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些年,国内许多纪录片大量采用真实再现、演员扮演、数字技术等虚构手法,甚至大量引入故事片的摄制方式,产生了纪录片的新亚种——故事纪录片.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关于纪录片真实性原则与虚构手法的探讨.本文试图结合纪录片真实性传统的形成及虚构手法产生的背景,综合分析纪录片真实的底线与虚构的尺度,对当下盛行的“故事纪录片”从理论上...  相似文献   

2.
佟霏  蔡璐 《声屏世界》2011,(6):43-43
电视纪录片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和美学精神是生活美,而这种美是需要通过创作者对一种审美情境,也就是纪实情境的精心构筑与营造才能实现的。纪录片审美情境的形成,一般取决于五个要素:题材、形式、视觉空间、情绪、风格。只有这五个要素交融配  相似文献   

3.
周宪教授的《美学的困境与超越》一书以审美理想主义和政治实用主义之间的紧张为立足点,强调美学对现实的思考功能,要求美学关切涉及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远大目标和未来可能性,呼吁对审美的回归,展示了美学切入艺术理论的特性,也践行他自己所提出的美学的比较文献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电视纪录美学的本质属性与特征集中体现在电视纪录片上。本文上篇已就电视纪录美学的一般特征作了某些阐述,本文下篇将着眼于电视纪录片,从电视纪录片的创制与传播中,就其社会功能,品格与境界,思维与表达方式作进一步的探索。四、电视纪录片的社会功能电视纪录片,如同其它电视产品一样,它的“美”绝非一种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超然”的美,而是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5.
岳婷婷 《报刊之友》2014,(4):141-142
播音主持作为一种艺术,是生活中“美”的真实体现。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说,播音主持的人才在高校的培训下注重理论和实践、文化和美学结合,朝着多样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各方面的素质同时在这样的氛围中也得到体现和提升。由此可见在艺术构思的过程中,想要调动创作者的表达欲望,“审美性”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研究者甚众。本文笔者通过从播音主持艺术的美学表现、美学价值两个方面的分析,进而对如何培育播音主持的“美”做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新闻与美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认为,美学是研究客观现实的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审美活动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美学研究的范围,就是美的领域;具体地说,则是现实美、美感和艺术美有关的领域。现实存在的美,即自然美和社会美。新闻的职能,是反映人的社会生活,激励人们去建设美好的生活。可以说,新闻正是要反映“自然美”和“社会美”。把美学引进新闻领域,并努力提高新闻的美学价值和社会功能,不仅是美学应该、研究的问题,也是新闻学应该注意研究的。新闻的美学价值,包含新闻本身和新闻对客观世界美的反映。艺术对客观现实美的反映是间接的,它是对客观现实美的升华、再创造,因之比客观现实美“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的大众生活中,人们接收信息所依靠的媒介里,新媒体占据了最大的份额。尤其是当新媒体发展阶段演进到个人媒体阶段时,更是出现了人人都是“话语者”、人人可做“艺术家”的局面,这就对当下的艺术创作提出了更高层面的要求。如何处理好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娱乐属性,并贯彻好其中应保有的“底线思维”,成为了当今时代艺术创作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德国电影理论家克劳斯·克莱梅尔直接说到,纪录片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美学的质量。纪录片的美学的基本立足点处在纪实性与艺术性的交互作用的"临界点"上,完成着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纪录片表现的必然是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事,通过对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事的展示来传达创作者的审美感受,这就使纪录片有了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9.
宣传性纪录片是推进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肩负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新时代中国宣传性纪录片建构了由红色文化、时代精神、大国图景、文化中国组成的话语体系。其美学特质亦随着市场化、技术升级和国家需求的变化而呈现新的特征,即以纪实美学和技术美学为底层架构,以政治美学为叙事主线统领全局,以生活美学和文艺美学为修饰提升作品的质量和接受度,最终多种美学形式在相互交融中共生共存,形成多维度、全方位的融合美学。  相似文献   

10.
人类生存之镜──论纪录片的本体理论与美学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实践的需要程度。“纪实不是真实”命题的提出,实际上已经构成对真实是纪录片本质属性的挑战。纪录片不同于新闻,后者强调真实的基础是一个大众共享的价值标准,而纪录片的真实必须经过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和镜头对生活的介入所造成的“破坏”这双重改变;并且它关心的并不是事件,而是事件中人和人性的展开。它又不同于虚构的文学,后者提供一种自居和肾冷的白日梦;而纪录片的真人真事则破坏了这种幻觉,它要求理性的参与,实际上它提供的是人类自我生存的镜子,是介于新闻与文学之间的富有历史意义和人文意义的文体形式。对纪录片的研究,应该从客观现实、编导、摄影镜头、观众这几个互相联系和制约的方面进行立体的建构,其中任何一个因素上打破传统的惯性,都会带来美学观念上的革命。在此基础之上,纪录片将实现“诗”意的回归。  相似文献   

