军事理论教学、日常国防教育活动三方面探讨高校国防教育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方法和途径,充分发挥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育的育人合力。  相似文献   

2.
军事理论教学是新时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培养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为了增强军事理论教学过程中民族精神培养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出"把握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模式、改进方式方法;利用网络资源、拓宽教学平台"三方面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3.
杨虎城将军在他的革命生涯中创办了一系列的军事教育机构。在军事教育中,他要求部下恪守军纪、养成军人精神、坚定革命思想,还重视学术教育和提倡兵工。对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为陕西近代军事教育史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4.
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所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拟就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问题,作一些探讨,以期引起讨论。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民族是一个愚昧的民族,它必然落后于时代,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是军队进步的灵魂,一支没有创新能力的军队,难以立于不败之地。这些富有远见卓识的论述,是院校进行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纲领。 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为了适应未来军事斗争特点的需要。毛泽东同志有个著名的论断,即研究战争要…  相似文献   

5.
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大教育环境为背景,提出了“民族精神教育”这一新理念。并从四个视角论述了民族精神教育,即民族精神教育是凝聚力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是震撼力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是意志力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是创造力教育。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条战线上万众一心抗击日本侵略者,最终获得民族独立的一场伟大的民族自卫战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文化教育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它汇聚了民族力量,激发起民族精神,指明民族未来的方向,为抗战铸就了强大的精神武器。陕甘宁边区文化教育建设以国防教育为纲领,以干部教育为首要,以国民教育为方向,通过一系列教育建设举措,为抗战各条战线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根本改变了旧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针,成为各抗日根据地文化教育建设事业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胡勇胜 《考试周刊》2011,(15):194-195
《军事理论》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与内容,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崭新载体。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民族成就动机,增强民族凝聚力。利用《军事理论》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确定《军事理论》教学重点,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改革《军事理论》教学方法,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创新《军事理论》教学模式,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8.
民族精神教育中应该注意把握几个问题:一是要注意把握民族精神教育的方向性。民族精神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民族精神教育必须服从于民族振兴大业,要防止民族精神教育偏离正确方向;二是要注意把握民族精神教育的全面性。民族精神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核心,但不是全部,要防止民族精神教育内容的单一化和片面性;三是要注意把握民族精神教育的时代性。要使民族精神教育尽可能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教育者,使民族精神教育具体化、更具时代感,以增强实效性,防止和克服教育内容抽象化和教育方法的简单化。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量热点事件广泛、迅猛、多向的传播,极度吸引当代大学生的眼球,给高校民族精神教育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高校民族精神教育应当顺势而为,注重民族精神教育的主导立场,以坚定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注重民族精神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应对新媒体场域下学生的思维变革;注重民族精神教育课程的实践倾向,以构建民族精神教育大课程体系,最终提高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效性、吸引力。  相似文献   

10.
高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论述了高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的融合问题,指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必须深刻认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相互关系,正确把握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教育的目标指向,科学选择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1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得以存续的精神血脉。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地域优秀文化孕育出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深入了解和认识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对培育他们的民族精神有着战略意义,使高校的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
具有特定思想基础和心理基础的受教育者决定了民族性教育的客观存在;任何一种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都脱离不开民族性教育这个基础;通过民族性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是教育的职责;民族性教育内容是文化交流与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蔡锷是近代倡导军国民教育的肇始者.他的思想源于中国近代的民族灾难,是近代知识分子以军事救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留学期间受日本军国主义影响的结果.他在时我国传统柔性文化进行深刻反省后,强烈要求改革传统教育,发扬尚武进取思想,改变国人的贱武观念,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民众体质,以尚武为美德,以军国民为救国思想.这使人们把军国...  相似文献   

14.
贬谪流放文人在屈辱、艰辛、悲壮的贬谪流放中,以中国文人特有的精神气质把中原先进的文化带到了当时尚处于蒙昧状态的贬流之地,通过倡导教化,开馆授徒,著书立说,游记诗赋,从游问学等途径促进和普及了民族教育,加速了当地少数民族融合到整个华夏文明的进程,对中华文明的传播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西南的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生活着近7万名蒙古族民众,其中成吉思汗所属的奇渥温部后裔约占半数以上。几百年来,在对西南环境的适应过程中,他们形成了以山区农业为主的经济生活,原来的游牧化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但是,他们通过家谱、墓碑、口授的方式,传承着家族的历史和自己作为蒙古人的执信念。西南蒙古族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其中内涵着宝贵的民族人资源。  相似文献   

16.
两汉政权运用“以夷制夷”策略时间长,达300多年;次数多,达100多次;地域广,遍及东西南北四周诸“夷”,有南北匈奴兵、西域兵、羌胡兵、乌桓兵、鲜卑兵、南粤兵、西南夷兵、丁零兵、高旬郦兵、夫余兵、休屠各兵以及各属国兵等。两汉政权实行的“以夷制夷”策略,弥补了汉军的兵员不足和某些缺陷,改变了汉军中的兵员结构和兵役制度,革新了汉军的战略、战术和技术,减轻了内郡人民的兵役负担和后勤保障方面的困难,节约了军费开支,推动了民族间的合作与融合,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中国人非常重视历史的育人功能,并且逐步认识到历史具有发扬民族精神的作用。今天,在积极倡导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之时,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因为:一方面历史教育可以为培育民族精神找到根基,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弘扬民族精神培养主体。  相似文献   

18.
裕固族文学既是对裕固族民族历史的再现,又是对本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重铸。新世纪裕固族文学具有追忆民族历史、守望游牧文化、弘扬民族精神、重建和谐家园的精神指向。裕固族文学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精神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9.
军国民教育思潮是在二十世纪初“新国民”的呼声中出现的一股新思潮.它以鼓吹尚武精神为中心,认为民力、民气是国家兴亡强弱的根本,主张普及军事和体育,培养尚武好勇的风气以改变民族萎靡之气,养成民族自立自强、爱国爱种之精神以求挽救危亡、振兴国运,自立于生存竞争之时代.军国民教育的思潮在当时留学生中有很大的影响,也对近代教育特别是体育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石门坎平教运动的卓有成效实与其声名远播名实相副,研究细察族群精英的起念与地域生境的现实,同时查考边区平民千字课的来情去意;并认定族群精英在教育共同体的育成中实有殊功异绩,平民千字课的风神意蕴不仅是平民教育体系的基础,而且领有对平民发蒙解惑的重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