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孟子     
《语文教学之友》2014,(2):F0002-F0002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汉族,东周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雄辩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弟子将其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  相似文献   

2.
我曾撰有《“孟子”中的孟子弟子》—文,对十八位孟子弟子略作介绍,载《嘉兴师专学报》一九八三年第二期.本文想从孟子和这十八位弟子的对答(有时是对弟子的评论)中,探索一下孟子的思想,为进一步研究整个孟子思想体系提供一点参考资料.本文想谈五个问题:一、孟子的哲学理论;二、孟子的伦理观念;三、孟子的政治理想;四、孟子的处世态度;五、孟子的修身方法.  相似文献   

3.
孟子是战国中叶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孔门后学、属于子思一派。他一生的遭遇与孔子相似,壮年以后从事教学,有弟子数百人,他经常带领着他们到梁、齐、宋、鲁、滕、薛等国去游说,但也终究未被任用,故“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荀列传》)正象《论语》是研究孔子的最可靠文献一样,《孟子》也是研究孟子哲学、政治、教育思想的直接材料。由于儒家在教育实践中是把德育摆在首要地位的,故本文专就孟子的德育思想作些粗浅的议论。  相似文献   

4.
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邹(今山东省邹县)人。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孔子门人曾参的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对后世影响很大,被宋、明道学家们推崇为“亚圣”。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诸侯间互相吞并,战争频繁;可是他却“述唐、虞、三代之德”,主张“法先王”,行“王道”、“仁政”,不为当时  相似文献   

5.
阅读下列文言短文,回答文后问题。论语辩柳宗元或问曰:“儒者称《论语》,孔子弟子所记,信乎?”曰(A):“未然也,孔子弟子,曾参最少,少孔子四十六岁。曾子老而死,是书记曾子之死,则去孔子也远矣。曾子之死,孔子弟子略无存者矣。吾意曾子弟子之为之也。何哉?且是书载弟子必以字,独曾子、有  相似文献   

6.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学生的学生.他自称学习孔子是他毕生的愿望,“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公孙丑上》).所以他以孔子思想的继承人自居.在当时他的思想是代表了比较保守的由奴隶主世袭贵族转化过来的那一部分地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要求的.因此,他虽然游历各国,游说诸侯,但是他的政治学说和主张,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而不被采纳.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孟子是重视和热爱教育事业的,他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列为“君子三乐”之一(《尽心上》).他的学生虽然没有孔子那么多,但也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滕文公下》),规模还是不小的.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不仅在当时曾起了一定的作用,并且对后世也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他在儒家的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他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上提出了不少新鲜的见解和可以借鉴的经验(自然其中也有不少是糟粕),不愧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7.
李瑞 《文教资料》2014,(16):94-95
在孟子所处的时代,有三种关于人性的论断: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论、有性善有性不善论及性无善无不善论。孟子跨时代地首次提出“性善论”,指出人生而有行善的倾向,这对中国道德文明乃至中国人的信仰精神有深远影响,《孟子·告子上》中孟子与告子对人性的辩论亦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8.
用“七十子”称孔子弟子最早见于《孟子》,这是一种追“周公之迹”的仿圣行为。孔子弟子数量在两汉时期有三个不同的系统,它们各有来源,其中“七十二弟子”之说最终受到官方的认可,并得以确立。而官方认可的名单依据应是如《孔子家语》之类的孔氏家书。隋唐以后,“七十子”之称与“七十二弟子”之称合流,并最终演变成“七十二弟子”或“七十七弟子”的缩称,即孔子弟子的“举其成数”。经过对历代典籍记载的考察,可以看出“七十子”之称有鲜明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9.
山东素有民间办学、树人兴邦的优良传统。春秋末期和战国中期,是我国私学的初创阶段,主要表现为孔、墨两大显学的崛起,而孔、墨均系鲁人。孔子首创私学,“有教无类”。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孟子所办私学盛况空前,“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孟子·滕文公》)《墨子·公输》记载,墨子自称有弟子三百人。《淮南子》称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墨家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重视实用的科学知识技能的传授。总之,儒家是私学初创阶段成就最大的…  相似文献   

10.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东周邹国人。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教育家。晚生孔子197年,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全面继承了孔子以来的儒家思想,并有发展,丰富了儒学。故后世亦有将儒学称为孔孟之道。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中叶。斯时,华夏已进入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后期,生产工具和劳动操作有明显进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而周室衰弱,诸候争雄,战乱不已。孟子怀着儒家的经邦济世之论,访问过齐国,讲王道,说仁  相似文献   

