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有人说现在的师生关系犹如太监与皇帝。教师要谨慎小心地伺候那些小皇帝。我倒觉得教师是护花使者,只要教师用心照料那些小苗,花一定会开得灿烂。因此,我认为:班主任应该走进学生的心灵才有利于发挥教育的功能,才能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搞好教育工作,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颗赤诚的爱心,用爱的甘露滋润孩子们的心田,用爱心温暖一个个纯洁的灵魂。对于那些学困生,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帮助、关爱,让爱走进他们的心灵,用爱搭建教师和孩子家长之间互动的桥梁。因为爱,我也  相似文献   

3.
<正>著名作家冰心曾经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是老师教育的源,有爱便有了一切"。虽然我才刚刚参加工作两年多,但在这两年多的教学中,我对此深有感触。1.爱是一种责任。我觉得选择教师这个行业,也就意味着从此你便开始了忙碌而充实的生活。每天早上迎着第一缕阳光走进校园,听见学生们真诚的问候,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同时也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新的开始,都有一颗丰富而脆弱的心灵,也许在不经意间,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  相似文献   

4.
学生心灵的教育对其成长很重要.而要做好这一工作,便应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对此,有的老师感慨:“我要走进你的世界,你不让;要你走进我的世界,你不进。”怎样让学生而对老师而不再加以设防呢?班主任生活告诉我:爱,是师生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5.
爱心是教育的灵魂,也是当好老师的关键。作为一名教师,要把爱倾注给每一个学生。"好的孩子人人爱,爱不好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可见,爱不是一种策略,而是一颗热情相待的心。在教学中,我们要用自己的爱心和每一个心灵去沟通,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对他们抱有"我相信你能行"的信心。这样,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灵,得到他们的信赖,点亮他们的心灯,才能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好老师。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材应该是能让学生走进去,又能走出来的写作范本。如何在教材中让学生走进去又走出来呢?在贯彻新课标的教育理念中,我作了以下尝试:一、平等对话,找写作方法教材的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与课文对话,领悟文之情”“与自我对话,体味文之情”着力为学生构建对话的平台,是我在教学中始终贯穿的做法,只有让学生“动情”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如果让你写‘生命’,你会被什么打动?”“你的童年有哪些小事能让你在今天有恍然大悟的哲理感悟?”“你觉得要表现和景、物最亲密的关系可以怎样来写呢?”———具体呈现的…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牢记陶行知的“爱满天下”的教导,更要以自己的言行感召学生,培养学生有一颗爱心!本文从三方面对师爱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施行“爱的教育”,走进每个学生心灵、让和谐和愉悦引领学生成长、让爱走向学生的生命。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像家人般爱护,让师爱浸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灵。爱的教育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今后我将继续践行在爱生的路上……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课堂上,教师要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我启你发,而是双方融洽交流、互动式和谐发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这不仅是一种调动学生的手段,更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语言的讨论或争鸣,更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与交流;不仅仅是课堂的一种教学技巧,更是一种走进心灵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我说人的心灵是一棵树,你是不是觉得奇怪? 真的,心灵是一棵树,从你走进这个世界。从你走进茫茫人海,从你睁开蒙昧的眼睛那一刻开始,这棵树就已经悄悄地发芽、生根,悄悄地长出绿叶,伸展开枝桠,在你的心里形成一片只属于你自己的绿荫。难道你不相信?  相似文献   

10.
学会享受教育的快乐是教师自己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教育是心灵的事业,如果连教师都不快乐、不幸福,那学生哪还能有快乐的体验呢?因此,教师要学会享受,让快乐伴随自己的每一天。享受工作的快乐。教师要学会在思辨与行走中享受工作的快乐。当教师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时,应扪心自问:我快乐吗?当下了课,走出教室,走出学校,也要问自己:我幸福吗?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快乐就是和学生们共同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与学生们心灵沟通、思维碰撞,迸发出精彩的知识火花。有快乐,方有热爱,有热爱,才能激发人的活力与才智。无论遭遇多少坎坷,无论世  相似文献   

11.
龚程颖 《时代教育》2009,(9):183-183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只有爱学生的人才会真正教育学生,对于一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更是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用爱心、耐心、信心--这把能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去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健康快乐的成长.让他们更健康,更聪明,更快乐.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而学生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相似文献   

