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大城勘查区位于河北省平原区,在巨厚的新世界之下保存了完整的石炭~二叠纪的煤层。成煤以来,经过多期次构造运动,对石炭~二叠纪煤层的赋存产生较大影响。分析其构造成因对在河北省平原区寻找类似新生界厚度相对较小,煤层保存完整的含煤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阿仓河南煤矿区位于青海省天峻县江仓煤矿和弧山煤矿之间,分布于木里煤田北、中、南三个聚煤条带的中带上,由于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使该区三叠纪、侏罗纪地层构成了向斜构造,整体上呈北西─西向展布。矿区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分布为近东西向断层,次为北西—南东向和北东—南西向断层,断裂构造控制了煤系地层的分布范围,对煤层破坏作用不大,煤系地层展布受断层控制,矿区南部的侏罗系含煤地层整体呈北倾单斜构造。  相似文献   

3.
洮南蛟流河南部矿区位于福顺盆地西北断陷内,含煤地层为白垩系早期霍林河组地层。矿区总体构造形态受FD1和FD6一级断裂控制,FD3与FD4二级断裂对其进行了二次改造。煤层在矿区西部发育较好,在东部发育较差。区内共沉积上、下两套煤层,含12个煤层,有6个煤层可采。通过煤层间距、标志层及物性特征等对比,煤层对比可靠。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北票保国铁矿含矿岩系具构造控矿特征,该矿床受后期断裂构造影响较大,边家沟区、黑山区西部整个含矿岩系被一条北北东向逆冲断层(F1逆冲断层)切割,与底部侏罗系地层呈断裂接触,以构造推覆体形式不整合于侏罗系地层之上。从含矿层位及矿体分布形态和特征上推断铁蛋山区与边家沟区及黑山区为同一构造推覆体,从而推断整个保国铁矿区含矿岩系为南西端收拢北东端开放的一个大的构造推覆体。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西山窑组B煤层赋存特征,从区域地质背景入手,结合研究区构造位置及西山窑组发育特征,并在41个勘探钻孔的控制下,得到了矿区B煤层的赋存特征,结论认为:西山窑组B煤层受到差异抬升及风化剥蚀作用,分为正常区和残余区两部分,残余区煤层厚度变化较大,正常区煤层则较为稳定,矿区内残余区由西向东逐渐过渡为正常区,煤层稳定性及风化程度等也相应改变。  相似文献   

6.
预查区位于荥阳、巩义两市交界地带,煤田划分属荥巩煤田。区域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区豫西地层分区嵩箕小区,赋存石炭一二叠系含煤地层。构造区划为嵩箕构造区之嵩箕断隆内,基本构造形态为地层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倾角5~15°的单斜构造。其中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二.煤层在本区普遍发育且大部分可采。  相似文献   

7.
辽河滩海东部地区是辽河油勘探重点接续区域,其新生代不同时期断裂体系特征发育具有较大差异,同时,走滑作用的存在使得构造演化的研究也愈加复杂。目前对于研究区构造样式、主干断裂发育时期的研究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本文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结果,从断层平面组合以及地震剖面特征两方面分析了研究区断裂系统;结合区域构造动力学背景,明确了研究区新生代不同时期受到"主动断裂"与"被动断裂"应力机制的控制作用。滩海地区东部构造演化期次划分为:始新世,发育以NE向燕南断层为代表的、以伸展作用为主的控凹断裂,东部凹陷开始形成;渐新世,燕南断层受到走滑挤压作用改造,断层平面走向发生改变,剖面特征几乎直立,西侧派生NEE向雁列状断裂,同时燕东活动导致燕东洼漕形成;新近纪,剪切走滑作用为主的燕东东断层剧烈活动,燕南及燕东断层受其走滑作用改造发生强烈羽化,"东部凹陷-燕南潜山-燕东洼漕"凹隆构造形态最终定型。  相似文献   

8.
陕北师庄勘查区地层基本处于缓倾斜的单斜构造内,区内未见较大断裂存在,构造相对简单,地层岩性较单一,煤层层位稳定。本文主要以师庄勘查区为例,根据以往钻孔地质资料和本区的钻孔资料揭露的地层和煤层特征,简要分析陕北地区几种煤层对比方法在本地区应用中优势及局限,为周边勘查区煤层对比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王石凹煤矿5-2号煤层作为矿井的主要可采煤层及主采煤层,具有厚度大,变化也大的特点。文章总结了煤层的赋存特征及厚度变化的分带特征,探讨了影响5-2号煤层变化的原因,得出影响煤厚变化的主要因素为煤系底基层凹凸不平,同生冲刷作用及后期断层构造影响,其次为层滑构造与陷落柱构造。  相似文献   

10.
司宏奋 《科技创业月刊》2014,(4):184-185,188
分析了白脑包矿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及含煤性与各煤层的发育特征,说明了勘查区为一向SW倾斜的单斜构造,复杂程度属简单类型。煤系地层为古近系渐新统(E3),含1个煤组5层煤。可采煤层属中灰~高灰、中高硫、低磷、高热值褐煤,是良好的民用和动力用煤。  相似文献   

