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晋唐时期是印度佛教净土信仰在中国传播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净土信仰逐步本土化即中国化。净土信仰中国化的条件,除了高僧大德的弘传、净土经典的传译、修行方法的简单易行之外,还有几个重要的客观条件,即晋唐社会残酷的现实条件、民众的心理需要、统治者的大力扶持、形象思维方式的影响等,这些条件共同促成了印度佛教净土信仰在晋唐时期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2.
渤海建国集团初期组织者乞乞仲象的"舍利"称谓问题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根据现存文献记载的三位渤海人被称"舍利"的政治背景,契丹社会称呼"舍利"的语境,以及对渤海王室族源相关问题的考证,可以推断乞乞仲象冠名的"舍利",既是尊号,也是官职,它只能是授自契丹,但具有契丹化倾向的乞乞仲象血统并非契丹人,而是粟末靺鞨人.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的《谏迎佛疏》与韩愈的《论佛骨表》都是反对皇帝崇信佛教的文章,但风格却有较大的差异,韩愈的文章富有战斗精神,象投枪一样投向了他所反对的佛教。而王阳明则更象一个雍容大度的大师,不说佛教一字不好,而是用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衬托出了佛家思想的各种不足。  相似文献   

4.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达,佛教文化得到了空前发展,大量中土商人信仰佛教,对佛教文化的弘扬与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广作用。本文基于大量文献资料,从抄录佛经、举办斋会、传递经书、来往僧人等方面简要探讨了中土商人的佛教信仰情况,以研究中土商人在佛教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和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自唐中期后,佛教密宗经咒广泛流传于民间,且与陀罗尼经合而为一,陀罗尼信仰在僧、俗两界广为流传。以河北临城北宋嘉祐五年的“顶尊陀罗经幢”和元至元六年的《真定府赵州临城县崇法院普润大师寿塔记》为例,分析陀罗尼经幢的建造缘起,宋元时期河北地区陀罗尼信仰的流行情况。两座佛教经幢为研究河北临城区域文化、民间信仰和河北佛教文化史提供了可靠的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6.
佛教在唐代风靡一时,对朝野政治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占当时人口约一半的唐代女性,由于特殊的社会地位和种种原因,其中很多人也投身到佛教的信仰队伍。她们或是出家为尼,或是在家修行,持斋念经,布衣蔬食,放生施舍,修经造像,数十年如一日地刻苦遵守佛教的戒律。她们之中有年幼的少女,有中年孀妇,也有白发苍苍的老太,虽然每个人信仰佛教的最初目的不同,但她们在整个宗教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执著和坚忍却是相同的。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佛教在唐代社会中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观音堂是大同市现存始建年代最早的专门供奉观音菩萨的佛教寺院。从该寺院现存的明清时期的碑刻中,不仅可以了解观音崇拜在我古代的演变过程,而且也可以看到明清时期大同地区观音信仰的普及、特点以及深入民心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日本花道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佛教活动,和佛教一起传入到日本之后,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发展,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插花造型,并诞生了各种插花流派,至今成为日本独具特色的艺术,在国际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力。日本花道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体现了天地人三位一体的精神,包含了日本人的神灵信仰,同时也反映了插花人的内心世界。本文从花道的起源及发展过程、流派、内涵和特征等入手对日本花道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9.
近十余年明代女性与佛教关系研究之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被佛教史研究者视为佛教思想呆滞的保守期。在这个保守时代,女性群体与佛教之间的关系是微妙的。女性在遵循传统的封建礼教标准的同时,又努力在佛教信仰过程中开辟出自由的生存空间。近十年来,史学界对明代的女性群体与佛教关系也有为数不少的研究成果。在回顾明代女性与佛教关系研究的缘起和发展状况的同时,从女性的佛教观、佛教中女性的主体地位和文学作品中女尼形象这三方面来对明时期女性与佛教关系作深入的探讨,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归纳和评述也势必为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九华山佛教进入鼎盛阶段,高僧辈出,历代史料记载共有57人,其中以禅僧居多,也有部分专修净土.这一时期的僧人坚守地藏菩萨信仰,同时也出现了禅净合一和儒佛会通的思想取向.  相似文献   

11.
青铜器铭文产生于商代早期,但传世带有铭文的器物极少。到了商代中期,尤其是盘庚迁殷以后,青铜器铸造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铭文的铸造也就在这个时候逐步兴盛起来。此时虽然铸造铜器增多,但每器所铸的字数仍不是很多,内容也较简单。而在西周时期,铭文的性质,内容,形式,数量,甚至书体等方面,都较前有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和周初的政治形势相关联的。周人灭商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便尽力加强礼制的建设。作器铸铭,本质上也是礼的体现。作用是来形成奴隶主贵族的权威和加强宗法制度。东周时期,由于中央集权逐渐分散到列国诸侯手里,所以青铜器铭文也表现出了较强的随意性,其内容和形式不与西周时期尽同,多为联谊婚姻、夸耀祖先之类,甚至到后来发展到"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作用上去了。  相似文献   

