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江宋奇 《初中生》2007,(3):34-35
文言文的翻译遵循“信、达、雅”的要求。“信”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准确地反映原文的内容;“达”指译文要通顺畅达,符合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雅”指译文要优美生动,有文采。“信”和“达”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而“雅”是最高要求。  相似文献   

2.
我国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用现代的话来说,“信”就是忠于原文,“达”就是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雅”就是译文的文笔要优美。严复当时用古文翻译,“雅”被认为是古雅。“五四”运动以来,由于白话文的发展和普及,译界对“雅”有不同看法,发生争论,因而有人提出“信”和“顺”的标准。“信”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顺”是指译文的语言要通顺。把“信、达、雅”与“信和顺”作一比较,除相同部分以外,不同处在于前者强调“雅”,强调文笔优美,后者对文笔优美不加强调。笔者认为从译作的社会效果看,还是应该强调译文文笔应当优美。因而翻译的标准还是“信、达、雅”好。“雅”不但不能从翻译的标准中去掉,而且应该更加强调才是。  相似文献   

3.
清代学者严复曾就翻译外国作品提出过“信、达、雅”三原则,这三原则同样可以借鉴为译好文言文的三条标准和要求。所谓“信”,就是准确,即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不走样,不增减,把原文的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所谓“达”,就是畅达,即要求译文的语言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使语言清晰流畅。所谓“雅”,就是优美,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符号,它具有表达思维及传递信息等多种功能。翻译过程不是简单机械的语言符号对等转换,而是把两种语言符号所表达的一个等同信息如实地加以表述,使译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翻译中“信、达、雅”三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信”是根木,“达”中有“信”,“信、达”之外方能求“雅”。  相似文献   

5.
试对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两篇译文进行品评和比较后,我们就如何将“信、达、雅”的标准运用于诗歌翻译进行讨论,从而为诗歌翻译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我们的初步结论是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运用于诗歌翻译时,译者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要真正做到“信”,必须从诗的写作背景,文化差异,功能对等等角度多方面考虑,做到“译气不译字”;诗歌翻译的“达”不仅需要译诗语言通顺,还需要有对语言的创造性使用;诗歌翻译的“雅”在于译诗能够贴近原诗的形式。  相似文献   

6.
文言文的翻译遵循"信、达、雅"的要求."信"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准确地反映原文的内容;"达"指译文要通顺畅达,符合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雅"指译文要优美生动,有文采.  相似文献   

7.
语言翻译的可接受性与用语的习俗、文化、心理、社会诸多因素密切相关。译文的可接受性,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转换及两种语言的语义非完全对应方面,如果说“信、达、雅”指的是译文语言本身质量的话,那么,可接受性则重在译文本身被使译文用者所理解。  相似文献   

8.
严复的“信、达、推”三难说对翻译标准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信、达、雅”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信”是最基本的,指译者要如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达”是指译文要顺畅,“雅”是指译文要有文采。“三难说”主次有序,既提出了“达”对“信”的制约,又提出了“雅”对“信”和“达”的影响,三者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9.
人们常借用严复的“信、达、雅”三字作为文言翻译的标准。信——准确、达——通畅,这毫无疑义;“雅”,有人理解为“优美”,这就可能使译文与原文的风格不符。刘知几说,《左传》“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刘熙载说,“《庄子》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可见两书的语言风格迥异,因而译文的语言就不能一律以“雅”来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中国翻译界的老前辈严复说:“译事之难:信、达、雅。”他首次提出了翻译的标准问题。笔者认为,在各种文体的的翻译中,“信、达、雅”的标准最适用于文学翻译。作为清末改良主义的思想家和翻译家,严复除译过几部西方哲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名著外,他没有翻译过小说和其他文学作品,但是他所提出的翻译理论对当时以至现代文学作品翻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标准要求译文做到忠实于原作,文字准确,语言流畅,行文通顺;体现原著风格,文字优美清新,对于严复的这一翻译理论,近代翻译界曾经争论不休。争论的焦点并不在于“信、达、雅”这三个标准有什么不妥之处,而在于在三者之中,谁居于首位,也就是谁服从于谁的问题。三十年代有人曾就此提出在翻译中“宁错务顺”,就是宁可译文和原著有出入或者不准确,也要使文章通顺畅达。鲁迅先生则钟锋相对地提出“宁信而不顺”,译文不必强求通顺,只求把原著意思表达清楚。 时过境迁,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剧增和翻译事业的兴旺发达,一批批外国名著被译成中文,一批批中国名著被介绍到国外。在新的情况下,我们应当对翻译的标准重新作出全面的分析和思考。下面笔者想就文学翻译中如何运用“信、达、雅”标准谈几点肤浅之见。 一、“信、达、雅”  相似文献   

