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胡适在五四前后集新诗创造和新诗理论创造于一身,成为领导当时诗歌创作潮流的重要人物。胡适在新诗史上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贡献,即:他积极倡导用白话代替文言,并率先尝试用白话创作新诗,为完成诗歌语体的变革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作为自由体新诗最早的倡导者和试验者,以自己的创作显示了新诗作为“诗”的可能性,《尝试集》中出现的“自由变化的词调”式自由体和追求散文美、口语化的自由体,对新诗诗体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他倡导的写实主义诗风,成为五四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一个支流,《尝试集》平实、清淡、朴素的风格,在早期新诗诗坛上自成一格。胡适的新诗理论和创作,不仅有接受外来影响的一面,还有得之于传统启示的一面,这是常被人忽视,因而更值得注意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在新文化运动初期的白话新诗创作中,沈尹默的新诗个性鲜明、特点突出.与胡适、刘半农等人的新诗相比,除了语言形式的新颖外,他的新诗在时代内容中浸透着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精华:意境美,表现出融古发新的艺术取向.而这与沈尹默独特的成长经历,深厚的传统家学底蕴,包容含蓄的个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人们通常把1917、1918这两年问世的新诗称为初期白话诗。它的崛起不仅是新诗亘古未有的一次革命,开创了中国诗歌历史的新纪元;同时也引渡出一批缪斯的鸣唱者,如《新青年》的刘半农、沈尹默、鲁迅、周作人;《新潮》的俞平伯、叶绍钧、康白情;《星期评论》的沈玄庐、刘大白以及《少年中国》的田汉、宗白华等。而在这闪烁的群星中,起步最早、影响与页献最大者当推新诗运动的闯将胡适。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910年赴美后曾随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学习哲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士学位。在此期间,因受历史的文学进化观念浸淫…  相似文献   

4.
从胡适开始对新诗的尝试,新诗创作就在文学的历史舞台上拉开了它的第一幕。尔后,郭沫若、朱自清、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刘半农、鲁迅、周作人等新文化战将们都开始了新诗的实践。在传统古体诗词的笼罩下,在众人的不理解之下,他们开始了艰难而又曲折的新诗历程的寻找与探索。  相似文献   

5.
从胡适开始对新诗的尝试,新诗创作就在文学的历史舞台上拉开了它的第一幕。尔后,郭沫若、朱自清、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刘半农、鲁迅、周作人等新文化战将们都开始了新诗的实践。在传统古体诗词的笼罩下,在众人的不理解之下,他们开始了艰难而又曲折的新诗历程的寻找与探索。  相似文献   

6.
《月夜》是沈尹默早期的代表作之一,于2017年被收入部编本九年级语文教材。回望百年诗坛,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1期正式发表胡适、沈尹默、刘半农三人共九首诗作,作为新诗草创期的第一批实验之作,迎接它们的是反对派的激烈言论与新诗人的热切响应,但无论如何,随着胡适、沈尹默、刘半农、周作人等的新诗见诸报端、传播讨论.  相似文献   

7.
刘延陵是五四时期的著名白话诗人。在新诗创作、外国诗歌译介、新诗园地开拓、青年诗人培植诸方面均有积极贡献。五四时期和30年代的诗作,以其内容的新颖和风格的别致,在新诗坛产生过广泛影响。文章对刘延陵的新诗创作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依据信件、访问和史料对其生平作了真实记录,纠正了某些模糊不清的记述(如留学的国度、时间等),全面展现诗人在中国新诗坛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8.
胡适之体一说出现于1930年代,指胡适用词曲的调子所创作的半新半旧的诗体,在当时引起了一场关于胡适之体的争论,卷入这一争论的不同诗学倾向的作者对新诗的出路意见各异。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新诗的“芽儿”──冰心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新诗的“芽儿”──冰心诗论王富仁我在《闻一多诗论》中曾经提出,在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初期,对中国新诗创作贡献最大的有下列几个诗人:胡适、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冯至和冰心。胡适是首先用现代白话文作诗的人,他对中国新诗的贡献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胡适...  相似文献   

