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者点题     
一、贫困地区有无新闻?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农民业余通讯员,立志自学新闻学,搞出个名堂来,做有用之材。但有朋友劝我,不要写新闻。原因是我们这里经济不发达,文化也落后,没有什么可以上广播、报纸的事情,自学新闻学成材无望。我也觉得稿源枯  相似文献   

2.
"我庆幸生活在这个社会转型的时代,我更庆幸选择了以责任和创新为内核的新闻工作。新闻,是这个世界给我的最好礼物了。"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新疆经济报第二编辑部主任冯永芳如是说。选择新闻,是她在人生路上做的最坚决的一件事。那时,她在单位的子弟学校上高中,学校规模很小,没有条件做到文理分班,可她还是固执地选择了文科,这就意味着,没有老师教,得靠自学。现在回忆起来,她也仍为自己当初的"一意孤行"而感到惊讶,这完全是在用青春和前途做赌注呀,但她竟然成功了,考上了兰州  相似文献   

3.
我是南阳县黄台岗乡的通讯专干。当我1985年初学写稿时,有线索无从下手,写出稿没有重点,投出去石沉大海。1987年,经县委通讯科介绍,我开始订阅《新闻爱好者》自学。几年来,我就是靠《新闻爱好者》这个良师益友的帮助,在县级新闻单位和党政内部信息快报上发稿400多篇,在地级以上新闻单位发稿160多篇。我订阅本刊吃到“甜头”后,介绍和动员爱好写作的同志订阅该刊的数量逐年增加,由1987年的5  相似文献   

4.
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新闻爱好者并且立志要在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或通讯员,我和贵刊结下了不解之缘你们自然也就成了我自学时不见面的老师.我在贵刊上学到了不少知识,在此,对你们这些甘作“人梯”的编辑表示衷心地感谢. 虽然我自学有了不少收获,但是由于缺乏系统性而使得自学感到很吃力,我很想系统地自学一下新闻专业本科的课程,但是不知道究竟开设了哪些课程,每门课程需要哪些参考书,在哪里可以买  相似文献   

5.
大家说某某人是自学成才,是指他没有大学文凭。一般说来这是对的,但是从全国情况来看,大学毕业没有成才的太多太多了,十分可惜。为什么?有条件问题,但是主要的原因还是他们大学毕业以后没有努力自学。我在给大学同学讲课时,为了不误人子弟,总要提醒同学:“干万不要以为上了大学,有了大学文凭,就以为自己成才了,实际上世界上所有人都必须努力自学才能成才。” 现在到处在讲用人才。有的年轻人,大学毕业以后,就自视是个人才了,口气都不小。严格说,上完大学只是给一个人踏上成才之路打了一个基础,有了一些已知的基础知识,而且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不是实际中的  相似文献   

6.
田学祥所著的《一个先天不足者的履痕》一书,即将由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反映作者28年来自学新闻的忠实记录。作者田学祥,没有上过大学,从一个青年工人,通过自学进入新华社,现任新华社主任记者、《瞭望》周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名搞宣传工作不到两年的厂宣传干事。一九八四年十月至一九八五年十月,我利用业余时间采写的稿件被省、市新闻单位采用了一百五十多篇,先后被省电台、省机械报、市广播站聘请为特约记者和《中国机械报》特约通讯员。回顾一年多来的业余新闻写作,我深深体会到,《新闻知识》是我的引路人。一九八四年十月,西北新闻刊授学院成立,给自学青年送来了佳音,我有幸成为首届学员,深为自豪。踏入了这间没有围墙的校门之后,激发了我学习新闻写作的热情。我除了按刊院寄来的教材课本自学以外,对《新闻知识》更是爱不释手,它不仅是我的辅导老师,也是供我获取新闻知识的源泉。每期《新闻知识》到来,我都要认真、仔细地阅读,对于较好的文章,还要细心阅读二、三遍,同时做好读  相似文献   

8.
读者之声     
广西柳州地区工商银行 覃华:《新闻与写作》是我多年的一位不见面的辅导老师,我订阅研究它已有六七年的时间;从中吸取了不少教益。以往没有这位老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有了这位不见面的辅导老师,我的稿件与制作标题的质量又上一层楼。1991年我被全国15家新闻单位表彰,评为自学成  相似文献   

9.
写下这个标题,自己也忍不住哑然失笑:好一个“大而无当”的论题啊!不过,细细想来,我要和某些同志讨论的内容,竟是新闻的根本所在──事实。事实之于新闻是一个前提的问题,没有事实则没有新闻,事实决定新闻。当然,事实又不等于新闻,没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是不会成其为新闻的,而未经传播的事实同样也成不了新闻。总之,先有事实后有新闻,这一点是不可移易的,不是有人把新闻学又称之为事学吗?但是,近来读到一些宏论,什么“新闻策划”呀,什么“驾驭事实”呀……我直感到自己思想落伍,跟不上形势发展。在我授课的研究生班上,同学…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个高中毕业回乡的农村青年,曾为落榜而一度消沉、苦闷。正当我对前途心灰意冷时,一位新朋友——《新闻与写作》来到了我的身旁,使我看到了大学围墙外的另一条通往成才之路——自学. 在这位默默无声的老师指导下,我走上了业余  相似文献   