11.
文言今译的准则是“信”、“达”、“雅”。所谓“信”就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 ,不能曲解或误解原文的文意 ;所谓“达”,是指译文要畅通 ,不能语言梗塞 ,语意不连贯 ;所谓“雅”是指译文要注意修辞 ,讲究文采。对于中学生来说 ,“信”、“达”是最基本的要求 ,“雅”居其次。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文言今译时 ,应特别注意帮助学生辨析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意义、用法、特点。此外 ,还应注意下面几点。一、注意让学生多读。人眼接受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 ,如果配上耳、口、手的活动 ,大脑接受信息就会快得多 ,信息的涵盖面也会广得多。常言道“…  相似文献   

12.
翻译讲究"信、达、雅"。"信"指意义忠于原文;"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选用的词语要得体,简明优雅。对于初中生来说,做到"达、雅"难度比较大,但是,学生在认真分析语法与句法的基础上做到"信"则是完全可以的。  相似文献   

13.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一般归纳为信、达、雅三项。“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含义,避免曲解原文内容;  相似文献   

14.
"信、达、雅"这一日译汉翻译标准的核心是"信",如何使译文能达到"信"则取决于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把握住原文所要表达的意义所在,把握住这句话的语境是什么。才能选择相应的日译汉翻译方法进行翻译,最终使译文"信、达、雅"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严复所提倡的信、达、雅三字标准在翻译界影响很大,不仅被用来翻译文言文,也是外语翻译中的准则。英语散文的翻译,最难的不是语言的翻译,而是如何传递原文所给人的感觉和神韵。也就是其中的"雅",雅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如何达到"雅"是个值得探索的话题。  相似文献   

16.
沈玉成先生的《左传译文》(以下简称《译文》),以杨伯峻先生的力作《春秋左传注》为基础,与注文相辅相成,给读者、特别是一般读者增加了许多方便。沈先生在谈到今译《左传》所坚持的原则时说:“翻译采取了直译的方法,即在词义和语法上力求和原文对应,……其有不易直译的,则适当参以意译。也就是说,按照‘信、达、雅’的标准,译文偏重于‘信’,行有余力,才考虑兼及‘达、雅’。”这个原则,无疑是正确的。从古籍今译的角度来说,所谓“信”,就是要正确理解原著,保证译文的准确性;所谓  相似文献   

17.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18.
严复先生曾提出以“信、达、雅”作为翻译外文的标准,我们不妨借用过来,作为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就是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走样。“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规范,没有语病。“雅”就是要求用词造句比较考究,文笔优美。对中学生而言,前两点是应该做到的基本要求,后一点是要尽可能达到的较高要求。而高考也  相似文献   

19.
文言文的断句与翻译,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知识的综合体现。断句是翻译的基础,古文今译的关键是对文言文中词义句义的理解。给古文断句,应把握古汉语的语言规律;古文今译应在“信”、“达”、“雅”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20.
孙丽 《考试周刊》2013,(86):16-16
本文以《江雪》的两个英译文本为例,从“信、达、雅”的翻译理论入手,研究中文诗歌的英语译文的不可译因素。发现译者的文化取向、语言素养,以及对语言“特质”和“表现”等的掌握,都会对译文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