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学辨析     
民族学在欧洲大陆、前苏联和中国均为独立学科,与英国社会人类学和美国文化人类学也都属于同等性质的学科。在形式与生成逻辑上,民族志与民族学的关系要优先于民族学与社会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的关系,且是它们形成与发展的共同源头和动力。中国民族学是一个以民族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学科,理论上对所有民族及其各个方面都要研究,实际上已形成独立的研究特色与传统,同时又与时俱进,注重汲取国外有益的理论与方法,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实现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2.
民族学是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比较系统地阐释了民族学学科的内涵,全文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该学科名称的意义、研究领域与学科形成的简史,还从民族学的分支,民族学所研究的"文化"的意义和特点等方面来介绍民族学的内涵与定义;二是民族学的理论基础和学科特点,包括传统民族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学、当代民族学理论和民族学的研究方法等;三是民族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包括民族学与人类学、历史学和汉民族研究的关系以及民族学的开放性特点等内容。  相似文献   

3.
民族学     
《河北自学考试》2014,(6):66-66
专业解读 民族学作为一门独立专业,是于19世纪中叶在欧美形成和发展起来,20世纪初传入我国的。民族学是以民族或族群团体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把民族这一族体作为整体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民族共同体的发生、发展、分布和融合的规律;研究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共同体的起源、分布、关系,以及各个民族共同体的人民生活方式、社会状况、文化特征等。民族学在部分地区或国家的学术界被称为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进行实地调查或田野调查工作,并广泛利用历史、考古、语言、社会地理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辅助研究。  相似文献   

4.
强大的"气场" 民族学,又称文化人类学,称呼不同仅在于早期的区域传统上的差异.这个学科算是西方舶来品,20世纪早期传入我国.如今,在发达国家,这门学科依旧影响深远,剑桥、哈佛、斯坦福等国际知名大学都设有这门学科.西方一些知名政治家,诸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英国王储查尔斯和首相布莱尔,也都接受过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的教育或深受其理念影响.这门学科进入我国在经历了本土化的过程之后,日渐显示出其独特的学术价值和魅力,目前国内很多知名学府及研究机构都开设有这个专业.  相似文献   

5.
化民族学与民族化学、化人类学是民族学中易混淆的几个学科概念。就此问题。本从定义与学科归属的异同、研究传统与研究对象、研究理论与方法等角度。对三概念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6.
口述法是民族学宝贵的研究方法,它源于历史学,被众多学科发扬光大.作为一项研究方法,它也饱受争议.笔者相信,任何一种研究工具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我们需要客观的分析口述法的优势和缺陷,完善操作方法,不断创新,克服口述史在民族学田野调查中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简单地讲,民族学属于文化学系。“人类”这个词语很宽泛,人类学又分为文化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是产生于西方的一门学科。在中国,民族学(Ethnology)最初被翻译成“人种学”、“民种学”等。在1903年清朝学部颁布的《奏定大学堂章程》中将“人种学”列为大学的课程。民族学在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中逐渐得到发展,至全国解放前夕,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辅仁大学等高校中,都设立了人类学或民族学系。在西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学校的边政系中,也重点开设民族学的课程。后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1980…  相似文献   

8.
田野调查(Fieldwork)是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基础,也是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涉取资料,了解研究本质的重要途径,是以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树立起人主义思想,以及对社会赋有责任感为宗旨的研究。这是人类学研究与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区别和主要特色的标志之一。本从人类学研究的意义、对象、内容、手段及方法以及调查结果的处理作为基础常识,作为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规范入门之鉴。  相似文献   