12.
我国西北地区佛教文化重心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从公元前1世纪佛教传入我国西北地区,迄今已经两千多年。历史上不同时期,西北佛教文化重心所在不同。佛教最早传入西域,西北佛教文化重心久在西域。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西北地区东部有了较大发展。隋唐时期,西北佛教文化重心转移到了关中。宋代以来,汉传佛教渐趋衰微,而藏传佛教在西北地区河湟流域异军突起,蒙元时期日益兴盛。明清时期,西北佛教文化重心转移到了河湟地区,奠定了近现代以来佛教在西北地区分布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3.
在<老子>诠释史中,佛教的诠释是其重要而独特的一翼.汉晋时期,佛教般若学借助玄学而得以流行,<老子>也在佛教的解读中被进一步本体化.晋唐时期,<老子>在佛、道互动中被以"重玄"的理论形态做了深度的义理开启,同时,在佛、道的互释中,<老子>的解读也逐渐出现心性化转向.宋明时期,在三教合一、归同心性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发展趋势下,佛教对<老子>的解读,不仅不离三教合一之旨,且<老子>也愈益被纳入心性论的思想轨道.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就北魏《申洪之墓铭》的出土和拓本的流布情况,墓主申洪之的身世和官职,铭文后记所印证的北魏平城时期离散部落和计口授田的史实和北魏平城时期土地流转情况作了论述。透过铭文书迹一铭三体的现象,就其所涵文化信息,诸如北魏平城时期铭刻书体的面目和各种不同书体的运用情况,申洪之铭文书迹及平城百年书法的基本评价等作了以小见大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5.
佛教历史悠久,影响广远,至今已延续了两千五百年之久,波及流传在东南亚地区形成了一种洋洋大观占主导地位的宗教潮流,到近代以后,又相继传入欧美各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道德、艺术、文学、哲学、医学乃至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人类历史上一种十分重要也十分奇异的社会现象.说它奇异,因为佛教是独断的学说,虔诚的信仰,但在佛教中包含了哲理,并且以哲理作为佛教的理论基础.宗教信仰和哲学思索奇异地结合于佛教之中,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佛教哲学.  相似文献   

16.
德宏傣族信仰南传佛教。南传佛教传入德宏之初,德宏傣族信仰原始宗教。经过排斥、撞击、融合之后,南传佛教最终形成与原始宗教和平共处的局面,佛教文化直接影响着德宏傣族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强化了德宏傣族伦理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7.
唐代佛教鼎盛,佛教神祇信仰广泛普及于民间社会,并影响到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佛教从本质上来说,仍是一个由男性所创造、并由男性权力结构支配的制度,但这并不影响唐代妇女信佛的热情与执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唐代中国化的大乘佛教神祇信仰,不仅使唐代现实生活中的广大妇女在精神解脱、情感体验和参与宗教社会活动方面拥有了同男性同样的权利,而且还为世俗社会那些难以扮演社会角色的女性信众提供了某些体现其自身价值的机会和场所,使得她们得以从宗教活动中获得了一种新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8.
安徽区域佛教的传播进程与发展轨迹可谓中国汉地佛教发展脉络的一个缩影: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不久,即波及到了今天的安徽地区;魏晋南北朝为安徽区域佛教的传播时期,发展规模初具雏形;中唐以后至两宋时期,该地佛教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及至明清,安徽佛教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清末以后,安徽佛教虽在历次战争中屡遭削弱,但衰而不灭;进入新时期以来,安徽地域佛教走上了健康稳定的发展道路。安徽区域佛教这一盛衰起伏的演变历程,折射出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背景的历史嬗变。  相似文献   

19.
敦煌藏文本《十二钱卜法》在继承汉文本占卜模式的基础上,又从适应吐蕃传统信仰、凸显族群本位的取向出发,对汉文本进行了改编。此过程发生于吐蕃统治时期的可能性绝大。受苯教向敦煌地区渗透的影响,藏文本《十二钱卜法》呈现出强烈的苯教色彩。但在敦煌苯教深受佛教排挤以及佛教对苯教文化有所融摄的背景下,流寓敦煌的吐蕃苯教师、敦煌佛教僧人均有可能成为藏文本的创编者与使用者。敦煌藏文本《十二钱卜法》兼具汉族数术文化与吐蕃宗教习俗的多元特质,从一个侧面上映现了吐蕃时期敦煌社会不同族群、宗教间对立与融汇交错互动的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20.
佛教世界观对中国古代地理中心观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的地理中心观念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完备形态,佛教传入后,其世界观即与中国的昆仑中心说相结合,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地理知识及其地理学发展。佛教以阿耨达山为世界地理中心,后世即认定阿耨达山为昆仑山,并认为黄河源自阿耨达池,由此中国的昆仑中心说从神话观念走向实际的地理知识,佛教的宗教地理观念也逐渐实化为地理知识。同时佛教的印度文化中心观也对中国的文化中心论带来冲击,使中国人的文化观、民族观及其心理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文化多元论成为中国人的一个基本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