10.
胡适是中国新诗运动的先驱者,其新诗创作论差不多成为新诗运动初期白话诗创作和批评的金科玉律。胡适新诗创作论的主要内容是反假求真的文学观念,明白清楚的审美尺度,自然音节的诗体创造,这些理论推进了新诗运动的进程,在新文学史上具有创新和奠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历来认为,宋代词论中苏轼鄙视柳永,而李清照又不满苏轼。事实上,苏轼对柳永的态度比较辩证,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与苏轼“以诗为词”的理论,具备内在精神的一致性。张炎《词源》提出“清空”概念,众多学推许它是清雅人格的象征,细经辨析,则应属于词法范畴的规则。  相似文献   

12.
"作诗如作文"是胡适为新的诗歌品种提出的艺术陌生化标准,其关乎百年中国诗歌发展却又利弊兼有、迭招物议.本文立足于世界诗歌主潮的大背景,借鉴陌生化的方法和理念,着重探讨宋诗的"以文为诗"对于新诗理论建构的意义,并对胡适为何要"旁逸斜出"地提倡"作诗如作文"试作解释.  相似文献   

13.
"新旧之争"是作为新诗诗学起点的胡适白话诗学最初引发的反响。以"白话作诗"取代"文言作诗",首先遇到的是"白话"的合法性以及"文言"的生命力的争论,旧诗渊源深厚的审美成规、惯例又必然导致新旧文体学范式的冲突。这些在胡适诗学接受历史上主要表现为早期的"文白之争"、20年代京沪以胡怀琛为中心、东北以《盛京时报》为中心关于新诗押韵的论争,以及在论争之外的一些积极的回应和反对的声浪。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反对的声浪不再是基于旧诗的立场,而是新诗诗美诉求中对传统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4.
进入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新时期”,胡适诗作诗论研究一步步接近新诗的核心问题,成为新诗研究中不论视野还是方法都具典型性的代表。本文从三方面对其进行综述:胡适诗作研究、诗论研究、及两者在新旧诗演变中和处于新诗史源头的研究。这些研究逐渐超越胡适诗作诗论的范围,站在自赎的角度探讨新诗日趋不堪的境遇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以胡适为研究个案,追溯他的诗歌历程,在分析社会文化系统与诗歌系统多元互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其前后相继两个时期内的诗歌翻译与创作的相互影响情况。社会文化系统会影响文学系统,进而影响诗歌系统,诗歌创作与诗歌翻译也是多元互动的,这在诗人兼翻译家胡适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沈尹默是新诗的开创者之一,但是其对旧体诗的用力也最多,受到了胡适及后人的大力赞颂。在《秋明集》中,他抒发了“五四”一代人的独特情怀,表达了对亲人和师友的怀念,也留下了“五四”一代人风云际会的时代画卷。他的旧体诗沟通传统与现代,为中国诗歌的发展探寻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7.
晚清词论家陈廷焯对词评论的重点在《词综》、《词选》两部词选上,陈氏肯定《词综》有辑存文献之功,但未尽汰芜词;赞誉《词选》能得词之本原,但仍有去取未当者。另外陈氏对其他历代声名卓著之选本皆有品评。虽然存在对词选类型辨析不精等问题,但其论述大抵精当,颇有示人学词门径之功效。  相似文献   

18.
明代女作家沈静蒪出生在一个颇有声望的文学世家,该家族不仅男性成员成绩卓著,女性也是人才辈出。在浓厚家学的熏陶下,沈静蒪不仅诗词工整雅致,清新卓颖,真情自适,有竟陵之风,散曲也得家学之真传。静蒪有著作《适适草》一卷,除诗、曲、文、赋外,还收录有三十六首词,其中的二十九首词未被《全明词》、《全明词补编》所收录,实可补二书之遗漏。  相似文献   

19.
歌妓与唐宋词关系密切。歌妓不只是接受者,更是传播者。柳永词“天下咏之”,除了其俗白易懂、情真动人外,歌妓的传播功不可没。歌妓作为第一传播者可影响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20.
胡仔首次将苏轼、黄庭坚与李白、杜甫并列,确立了宋诗与唐诗平分秋色的文学地位;否定了"苏黄争名"说;分析了黄庭坚的创新精神、某些句法和诗体本自杜甫、对仗句的工整和题画诗的传神、咏花诗的得失;对黄庭坚悉毁"不复淫欲饮酒食肉"的禁戒,从人性的本能角度表示深度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