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光绪二十八年,由于庚子赔款的财政压力,归绥兵备道晓谕出台在归化城厅等五厅民人中征收印花捐,尽管未能有效实施,但其出台意味着对归化城为主的民人所住房屋产权的法律认可,有利于促进移民社会形成,并借此加强对其地行政管理权力的渗透。  相似文献   

2.
归绥是清代归化城和绥远城的统称,清代是归绥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突出体现在人口迁移上.归绥作为典型的边疆移民城市,移民性使社会处于一种开放的环境之下,城市的人口流动与社会阶层流动极其活跃.本文立足于清代的归绥城市,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试图指出归绥城市社会流动的特征以及这种现象反映出的社会深层次变化,并对从中体现出的归绥城市的结构性变化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3.
大板升城考     
明朝嘉靖末年,蒙古土默特部蒙汉人民建了一座名为大板升的城,该城建于何处,日本和田清博士以为即归化城,余元盦、陶克涛诸先生也认为大板升城是归化城。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大板升城就是归化城。我们认为不然,它是在其迤西,在今包头市土默特右旗萨拉齐附近。  相似文献   

4.
归绥城在清代边疆内地化背景下建立的蒙、汉、慢3座文庙,不仅是重要的祭孔设施,而且从意识形态的层面加强了对蒙古地方各族官民的统治,为边疆内地化提供了文化支持.清廷修建文庙更多地是基于教化各族居民的需求而非理性的城市建设,加之塞外多民族杂居,文风欠佳,归绥城的文庙不论在择址上,还是在规模与空间布局方面,多没有达到规制要求.蒙、汉、满3座文庙作为归绥城空间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归绥城的文教区、城市天际线以及街道名称等人文环境起到了一定的塑造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归化城作为清代蒙古草原最重要的商业城市之一,是漠北、漠西地区与中原贸易的重要转运枢纽,其腹地范围包括漠南蒙古西部各旗及漠北的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和新疆。清政府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在归化城设关榷税,于咸丰四年(1854年)又将包头、萨拉齐和托克托城三处增为归化城税关的分税口。随着汉蒙贸易、边疆贸易的发展,该关税额有较大增长。经由归化城输出的商品以茶叶、布匹和杂货为大宗,输入则以牲畜、皮毛等为主。  相似文献   

6.
二十四顷地村位于今天内蒙古默特右旗境内,清末属山西省归绥道萨拉齐厅管辖,是控制西南蒙古教区教务的主教府所在地。笔者通过参阅各种史料,对二十四顷地的建立、发展、结局,对发生在这里的、在长城以北义和团运动中震惊中外的比利时圣母圣心会韩默理主教被杀一案做 了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伊斯兰教在呼和浩特地区流传广,教徒多,影响大。伊斯兰教在呼市地区的传播,始于元朝,即公元十一世纪以后。当时一些伊斯兰教教徒从新疆、宁夏、山西、河北一带陆续迁入当时的归绥城。清康熙后,穆斯林在原绥远省境内逐渐增多。居住在归绥城的穆斯林或务农,或从事一些小手工业生产,但经商的人占多数,因而对呼和浩特历史上王商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8.
康雍乾年问,归化城既是屏藩朔漠的军事重镇,也是北疆地区的重要商品转运枢纽,是牲畜商品交易的中心。在清政府的有力扶持下,清初归化城牙行得到发展,形成了与基层政权相互依赖的关系。土默特都统衙门档案资料为考察清代前期归化城的牙行提供了史料基础。  相似文献   