11.
曹德松 《视听》2016,(7):15-16
纪实美学风格纪录片的一个重要特征即真实感。中国新时期的电视纪录片不断应用纪实美学的特点进行创新和突破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文通过对新时期电视纪录片的创作风格和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纪实美学对电视纪录片的影响以及对传统纪录片的突破。  相似文献   

12.
宋文凯 《视听》2022,(4):142-144
人文纪录片以人为核心,蕴藏着深厚的生活哲理和生命价值.《和陌生人说话4》通过普罗大众的平凡生活,展示现实图景下时代孤独与现实陪伴的深刻含义,进而拉近现代社会与观众的情感距离.《和陌生人说话4》在叙事艺术和美学意蕴两方面具有创新之处,在话语感受和讲述节奏上与时代相拥,注重人文关怀,呈现出人文纪录片的精神底蕴.  相似文献   

13.
王星 《视听》2016,(7):131-132
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纪录片因其直观、形象、生动、通俗等特性,成为历史和时代不可或缺的记录者和见证者。教育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众多纪录片制作者的青睐。2015年8月,由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和播出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教育》,讲述了中国教师在英国中学运用中式教学方法授课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播出后,引起社会各界关于中西方文化冲突和教育方式不同的争论。该纪录片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是电视节目创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面对“美的艺术”为“一般艺术”所取代的艺术现实,迪弗将鉴赏判断更新为艺术判断,并据此对康德美学进行了重构。基于情感的艺术判断和鉴赏判断一样,属于审美判断,其对无概念普遍同意的要求导致了艺术的二律背反。迪弗参照康德鉴赏判断二律背反的解决方案,将“概念”重置为“理念”,并将概念艺术重释为“理念艺术”,化解了艺术判断的二律背反。艺术理念和共通感理念因此构成了艺术判断的先验基础,并在艺术领域揭示了人类经验的可普遍条件。迪弗持守也弱化了康德美学的先验特性,对传统美学进行改造和重构,为艺术的再美学化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电视新闻的美学规律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视新闻怎样才能使观众赏心阅目?这就要求我们电视新闻工作者,在研究电视新闻价值的时候,也要研究它的美学规律。 电视新闻是客观现实美的直接反映 美学是研究客观现实的美,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审美活动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电视新闻是运用电子技术手段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种事实是以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中心的。如果说:美是生活,那么,电视新闻正是要努力反映这种生活,表现这种生活的美,激励人们把现实的和未来的生活创造得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16.
智慧 《新闻爱好者》2005,(11):33-33
纪录片的本质属性是它的“真实性”,它必须反映真人真事.而这一点必须和“纪实性”区别开来。纪实并不等于真实,钟大年教授认为“纪实是一种美学风格”。是“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笔对此是认可的。自我国纪录片纪宴风格出现并成强势以来,纪录片从主题先行的宣数模式叉走向了另一种单一化取向.纪实用得过滥,甚至走向了自然主义的误区。正因为如此,我们并不提倡纪录片的本质属性在于纪实.而认为纪录片的灵魂在于记录真实。新闻纪录片以新闻事件和人物作为自身创作的基础.还讲究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原则。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电影这个人类第七艺术在中国的传入,中国的纪录片也随之应运而生。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纪录片已走完了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二十世纪中国,不仅充满了动荡、纷乱与压迫,而且也充满着激情、奋斗与进取。可以说,二十世纪是中国人民反抗压迫与争取民族独立与发展的历史,中国的纪录片便见证了中华民族这近百年的屈辱、抗争与迅速崛起的发展历史,也由于中国近百年历史的这种特殊性,使得中国纪录片的表现手法与风格与国际纪录片的发展迥然不同,呈现出自己独特的美学形态与特征。  相似文献   

18.
晓华 《出版广角》2014,(17):68-69
自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灌输式的信息传播模式,开辟了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机制。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它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由于自媒体信息传播把关不严等原因,导致虚假、暴力等不良信息大肆传播,污染了媒介的信息传播环境。自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式,是信息交流的平台,天生具有公共性,但其公共性遭遇困境,为此,必须坚守相应的道德底线,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媒体公共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竞 《新闻前哨》2001,(3):12-13
电视新闻具有新闻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它还具有审美价值。因为:1、“美是生活”,电视新闻是对社会生活的及时、客观、真实的生动反映,也是对生活中美的反映,如:植物的静美、动物的健美、风景的绮丽、云霞的变幻。海洋的波涛,正义与祟高、爱情与友谊等等,即使反映的是悲剧,是丑的方面,也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东西而服务的;2、电视新闻具有的美学价值,重视了受众的审美心理这一中间环节,能充分满足受众的审美心理,使电视新闻更有吸引力,凝聚力;3、一条电视新闻或一档新闻节目不仅能完成传递信息的功能,还能发挥引导舆论…  相似文献   

20.
造型艺术和人的审美观念关系密切。当旧的艺术形式不能适应人类的审美需求时,新的艺术形式就必然被创造出来。 现代雕塑适应了人类生活快速发展的审美特征,是时代发展过程中社会思潮在艺术领域中的充分体现,是对造型艺术美学的新发展和新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