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耗散结构理论指导化学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武 《化学教学》2001,(1):12-13
1969年比利时学者普利高津首先提出和创立了“耗散结构”概念和理论。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远离非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只要通过不断交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系统可以产生突变,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更高级的有序状态,有序的组织可以通过一个自组织过程从无序和混沌中自发地产生出来,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即为耗散结构。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认为,人脑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伴随着负熵的输入,就会导致系统处于非平衡态,进而能有效地吸纳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相似文献   

2.
耗散结构理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南比利时科学家普.里高津创立的。该理论要旨是: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中,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信息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打破系统原来的平衡结构,由原来的无序的混乱状态转变到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有序的新状态。构成耗散结构要素是:(1)系统必须是开放的。  相似文献   

3.
教育开放是现代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本文借助耗散结构论的观点对教育开放机制进行了分析探讨,指出中国教育要实现新的变革、新的“飞跃”,必备的前提条件是:教育系统必须为“开放系统”,系统的状态应是“远离平衡”,系统走向有序必须引入“负熵”,系统的结构应是“耗散结构”。  相似文献   

4.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要从低级状态进入高级状态,要从无序走向有序,必须对外开放,必须频繁地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大脑就是一个耗散结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想方设法促进学生思维系统的全方位开放,使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从而能多渠道、有效地摄入更多信息,促进知识体系的构建.开放式生物学教学就是有效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本质上要求该系统稳定有序地发展,因而把区域经济系统建成耗散结构模式应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思路。新疆区域要经济开放,营造一个宽松的开放环境,努力形成耗散结构,促进经济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利用耗散结构理论可以对学习心理进行合理的解释。主体心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主体知识的获得是在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中,通过涨落使远离平衡态的认知系统从一个不稳定状态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的有序状态。主体学习心理的本质即是主体认知系统的自组织过程。  相似文献   

7.
耗散结构理论是研究系统比较科学的前沿理论,目前该理论已被运用到旅游领域的研究之中。文化旅游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系统,它的发展遵循耗散结构理论的一般规律。运用耗散结构理论的相关知识来优化该系统,将有助于文化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现代远程教育正面临以开放为主要特征的发展变革。借鉴耗散结构论的观点,对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的机制进行分析探讨,指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超常发展的必备条件应是:现代远程教育系统是“耗散结构”。而达到该结构,系统必须是“开放系统”,系统内部引入“非平衡机制”,系统要素间具有“非线性相互关系”,以及利用“涨落”触发诱导等。  相似文献   

9.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视角的德育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系统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非平衡性、非线性、涨落四个特征。耗散结构理论对德育系统的启示就是,通过引入负熵、打破静止、建立自催化机制和创造有利的涨落,使德育系统由不稳定状态跃迁到一个新的有序状态。  相似文献   

10.
从耗散结构理论看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可以在远离平衡态的区域形成稳定有序的结构。人的思想系统是一种耗散结构,具有耗散结构所具有的开放性、追求有序性和发展不确定性等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遵循耗散结构规律,坚持有选择的开放原则、目标合理原则、理论彻底原则、生成发展原则、时机效率原则和“耗”“散”和谐原则,从而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1.
陈瑛 《教学月刊》2010,(4):20-22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只要通过不断交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系统可以产生突变(实际上是一次飞跃——质变),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更高级的有序状态,有序的组织可以通过一个自组织过程从无序和混沌中自发地产生出来,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以实现效率的提升.耗散结构理论推出后,  相似文献   

12.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只要通过不断变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系统可以产生突变即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更高级的有序状态,有序的组织可以通过一个自组织过程从无序和混沌中自发地产生出来,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即为耗散结构.同时,现代信息论指出:一个系统走向有序,是由于输入了大量信息.信息量越大,有序程序越高,各组成部分愈协调,则系统愈稳定.学生认识过程是怎样从混沌无序逐渐变为有序的呢?笔者认为,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地理教学应做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13.
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自由大学教授普鲁塞尔学派领导人伊里亚·普利高津(Dr·IIya·prigogine)一九六九年提出的。这一理论认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当系统的某个参量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系统就有可能从原来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的新状态。因为这种新的有序结构的形成和维持,需要不断的能量耗散,所以普利高津把它称之为耗散结构。这一  相似文献   

14.
利用耗散结构理论可以时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进行合理的解释,给教育者一定的启示.学生认知系统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学生是在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中,通过涨落使远离平衡态的认知系统从一个无序状态到新的有序状态.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本质即是学生认知系统的自组织过程,教育者应尊重学生认知系统发展的这一客观规律,任何教育手段和策略的实施必须尊重这一系统发展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5.
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和突变理论的方法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于1969年提出来的,协同学是德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1973年创立的,突变理论是比利时科学家托姆在1972年创立的。这三个理论都是研究复杂体系状态发生突变时的理论,只是强调重点不同。三者均属系统科学第三层次的内容,也就是系统科学中的基础理论部分。 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和突变论揭示出许多认识论、方法论问  相似文献   

16.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只要通过不断变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系统可以产生突变;即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更高级的有序状态,有序的组织可以通过一个自组织过程从无序和混沌中自发地产生出来,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  相似文献   

17.
李双奎 《文教资料》2010,(4):162-164
耗散结构的开放、非平衡、非线性和涨落有序的基本理论特征具有普遍的价值和方法论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的理想状态与耗散结构异曲同工.它的目的与任务是一种典型的非平衡态.同时它的内容与环境处于开放状态,地位与功能存在非线性.发展与创新依赖涨落原理。  相似文献   

18.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只要通过不断交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系统可以产生突变(实际上是一次飞跃--质变),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更高级的有序状态,有序的组织可以通过一个自组织过程从无序和混沌中自发地产生出来,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以实现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耗散结构论认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某一特定临界阈值时,系统就会通过涨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成一种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态下,通过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而形成的,要靠不断耗散物质和能量来  相似文献   

20.
高等学校及其知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非线性理论能够较好地引导我们对这一系统发展变化的研究。高校知识管理的宗旨就是要避免高校的组织结构和知识陷于封闭,促使系统不断由旧的有序结构向新的有序结构进化,在其变化的混沌进程中,选择合理的系统结构和有效的管理模式,增强负熵持续的流入,抵消系统管理正熵的产生,使系统通过混沌过程中的自组织的协同作用,形成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的耗散结构,高校的管理水平将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