11.
1989年,我们公司成立宣传科,让我去当宣传科长。说是科长,其实就我这个“光杆司令”。23年的军人生活使我养成了服从命令的习惯。虽然脱掉军装已有10年之久,但在对待工作调动上,仍然没说过一个“不”字。我因家贫,入伍前没有上过学,在部队靠自学搞了个中专。凭经验写个总结,作个工作计划还可以,写新闻则是一窍不通。不通也得写,任务压在身上没有办法。前两年我是按照写总结的路子写新闻的,一篇稿一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种缘     
我与《新闻与成才》结识7年了,不仅我对它始终有着独特的情愫,而且我妻子也在众多的报刊中对它情有独钟。结缘1991年6月,我所在团里的新闻干事调走,团政治处把我这个他们认为颇有笔墨之才的排长调去当了新闻干事。在此之前,我放弃了备考研究生的机会,心想或许我应该与新闻有一段缘,就在新闻道路上干出一番成绩来吧。哪知当时团里的见稿数是全师最少的。我过去虽然写了些小文章,偶尔在报刊上发表一下,但那与新闻不沾边。我只得从新闻基础知识学起。除了办公室每天能有10多份报纸外,手头没有任何新闻书籍和学习资料,我急得像热锅上…  相似文献   

13.
周济 《新闻记者》2002,(10):54-55
进入21世纪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如果不掌握一门外语 ,主要是通用的英语 ,应该说是缺少了一门基本修养 ,也就像跛了一只脚。但现在较普遍的现象是 ,非英语专业大学毕业生进入新闻单位后 ,靠业余自学或进修 ,似乎很难再学有所成。学习一门外语本身存在相当大的难度 ,加上自学或进修又横着一道道门槛 ,所以目前在职的中青年新闻工作者 ,尤其是第一线编辑、记者、主持人中 ,掌握英语者的比例就少之又少。在这样的前提下 ,我感到把自己业余自学英语的经过和体会拿出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未必没有益处。犹憾一件往事我做了一辈子新闻工作 ,但离…  相似文献   

14.
记得高中毕业时,包括我在内,我们班有3人考上大学读新闻专业.其中一位同学,活泼善言,轻盈伶俐;我则一身农村学生的拘谨和沉重.当时我曾对朋友说,其实这位同学最适合当记者,我则不一定适合.  相似文献   

15.
当我撰写的言论稿件《意志是成功的保障》登上《人民武警报》“自学园地”专栏时,当我采写的新闻稿件连续三篇被《江苏自学考试》报采用时,我要高兴地告诉《新闻知识》的编辑同志,是《新闻知识》使我跨上了这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6.
读者之声     
△江西新钢中型分厂加热文捷舟: 我是一名年轻的钢铁工人。我希望贵刊增加辅导青年自学新闻写作的栏目,给自学青年讲授新闻写作的基础知识,介绍怎样抓取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有价值的新闻。△河南省开封县杜良乡姜庄学校曹洪蔚: 一年前,我还是新闻写作的“门外汉”,自从  相似文献   

17.
我是通过自学,已以取得大专学历的中学教师,上新闻刊院并不是为了巧取文凭,而是为学点真本事,通过一年的学习,取得了满意的成绩。新闻刊院的教材,无论数量或质量都是令人满意的,给我自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我一边学习,一边实习,取得了好成绩。例如,我通过学习,在学校办起了油印小报,聘请了五位小编辑和十几名小记者,自己任主编,按照学的方法办报。我们办的《红蕾报》受到了师生的欢迎和上级领导的表扬。我多年想办报,但不会办。上刊院实现了我多年的愿望。还有,我原是报  相似文献   

18.
杨子才 《新闻窗》2005,(3):29-29
来信要我谈谈在实际工作中怎么搞好读书自学。我长期做新闻工作。人生苦短,去日苦多,如今年过70,“老马犹未识途”,学无专精,惭愧得很。要我谈自学,我只能回头把自己在弯道上寻觅的脚印,捡上几个奉献于你。  相似文献   

19.
我的新闻路     
十二岁时,我的作文《村中的新闻》被语文老师当做范文朗读。从此,我便爱上了新闻,爱得如痴如醉。 记得五年前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在武汉船校机制专业部学习的我,被一位戴眼睛的女学生干部委任为机制记者团团长。我受宠若惊,发誓“干出一番天地”!不久,我组建了一个闻名校园的学生记者团,一篇篇专访、报道见诸校报。我成了全校有名的“牛记者”、“牛团长”。 尝到新闻甜头和乐趣后,我开始自修新闻专科。自学的道路是艰苦的。为了积攒自修学费,我不知啃了多少廉价的馒头和方便面。为了挤时间自修,我深夜在厕所里借光看书,被值班…  相似文献   

20.
做为一名靠自学起步的业余通讯员,在新闻写作的道路上有过许多的经历,每一次经历都值得品味、值得珍藏。 去年初秋,平顶山市流行一种新的装饰品——艺术玻璃。各种艺术玻璃店相继在街头冒了出来。我决定采访一下,写一篇消息。 我在街上转了大半天,也没有走入一家店内。原因是自己生来性格内向,又死爱面子,咱进去不买东西说是采访,又没有什么证件,人家要是不搭理那多难堪。但又总有些不甘心。最后,终于横下心来,只管进!我怀揣一颗“咚咚”跳的心走进一家店内,用微微发颤的声音说明了自己的来意。谁知,店老板热情地让我入座,并倒上一杯茶水。这种气氛,一下子让我放松了。简单地说了几句客气话后,采访开始。这时,我发现老板倒有些紧张,说话的语气不如刚才流利,表情也有些凝固。我放开了,提出自己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