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获“韬奋新闻奖”,我是愧领殊荣———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业绩,党和人民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我只能说这是对我的鞭策和鼓励。甘做“傻”人回想这些年来,我所做的,归结起来,不过是实践着一句话:“一生交给党安排”。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前身),我想,“一榜定终身”,对外广播就是我一辈子的事了。说也奇怪,好象跟对外广播有缘,一下子就喜欢上这项工作了,一干就是三十五年,直到现在,马上就退休了———真的干了一辈子。在英语部,差不多什么“工种”我都干过:来信、专题、新闻,也客串干过时事。在新闻…  相似文献   

2.
“一号一号,我是四号,我这儿压力很大,我这儿压力很大。”“四号四号,我是一号,一号明白,请控制售票速度,请控制售票速度。”“一号一号,请加强展厅疏导,请加强展厅疏导。”  相似文献   

3.
窃贼     
“是的,我是个窃贼。”老头伤心地说,“可我一辈子只偷过一次。那是一次最奇特的扒窃。我偷了一个装满钱的钱包。”  相似文献   

4.
无悔     
年轻的摄影记者有时感到很辛苦,问我:“你干了一辈子摄影记者后悔不?”我说:“那是组织分配。”我始终记着参加革命时组织科长问我:“你为什么要参加革命?”我说:“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伴我到离休。所以在报社,让我跑农村采访,  相似文献   

5.
今生无悔     
我执著地热爱并一生忠于我从事了三十几年的新闻事业.但是,如果时光真的能够倒流,如果“生命”真能安排我再活一次,那么坦诚地说,我将不会再一次选择这个职业.大凡热爱自己事业的人都有过“再一次选择”的格言,可我却不.一些朋友羡慕我已取得高级记者职称并作了十多年社长、总编辑,以为我事业有成,对我的感慨他们不解其意,有人瞪着眼睛问我为什么,我发自肺腑地告诉朋友们:实在是活得太累了,干这一行,一辈子等于别人活了两辈子!  相似文献   

6.
韩阳 《出版参考》2010,(8):12-12
“一口气读完,一辈子不忘”这是一套图书的编辑理念,每次听到这个理念,我都会对这套书充满着期待,于是在芳菲4月怀揣着这个期待,我走进了这套书,并知道了更多关乎“它”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站在大铁桥头,我不由自主地 坠入回味无穷的憧憬中。我毅然而欣然地应邀参加长白山采访团,正是为了到此一游,一了宿愿。我仔细玩味,使我久念不忘的,正因为集安,它是我“第一次”由此“跨过鸭绿江”奔向抗敌援友的地方。 “是从这儿过去的吗?”高级记  相似文献   

8.
“凯文博士,您在这里主要负责什么?”“我的主攻领域是高级机器人学和精神病学,另外,我在USR公司的一个提高机器人人性化程度的项目中主要负责于硬件和‘湿件’的接口。”“那么,您究竟在这儿干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9.
刊中报     
得益于“冒失”(散文)李刚“冒失有时只会使你后悔一阵子,怯懦则会使你后悔一辈子。”这句话是激励我朝着既定目标奋进的开端。新兵连时,旅里组织读书演讲比赛,指导员问谁愿报名参加,曾在学校参加过演讲比赛的我当时琢磨:自己一个新兵蛋子,如报名参赛,拿不上名次丢面子不说,还会被人骂是“冒失鬼”,不值。指导员望着一个个耷拉着的脑袋,笑着给我们打气:“要自信嘛,冒失有时恰恰是抓住了机会,纵然失败,也只会使你后悔一阵子,而怯懦则能使你后悔一辈子。”这句话令我思忖良久。怕演讲失败实际上是怕丢面子的心理在作怪。这样…  相似文献   

10.
笔者向某报投了一篇稿,不久接到了该报一位编辑的来信,开头称“大作已安排(近期)见报”,颇使本人高兴。但接下来就不妙了:“最近我出了一本书……,希望您在方便的时候,能向您周围的朋友推销一下,多少不限。”也许我少见多怪,当了这么多年通讯员,接到编辑这样的来信还是第一次。这位编辑不愧为搞文字的,话说得很客气,但里面的意思再不开窍的人也能领会出来:要想在我这儿上稿,就得买我的书。编辑先生好不容易出了一本书,急于推销情有可原。但利用手中的用稿权,逼迫素不相识的通讯员买他的书,这就说不过去了。作  相似文献   