11.
孟子的仁政思想与表达艺术关耳孟子是战国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司马迁《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受业子思之门人。”子思系孔子嫡孙。孟子一生推崇孔子,继承宣扬孔子仁政思想,某些思想且有发展。他孜孜以求,致力发展儒学,被后人称为儒家的“正统”...  相似文献   

12.
孟子的逻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的逻辑思想周文英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历游齐、宋、滕、魏等国,一度曾任齐宣王的客卿,终因主张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等论学,著有《孟子》一书。孟子自称私淑于孔子①,他极力宣扬孔子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春秋战国时期 ,诸子林立 ,百家争鸣 ,文学界、思想界一度繁荣。仔细研读诸子语录 ,不难发现 ,不仅其思想深刻、哲理内涵丰富、文辞优美 ,其语言亦睿智、机辩、文思敏捷巧妙 ,闪烁着辩论艺术的光芒。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有“亚圣”之誉的孟子即为辩论的高手 ,其门人公都子尝告之曰 :“外人皆称夫子好辩” ,可见 ,时人即以雄辩者目之。孟子的好辩也是时势所致 ,若其也似孔子那样温柔和爱 ,以与百家相竞逐 ,恐不能唤起一般之注意 ,所以孟子固自言 :“予艺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孟子》一书或气势雄浑 ,咄咄逼人 ,或婉言机巧 ,锋藏不露。…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急遽变化、形势异常复杂的战国时期,高才秀士星驰云集,游臣说客纵横天下。他们在政治上有显著成就,也“在文化上有巨大贡献”。邹人孟子便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 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为孔门四传弟子,是继孔子之后战国两大名儒之一,后世誉称“亚圣”。他出生于周末,行事于乱世,“遂以儒道游于诸侯,思济斯民”。  相似文献   

15.
一、颜回形象的矛盾性孔子对于颜回的喜爱在《论语》篇章中就有许多表现: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矣。("《论语·雍也》)孔子认为颜回的内心可以长期的保持仁德,其他的人则只是偶然想一下罢了。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孔子将颜回标榜为爱好学问,不迁怒于人,不犯同样的过错的弟子。《论语·里仁》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  相似文献   

16.
《论语·宪问》中有这样的记载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 :‘羿善射 ,荡舟 ,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 ,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南宫适出 ,子曰 :‘君子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 !’”在 3 0 0 0弟子贤者 72人中 ,孔子不以君子轻许人 ,却不仅赞叹南宫适是君子 ,而且是仁 (笔者注 :尚德 )者。那这位让老夫子如此青睐的南宫适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据史料记载 ,南宫适是春秋末年鲁国人 ,姓南宫 ,名适 ,又名韬 ,字子容 ,亦称南宫括、南容。孔子弟子72贤者之一 ,为后世所推崇。唐开元二十七年 (73 9年 )追封“郑伯” ;宋大中祥符二年 (10 0 9年 )加封“龚…  相似文献   

17.
孔子“一生不曾大得志,他收的门弟子很多,他的思想有人替他宣传,所以他的人格格外伟大。自从孔子没后,他的弟子再收弟子,蔚成一种极大的势力,称为儒家。”顾颌刚在这里所说的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其论断也是恰切的。 孔子的弟子,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依据史料记载,孔子弟子有生平事迹的有三十多人。 孔子于公元之前479年去世后,据《史记·儒林传》记载:“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居楚,子夏居西河……。”孔子弟子分散各地,  相似文献   

18.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宗师。孟子十分敬服孔子,认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公孙丑上》第2章)他的中心思想,主要是继承和阐发孔子的学说。孟子“受业子思门人”(《史记》卷74《孟子荀卿列传》),学成之后,怀亚圣之才,游说诸侯,但都受到冷遇。当时诸侯都认为他行“仁义”之政的主张迂阔,远离实际,不加采纳,因此他“所如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荀列传》)。《孟子》散文尚未脱尽语录体,因此传统观点认为《孟…  相似文献   

19.
潘宏 《学语文》2007,(2):48-48
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修订本·必修)第五册《庄暴见孟子》,选自《孟子·梁惠王下》,句中有“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句。其中“乐乐”的读音值得探讨。朱熹《四书章句集解》为其注音:“乐乐下字音洛。孰乐亦音洛”。清·焦循《孟子正义》注曰:“独乐乐,上音岳,下音洛。”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  相似文献   

20.
孟子说《诗》理论及其实践探蕴孔慧云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热情倡导学《诗》、用《诗》的大师,他的说《诗》理论对后世的《诗经》研究和文学理论都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其“以意逆志”的说《诗》理论,今人亦不陌生,但有两种认识有待商榷。一是认为孟子虽提出了“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