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环式”课堂教学结构是指技能课按“组”、“讲”、“练”、“评”四个环节进行教学。通过四个环节的连续互动活动,具体实施了技能教学。实现了师生间操作技能的相互转化,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主渠道。如何优化课堂结构,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学,其基本模式是“讲-学-练”,最突出的是“讲”。老师唱“主角”,学生当“配角”;老师是“演员”,学生做“观众”,学生接受知识多处于被动状态。至于“练”,课堂机会不多;而“学”则名存实亡,课堂哪来时间?因而“讲-学-练”这种模式最后落实在一个字——“讲”上,它从根本上忽视了学生的“学”。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习惯,新课程标准提倡“导-学-讲-练”的课堂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教学中以前是“讲风”过盛,现在却是“煞讲风”有些过盛。因此,不少教师怕“讲”了;不少领导也以讲多讲少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是否改革了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因提倡“多练”,就出现了“堂堂练”,“课课练”,“课内练”“课  相似文献   

4.
把握好教学中的“讲”与“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讲”发挥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而“练”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讲是前提,是为练服务的。只有将“讲”与“练”巧妙地结合,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这一全新要求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点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5.
用“一讲”、“二看”、“三练”的方法,谈如何运用楞次定律判感应电流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导练”教学模式指的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教师充分利用导学时间指导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训练,并使之转化为能力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导”与“练”是并列关系。“导”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起指导作用,是教师用恰当语言或借助多种教育媒体,引导、诱导和疏导学生学习知识、学会技能、开发思维的过程。“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进行的各种积极、主动、有效的操作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对远程教学中的“导练”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王成福 《考试周刊》2010,(17):188-188
“讲”与“练”永远是课堂教学中的两大主题.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讲”的作用,应该是引导、启发、点拨,绝不是指教师主宰课堂、面面俱到的满堂讲。而学生的练。并不是指加大学生课业负担。大搞题海战术。根据新课程教学的理念,“练”应该理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由此可见,“练”代表着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学生“练”的效果,就是课堂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经历“满堂灌──满堂讲──满堂问──满堂练”的剧烈“阵痛”之后,教师却有了谈“讲”色变的感觉。“讲”成了“灌”的代名词,“讲”成了教师的难题:讲多了不好,讲少了不好,不讲也不好。就是说,课堂上讲的“度”难以把握。这个“度”究竟如何把握呢?叶圣陶老先生曾明确指出:“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认真审时度势,在关键的地方,难懂的地方,特别重要的地方,或者写得特别精妙的地方,点拨一下。这种地方,老师点一点,也就是用上几个字至多一两句话提醒一下,学…  相似文献   

9.
不知自何年月始,语文课的“讲”字被逐出了课堂,谈“讲”甚于“谈虎变色”,语文课变成”导”“读”,“问”,“练”……等,美其名日:“变讲堂为学堂”:似乎谈“讲”字就“抱残守缺”,就是“不合时适宜”,就是“少慢差废”。  相似文献   

10.
周信达 《湖北教育》2005,(12):50-51
在美术课欣赏教学中,我们最忌讳的是“一言堂”、“满堂灌”。但是,教师埘“告诉”的忽视使欣赏教学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不少教师谈“讲”色变,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忽视了对作品背后所蕴含知识的“告诉”;不该讲的不讲,该讲的也不讲,让学生一味地独自欣赏与感悟,忽视了学生对作品的把握;紧紧抓住“电教灌输”不放,忽视了对问题的引领与讲解。这样一来,使欣赏教学过多地游离于形式。学生对作品的一知半解,  相似文献   

11.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不能像“数学”、“物理”等学科用逻辑去推理,它是一种“技能”或“活动”,就像学游泳一样,学生必须泡在水中(环境中)去游,才能学会,并不是通过教授有关英语的知识,就能学会说英语,所以语言教师最有害的缺点就是讲得太多,试图以教代学,而结果往往是教师满堂讲,学  相似文献   

12.
毋庸讳言,我们的阅读教学的钟摆总是行走在“讲”“问”之间,不是讲个不停,就是问个不休,再不就是练个没完。而“读”,充其量也只是被视为“蛋糕上的酥皮”,偶尔用来“点缀”一下课堂气氛。  相似文献   

13.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师最感迷惑最为头痛的教学“雾区”,大多数教师奉行的是“无为而治”、“少讲为妙”的原则,还有许多老师深信“好作文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练出来的”,这些观点不能说全无道理。但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尽一切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空里,最大效度地将学生的写作能力转化为较强的应试能力。  相似文献   

14.
秦蓉 《凯里学院学报》2002,20(5):122-123
通过例证提出了在高三英语语法复习教学中 ,运用“先讲后练 ,讲练结合”的方法具有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牙”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尤其是官话区有作雄性讲的用法(限用于家畜),但“牙”并不是本字,本字应是“豭”。“牙”取代“豭”,与二字的读音相近及语音演变有关,还与二字的形体及人们使用语言文字的心理有关;时间在元明之际。  相似文献   

16.
师轶 《广西教育》2010,(20):16-17
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行为有两个:一个是“讲”,一个是“练”。“讲”指的是教师的讲解,代表教师的课堂行为;“练”指的是学生的练习,代表着学生的课堂行为。它们对于学生知识的巩固与深化,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学科思维的培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1.把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练结合起来。就“训练”而言,“训”是针对教师,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就是‘训”:“练”是针对学生,学生的反复实践过程就是‘练”。教师的讲是手段,而学生的做、读、说、写,即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最终为己用才是目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以讲为前题,练为目的,讲为练做铺垫,讲练结合,进行适时训练,使学生通过练最终形成综合能力。我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时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训练的:  相似文献   

18.
近读褚树荣先生的一段话,如同找到了知音:”语文教学是如何败坏的7那些朴素而符合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做法是从什么时候起被我们抛弃的7……”(《语文学习》2012年第9期)想想我们的语文教学,教师早已习惯了“讲”、”练”、“再讲”,“再练”的机械模式。学生“练”到麻木,教师“讲”到冷血,难怪有学生发出“语文已死”的绝望之声。每每这样,我会感到悲哀,会出离愤怒,可是悲哀、愤怒之后,又只能妥协,随波逐流。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才会躲进文字里,喘息,或者自嘲:我咋活得不像个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19.
陈怡帆 《文教资料》2006,(10):32-33
本文作者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就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基础课采用“讲练结合”教学法、“讲练分开”教学法、“自修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胡安军 《学语文》2013,(5):33-33
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开放局面.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认为,不管哪一种方法,哪一种招式,都离不开课堂教学中的“精讲多练”。可以说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就是教师要“精讲”,学生要“多练”。什么是精讲呢?精讲,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的要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