12.
<正>常听到教师们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一个班上总有那么几个让教师头疼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品行不良""屡教不改"的问题学生更让学校和教师感到束手无策。我觉得这首先是一个观念问题。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管理经验认为,要教育好学生,不能总是把眼光放在"管"学生上。我认为,要重"管",更要重"理"。因此,遇到那些"问题学生"时,教师们首先要问一问:"为什么会这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心灵的交流、教师必须学会走入学生心灵世界的本领。育人先育心,只有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教育才能引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共鸣。教师只要做到平等的爱每一位学生,才会去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同时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依靠学生、激励学生、发展学生"的理念,让学生从"教我做、教我学"走向"我要做、我会学",教育过程就会轻松愉快,教育效果事半功倍。教师要有不断学习的精神,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学习、反思、创新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一个人如果要成为一个好教师,必须经历一个历练的过程,这需要一个漫长的历程.而成为一个好教师,基本的条件是热爱教育这一行,这是做一名好教师的前提.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的过程既是一种心灵的交融,也是一种智慧的施展.教育学生需要爱心,也需要智慧,只有真正热爱学生,并用智慧教育引导学生,才能真正地转化问题学生,使之向良性方向发展.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其实对他人的关心、尊重与帮助都是爱,人因为有爱而变得可爱,人因为有爱而变得善良,让学生明白生活在这个社会里,我们时时都需要他人的关爱,同时也应该是关爱他人的.爱社会、爱国家,真正做到让学生拥有一颗爱心,并让爱心种子在他们的心田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一颗参天大树,结出累累硕果.由此,我相信:用爱心和智慧,可以创造奇迹.爱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教师在教育上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来自教师的爱是学生积极进步的动力,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也是照亮学生未来的明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港湾.  相似文献   

15.
我说人的心灵是一棵树,你是不是觉得奇怪?真的,心灵是一棵树。从你走进这个世界,从你走进茫茫人海,从孩提时睁开蒙昧的眼睛那一刻开始,这棵树就已经悄悄地发芽、生根,悄悄地长出绿叶,伸展开枝桠,在你的心里形成一片只属于你自己的绿荫。难道你不相信?不知道,其实你已经无数次看  相似文献   

16.
黄斯霞 《广西教育》2013,(18):40-40
有一首儿歌唱道:"爱我你就陪陪我,爱我你就亲亲我,爱我你就夸夸我,爱我你就抱抱我",由此可见,孩子很需要爱和尊重以及理解。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应该关爱和尊重学生,让师爱住进学生的心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不是全能的,如果我们放下架子,弯下腰来与学生对话,学生就会觉得教师相信和尊重自  相似文献   

17.
蔡芳 《教育艺术》2010,(1):10-11
“雅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一种适合学生发展和学习的要求.如何真正让它走进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心灵.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一、营造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1.生与生、师与生应融为一体,实现零距离接触,沟通无障碍。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绝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做你看、我管你服从的关系,而应该是互助平等的关系。所以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里,经常询问学生对自己的教学的感受,蹲下身来听一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评一评课。在教学中,学生经常问我:"老师,您能再做一遍给我看吗?"刚开始我觉得不自然,可时间长了,就觉得很自然,没什么了。  相似文献   

19.
作为教师我们要认识到从学生的认知走进情感,从学生的情感走进教育才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作为一名人名教师,作为一个浇灌祖国花朵的园丁,我们有义务做一个心理学家,指导孩子们的生活和心灵。注重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提升孩子们的学习力而幸福成长,就是我对教育使命的执着追求,我更想说,正因为此,教育值得你做。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师应努力走进学生的心灵。建立在平等、理解、真诚、关爱、尊重、宽容原则基础上的师生间有意无意的"闲聊",既能增长教师自身知识,也能加深师生情感,取得学生心理认同,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一、教育,需要教师走进学生心灵。平时,我们时常能听到有教师在埋怨:"真不知道现在的学生是怎么想的?""我真的耐下心来跟他们交谈,推心置腹地摆事实、讲道理,可他们就是当耳边风,一点作用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