9.
随着移民的不断进入归绥地区,各方面的问题也接踵而来,蒙汉分治成了必然。自清朝以来归绥地区先后归属山西省,民国时期的绥远省以及日伪政权的统治,直到新中国的成立。山西移民从"雁民"到扎根归绥,参与当地的农业、经济的开发,同时为当地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使其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特征,其中风俗、语言、戏剧方向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归化城在清准战争中处于一种极为微妙的地位。清军将归化城作为防备准噶尔的前哨,军需粮饷、驼马的购置地,准噶尔降人的安置地,出征兵丁的临时驻防地,同时还是清准双方军事情报的哨探地。清在归化城附近设置了军事驻防绥远城,据有交通便利的归化城要地,避免了劳师袭远的被动局面,取得了对准战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11.
清廷为更好地控制蒙古族并维护其在北部边疆的统治,对包括归化城土默特在内的蒙古地区实行了封禁政策,其中包括文化封禁,但这一政策却存在着内在矛盾:首先,清廷对蒙古封禁政策与其在全国倡导的“尊孔读经、礼义教化”相矛盾;其次,清廷对蒙地文化封禁政策与其在全国推行科举取士制度、大力兴办地方教育存在矛盾;最后,清廷对蒙地人口封禁政策与其弛禁政策相矛盾。上述内在矛盾为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教育事业提供了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2.
康熙至乾隆年间,清朝开疆拓土,地方用度增加,税源扩充不易,清廷针对陕甘地区和蒙古地区的财政支出加在商人身上,但两地商人的负担却有差异。陕甘地区,清准战争期间,雍正皇帝为筹集财源而提高陕甘官茶税课,商人也须捐助官员办公杂支,以致每道茶引高达4.44两。这些政策到战争结束都没废止。因此,陕甘商人赴新疆贸易成本高昂。蒙古地区,归化商人请领理藩院部票交0.2两,即可前往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及各部落贸易。由于绥远城将军疏于管理理藩院部票,以致归化商人时常没领部票或一票使用多年,游走蒙古及新疆各处。归化私茶价比陕甘官茶价低廉许多,故引发归化私茶侵犯陕甘官茶之争议。归化私茶与陕甘官茶的纠葛在左宗棠改革之前一直没有解决。新疆官员认为归化商人在新疆贩售湖南安化各类茶种,具有安边、便民、通商及裕课的作用;故清廷长期默许归化私茶贩售新疆,不只增加地方税收,也活络城市经济。  相似文献   

13.
清前期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官田租赋征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封建王朝从乾隆年间起,对地处塞外的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加重官田租赋的征收,既补充了当地驻军及行政官员的军需与粮饷,又保证了封建国家在边疆地区权力的渗透。当然,其在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确立起来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是内地封建土地剥削制度的延伸。  相似文献   

14.
《方志考稿》(甲集)(以下简称《考稿》),瞿宣颖著,民国十九年(1930年)由天春书社刊行。此书是我国近代第一部地方志提要目录书。全书分6编,依次著录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山西(包括归绥道)、江苏八省一道方志600多种。所录省、府、州、厅、县志和乡土志,大多为清代顺治至宣统年间方志,少量为民国方志。  相似文献   

15.
"厅"是仅在清代长期并较广泛存在的一种地方行政建置形式,由其而出现的厅城群体,无疑在清代全国城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厅城作为一个整体,在普遍具有的"难治"与"过渡"两大特征的基础上,按照性质和功能又进一步可将之分为边疆类、经济类和内地战略要地类三大类型。三类厅城各自都有突出的特点,在三个有一定联系但也有明确分野的方向上,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社会经济发展与转型、区域以至全国城市网络体系发展与完善、边疆与内地的持续拓展开发等清代城市时代形成的推进,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清朝首任酉宁办事大臣达鼐,是归化城土默特左翼旗首任都统古禄格的玄孙,末任都统丹津的亲生独子。他戎马一生,为清王朝平定西、统治青海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由于其英年早逝,他的业绩在旧呼和浩特史志中没有记载;他卒后归葬于其祖坟──今土默特左旗沙尔沁乡碑楼板村西的一块墓地,其碑文基本上如实地记述了他一生的经历。达鼐及其家族在清初一个多世纪,对归化城土默待地区和青海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均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大理白族“三道茶”是一项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族习俗,但其起源与汉族有密切的关系,是由晋、唐时期的汉人的“茶与姜桂混饮”方式发展而来,同时融入了白族人民深厚的人生哲学,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白族“三道茶”茶道。“三道茶”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特有的“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精神为其旅游深度开发提供了文化依据和广阔的开发空间。  相似文献   

18.
云顶山上至今残留着两道南宋年间的古城门,在这里,成吉思汗的铁骑遭遇到了最为顽强的抵抗。怀安军城与云顶山城也如实记录了宋代末年由传统城池到山城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汉画像中有许多表现道教升仙长生思想的图像,而神踽也是常伴升仙者左右的神性物。神踽是道教思想直接影响的结果,是汉人不迂执于现实长生成仙的体现,传达出汉人对得道之“道”的理解和认识;神蹯也是汉人忧患意识的焦点性载体、得道主体现的象征和其社会性孤独感的变相表现和避难所。  相似文献   

20.
《大盛魁商号》:表现北疆驼商文化景观的长篇小说中年作家邓九刚的长篇小说《大盛魁商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5),是他的驼道系列作品中的第三部。前两部《驼道》、《驼殇》曾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反响相当热烈。这部小说中,作家写一个世纪前塞北归化地区的大驼商(大盛魁商号),描述了当年发生在北疆驼商中的动人故事。并由此从一个独特的艺术视角来审视我们这个古老的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民族。也由此展现出塞外商城一道道独特的文化景观。这种独特的文化景观首先表现在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亦即塞外归化城奉辛驼商、漫漫驼道的展现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