9.
影视民族学、人类学是通过影像与影视手段,记录和思考人类社会的有效方法。影视民族学、人类学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美,现在我国得到重视。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影视科技与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关系,探究我国民族学和人类学利用影视科技的现状,以及我国影视民族学人类学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东宇轩 《教育文化论坛》2019,(2):104-108,139
我国早期的民族学研究方法大多来自西方,本土化水平并不高,但随着国内民族学学科发展,研究方法也愈渐成熟,作为民族学学科的主要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法也日益展现出其重要作用。但对于年轻的研究者来说,如何去运用这个方法却面临着种种问题,如书面知识与实际操作化的差异,参与观察中价值中立的原则性难题,学科道德规范与世俗伦理的碰撞,何为真实性的原则问题等。即使在田野调查法如此成熟的今天,研究者进行实际操作时仍然面临不少问题,而这些问题对民族学学科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是对研究者的挑战,对研究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拥有创新意识,拓宽思维模式,为民族学开创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推动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促进中国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学术化、专业化和规范化,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筹)于2012年5月29日在中央民族大学成立,这标志着中国教育人类学学科独立地位的正式形成。2012年5月29日上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筹)成立大会在中央民  相似文献   

12.
吴泽霖是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奠基与发展时期的重要学者,对贵州苗、布依、水等少数民族都进行过深入调查研究。抗战时期,他积极开展民族学学科建设和田野调查,搜集民族文物并编辑出版研究成果等;新中国建立后,他到贵州民族地区访问、主持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20世纪80年代,他两次到贵州参与中国民族学学科恢复重建工作,对贵州民族学研究及学科建设作出重要贡献,评述他的贡献,能从侧面反映了民族学研究在贵州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13.
教材开发是课程建设的基础,更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重庆市高等学校民族类教材主要有少数民族预科教材、民族学本科教材、民族学硕士研究生教材、其他本科教材等类型。在重庆市高等学校民族类教材开发中,存在忽视民族学学科教材建设,师资队伍不足、结构不合理,学生对民族知识不感兴趣,少数民族文化氛围不浓等多种因素。因此,重庆市各高校应该重视民族学学科建设,加大民族学人才培养或引进力度,营造良好的民族文化氛围,脚踏实地地做好田野调查,为民族学教材建设、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也具有其他国家所无与伦比的多元的民族文化。"民族学"一词源于希腊,它作为一门学科发端于西方,但中国在少数民族研究领域也卓有建树,并在国际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那么,在博士生导师眼中民族学的价值及意义是什么呢?导师们希望招收的学生具有什么样  相似文献   

15.
参与观察法是田野调查的最基本方法,而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研究和民族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可以说,脱离了田野工作的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是没有个别访谈或缺少实地田野资料作为支撑的“安乐椅”式的理论研究,而没有参与观察法在田野调查中的运用,田野调查也不能成为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这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互为依托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50年代以来中国民族学忽视文化研究,造成学科建设的缺憾。论述了90年代后民族文化学的理论建设对于民族学重倡文化研究、加强民族文化研究的系统理论指导,以及促进民族学与人类学交流融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参与观察法是田野调查的最基本方法,而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研究和民族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可以说,脱离了田野工作的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是没有个别访谈或缺少实地田野资料作为支撑的“安乐椅”式的理论研究,而没有参与观察法在田野调查中的运用,田野调查也不能成为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这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互为依托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中国民族学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回顾,讨论民族学在中国发展的过程和特点,指出民族学中国化就是拿来西方民族学理论——运用西方民族学理论研究中国问题——建立中国特色的民族学理论体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在抗日战争时期大批迁居云南省的著名学者中,吴文藻、费孝通、吴泽霖、陶云逵等著名民族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以中国社会学、民族学和人类学先行者的身份,将其引进的西方民族学理论和西方社会学理论具体运用到云南边疆地区,既为民族学的中国化和社会学的中国化奠定了基础,又开创了云南民族学和社会学研究之先河。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政治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现代高等教育和职业化的研究体系创建的时代。本文以社会科学中两大分支学科社会学和民族学为例,探讨以国立研究机构和教会大学为基础而形成的两种职业化的研究范式:一种为精英化的范式,强调对学术源流的史的考察和文献材料的挖掘和考证,强调与传统的衔接;一种强调现在和历史的差异,强调田野调查以及社会服务。这两种范式催生了关于国族想象的两套迥然不同的理论体系,在这一时期关于民族身份认同的讨论中相互辉映。本文着重从知识传播的视角,梳理了德国民族志、美国芝加哥城市社会学以及英国功能主义人类学在形塑这两种知识以及知识人形态中的影响,以期理解20世纪初期的政治社会变迁与知识系统构建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