11.
我不是出版方面的专家,但除了“文化大革命”在“牛棚”中不能读书之外,一辈子都在读书的圈子里转来转去,因此,有关出版方面的问题也就自自然然地在脑子中有所思考。有些问题是老生常谈了,但能常谈下去,  相似文献   

12.
报纸上前一段有关国家大歌剧院的热闹最近似乎停下来了。不知道是设计方案一直搁置着呢,还是从中又有了什么别的变故,总之让人多少还有些惦记。 我这人不懂歌剧,听美声也没感觉,狭隘一点儿说,帕瓦罗蒂在我这儿,买卖不一定就有“皇后”乐队或是早年的齐秦好。美声嘛,为的就是听了让人舒坦,可帕瓦罗蒂也好,卡拉斯也好,作为一个中国听众,他(她)在我这儿不是随时就能  相似文献   

13.
新闻文摘     
让名记者“后悔一辈子”的场面尤金·莱昂斯这位美联社经验丰富的记者曾谈起过令他“后悔一辈子”的场面。他曾有机会对斯大林进行过一次采访。事先约定只能对斯大林采访2分钟。而2分钟以后,斯大林的兴趣很浓,并没有结束谈话的意思。而莱昂斯当场却提不出更多的有准备的问题。莱昂斯事后后悔地说:“我在斯大林的办公室尽管呆了近两个小时,但我一辈子后悔的是,当时没有趁机提出些富有意义的问题。”由此可见,哪怕几分钟的采访,事先倘若不准备好供一、两个小时谈话的问题,就不要来到伟人面前。(繁华摘于《中外新闻采写借鉴集成》)“…  相似文献   

14.
我1978年进县广播站当编辑,一位好友开导说:“那是个‘出生入死’的地方,不可呆长。”我听了有点摸不着头脑:“啥叫‘出生入死’?”他说:“广播这一行待遇差,‘进步’慢,入了行就甭想有什么发达,只能当一辈子末流编辑”。我就此请教一位老编辑,他反问我:“你爱不爱广播这一行?”我说:“爱呀,不爱咋进  相似文献   

15.
没想到,我这一辈子,能得个“找车大王”称号,更没想到,我能与“基尼斯世界纪录”有缘。我本是社会大家庭中普普通通的一员。下过乡,当过兵,退伍后来到丹东市交通局技校,现任党办主任,今年52岁。人们认识我,是从我利用业余时间义务为市民找寻、送回丢失的自行车开始的。那还是在  相似文献   

16.
皖南事变之后,我于1941年2月初(农历除夕那一天)离开桂林赴香港,搭的是欧亚航空公司的只有二十个坐位的小飞机,傍晚起飞,到香港已经是午夜了。在启德机场降落的时候,是一片“送旧迎新”的爆竹之声。香港依旧是那样的繁华、热闹、嘈杂,但从我这个“内地”出来的人看来,这儿似  相似文献   

17.
我刚才在这个留言本上添了一行字:“一个民族,如果连诗也撒谎,这个民族注定要灭亡。”写这一行字,我心里很沉重。我是个诗人,我一辈子写诗。假如我写的诗,回过头来讲我自己写的诗,也还写了很多言不由衷的句子,所以我要求这句话首先是对我个人的一个鞭策!  相似文献   

18.
人常说:“有钱难买老年瘦”。没想到,已57岁的我和76岁的老母亲,今年以来,花了80.5元,却使一辈子身瘦如柴的我和母亲一下了变胖起来。这一奇迹,是505神功元气袋给我家带来的。  相似文献   

19.
学生时代,青春浪漫,郭沫若的文字,处处弥漫着不老的青春情怀,而其实,彼时的郭沫若已绝非“学生时代”之年岁,不过,他却说:“形式上的学生生活虽然终结了。但我感觉着我一辈子还是学生。”  相似文献   

20.
我做了一辈子新华社记者,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从海南岛南端的天涯海角,到“北极村”漠河,从帕米尔高原脚下的新疆乌恰到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的抚远,可以说,我是新华社记者里唯一到祖国东南西北边陲的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