11.
李刚 《内江科技》2019,(1):70-71
研究表明该区主要的成矿作用是地下热液(含矿热液)在构造薄弱地带和活性较强的岩层中沉淀、交代形成。上泥盆统中宁组、下石炭统前黑山组部分岩层中含有多金属矿质元素,大气降水向深处渗流,深部变质作用形成的热液再加上岩浆的热源,使温度急剧加高,气化热液携带矿质元素通过高角度断裂上升,在有利部位富集,形成热液型银铅矿。先期形成的部分矿石在后期又遭受了构造的破坏,被搓碎的矿石角砾再次胶结成岩,形成了构造角砾岩型银铅矿。研究区多金属矿受F18构造破碎带控制明显,构造破碎带既是导矿构造,也是储矿构造,同时后期为破矿构造,矿体多赋存在F18主断裂旁侧的次级小断裂中,赋矿围岩以构造角砾岩、蚀变粉砂岩为主,是研究区最直接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2.
以桐庐县阆里村石峦坞矿区DR1地热井为例,通过对DR1地热井周边的区域构造、断裂构造、地层岩性及水文地质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并运用建立的地热系统地热流体模型将DR1地热井位置选于区域复向斜构造内,阆里背斜的东翼,F_3、F_6、F_7断裂形成的三角区内,以富水性好的灰岩与非灰岩交界断层F3作为耙区断层。经过CSAMT物探测线及后期钻孔工作验证,成功勘探出水温为34. 6℃,水量936 m~3/d的地热水,地热资源储量7. 2×10~(14)J。满足了构造裂隙型带状热储地热找水需要查明储水空间及富水性这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对浙江地区构造裂隙型带状热储地热找水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贾占荣  赵明奎 《科教文汇》2012,(25):101-102
矿田构造对瓦斯赋存规律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进而影响煤与瓦斯突出。探讨区域构造与瓦斯的赋存规律,对于瓦斯突出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位村煤矿属于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矿田构造以断层和宽缓褶皱为主,断层附近瓦斯含量降低;褶皱枢纽附近,煤层顶部因顺层滑动构造形成构造煤,导致瓦斯聚集。煤层开采时,需要注意构造应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煤炭工业技术政策阐明:倾斜和缓倾斜煤层一般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倾角小于12°,条件适宜的煤层采甩倾斜长壁采煤法。然而,对于哈尔滨市煤炭工业公司依兰第二煤矿-5°水平以下的煤层倾角、倾向多变呈波状起伏,小断层构造发育的近水平煤层来说,不能不考虑其整体的赋存状况对采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大多数煤矿由于受矿井地质条件差、断层发育、煤厚变化大等地质因素的影响,造成生产接续紧张,单靠一种勘探手段很难摸清煤层赋存状况及构造发育规律。这时,采用综合勘探方法为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了有利的地质保障。  相似文献   

16.
《科技风》2016,(1)
通过对西村详查区内二1煤层的聚煤特征、煤层发育情况以及后期构造变化等因素的研究,分析了二1煤层厚度变化特征和影响二1煤层厚度变化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二1煤层厚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原生沉积因素和后期构造形变的相互作用,该研究对下一步井田的开拓布置、煤炭生产具有较大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盖州市黄哨地热勘查,应用物探联合剖面、高密度、四极测深等物探方法相互配合,初步确定了区内断裂构造的走向、倾向、延深等构造特征,较准确地反映含地下热水的赋存情况,为选择热水井的孔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汤战宏 《内江科技》2009,30(1):92-93
东营凹陷东辛油田位于相邻洼陷油气汇聚的有利构造带上,由于该区断层十分发育,油气沿断裂发生多期聚散,致使该区多层系含油,原油物性变化极为复杂;纵向上出现所谓“忽稠忽稀、忽重忽轻”的变化;平面上相同断块区差异小.而不同断块区差异大,在平面分布上物性变化具有突变性;同一层系的不同砂层组之间原油性质具有不均一性,表现为有的地区原油相对密度特高,最高达1.18,而有的地区原油相对密度则很低.有小于0.84的轻质油存在。各含油层系或含油砂层组之间,以及同一层系不同断块之间,原油性质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9.
山王集断层现今为一条发育在淮南煤田南侧推覆构造带上的正断层,是导致新庄孜矿发生突水的通道。本文结合研究区地质背景,调研了山王集断层露头区与隐伏区构造地质特征,分析了矿井突水后水位及水质资料,结果发现:该断层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先于印支期受SN向挤压形成逆断层,后在燕山期受SN向拉张应力下发生反向活动,形成导水正断层带。经过生产实践证明,山王集断层后期拉张改造所形成张性断层带是新庄孜矿山A1煤层63301工作面开采时突水直接通道。  相似文献   

20.
于开平 《内江科技》2011,32(4):141+189-141,189
胜利油田桩海地区基底断裂十分复杂,本文从断层的走向、产状方面重点分析了区内的埕北断层、CB30断层、长堤断层和桩西北断层等四条主要断层。通过构造演化分析,认为该区构造特征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即在基底断裂控制的中、古生界半地堑的基础上发育了埕北、桩东等第三系的断陷,在下第三系披覆构造的背景上,上第三系继承性发育披覆构造。该区的构造格局主要受北东向和北西向展布的断层控制,加上次级断层的切割,形成众多的断鼻、断块圈闭,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