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嘉应学院学报》2016,(12):32-38
林则徐,中国近代著名民族英雄,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迫于当时形势,为维护封建统治和挽救民族危机,林则徐走上向西方学习的道路,其西学观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包括主张严禁鸦片及鸦片贸易;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主张发展民族经济和对外贸易;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林则徐的西学观开创了学习西学之先河,催生了洋务运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林则徐的西学观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但其重大意义仍值得肯定和学习。  相似文献   

2.
王韬对西学的广泛认识与了解使他的文言小说克满了经受西方文化洗礼的浓重色彩.反映了一个游历海外、深谙西学的责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对传统文化的探索与反思。在西学思想影响下,王韬的文言小说显然比以往的文言小说有所突破,西方的科学精神、经济观念、女权意识、民主平等的婚姻观念在王韬笔下都有所体现,为我国文言小说开拓了崭新的题材内容,也显示了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知识分子儒学观念的避步解体和向现代文明的艰难迈进。  相似文献   

3.
王韬是中国近代社会第一位走向世界的历史学家,他既了解西方的文化,又自幼饱读中国古代经典;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清醒地认识到现实变革的势在必行。研究王韬历史变易观的形成,既要考察近代西学的影响,也不能忽视中国文化的作用;既要考虑其置身的积弱积贫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也不能无视中国文化传统的潜在激励。这两对看似矛盾、冲突的对立双方,实际上存在着可以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4.
1862年之前的王韬,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其重民思想依然属于传统民本思想特别是明清之际民本思想的范畴。1862年之后,王韬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开始向近代转化,其重民思想具有了新的内涵。而从其重民观的发展变化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在萌发时便具有的不同于西方的特点。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王韬不可能比其同时代人走得更远。即使如此,其重民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发展史上仍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5.
十九世纪,中国进步文人经受中西文化冲突时心理与行为上的调整和改变推动了西学翻译的进程,王韬"事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社会落魄文人的矛盾与无奈。了解到西方文明的发达水平,王韬等当时颇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开始重新审视传统观念,摒弃陈规旧矩以吸收新养分,掀起了西学东渐、英书汉译的热潮,在中国翻译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王韬的特殊社会经历成就了王韬和王韬的思想。由于他在与西方的接触当中,看到了早期的民主社会,因此在文章中多次拿西方的社会作为参照物,希望中国也能按其方向发展,体现了先进的早期民主思想,也许他所说的"君民共治"和西方真正的民主还有一定的差距,但随着历史的前进,目标总会有实现的一天。  相似文献   

7.
本文拟以对长期寓居香港的两名早期维新思想家何启、胡礼垣的洋教观及与他们新政理论的关系做梳理与简评 ,以探讨那个时代中西文化碰撞过程中 ,西学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以及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不同心理与变化  相似文献   

8.
王韬(1828—1897),初名利宾。江苏长州(今吴县)人。1845年中秀才,改名瀚,次年考举人不中,弃科举。后受聘到上海墨海书馆教书。1862年因“向太平军上书”一事,遭清政府通缉,达香港,更名韬,字仲,号紫诠。1867年移居英国,1884年定居上海。晚年写著作多部,其中反映其经济思想的名著当为《园文录外编》和《园尺续》。王韬的这两部著作,集中反映了他商业观念转变的过程:即王韬从一个封建传统的“重农抑商”者,逐渐转变为“恃商为国本”[1]的重商主义者。本文试就王韬商业观念之转变,透视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发展道路。1862…  相似文献   

9.
本文拟以对长期寓居香港的两名早期维新思想家何记、胡礼垣的洋教观及与他们新政理论的关系做梳理与简评,以探讨那个时代中西文化碰撞过程中,西学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以及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不同心理与变化。  相似文献   

10.
王韬人才思想论略黄新宪王韬(1828—1897),江苏苏州人,原名利宾。青年时代曾在上海墨海书馆任职,有机会接触到西学,拓宽了自己的眼界。1861年春,因同情太平天国革命被清政府以“通贼”的罪名予以通缉。此后,亡命香港。在港期间,协助英国汉学家、英华...  相似文献   

11.
王韬一生勤于笔耕,著述颇丰,且其日记之勤、情感之真,为近代知识分子所鲜有。其现存日记,尤其是沪上日记,对包括其本人在内的众多洋场文人在上海开埠之初的日常生活和思想状态进行了真实记录,展现了他们的心路历程、生活方式和西方现代科技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等重要情况。王韬日记极具文学与史学价值,为后学提供了了解晚清知识分子的心理、生活和工作状态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2.
关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提出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这两个命题,多年来学界内一直众说纷纭.其中大多论点将着眼点置于西方美学,特别是叔本华、康德对王国维的影响,而对于"无我之境"的认识,一般也都以和"有我之境"的对比为基础.本文将从学界内对"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各种理解入手,分析其真实所指,重点追溯"无我之境"的本义,考察中国古代美学中道家和禅宗与王国维的思维渊源,证明王氏对于"无我之境"这个概念的使用实为意义深厚,绝非单纯为了与"有我之境"相对而随意杜撰.  相似文献   

13.
王韬在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书写异国女性的社会地位、精神肖像、服饰、生活方式等,从全球文化的高度审视中国女性的屈辱命运,为中国近代女性的觉醒提供了一个参照系。  相似文献   

14.
人格教育被边缘化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西方的现代教育理论在被逐渐引入中国人格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片面性,其工具理性的一面被片面夸大了,这并不能完全与中国的文化土壤相适应。取中国传统文化中天道观于今天可借鉴的一面与西方人格理论进行对比,可以发现现代人格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希望这种对比与融合能够对现代的人格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唐代诗人对于陶渊明的接受怀着一种褒贬共存的复杂感情。作为田园诗承继者的王维,一方面否定陶渊明避世的生存方式,走上了亦官亦隐的"朝隐"之路;另一方面在诗歌上,他却师宗陶渊明,喜欢化用陶渊明的诗句,并用其佛禅思想接受、融化陶渊明清腴、平淡、自然、闲适的田园诗艺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这种褒贬共存式的复杂情感,使王维对陶渊明的接受呈现出鲜明的个性风格。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的接受研究进入清初这一特定时期,主要表现在两位具有代表性的学者王夫之、王士稹对其孜孜不倦的继承上。这与当时的政治气候、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清初文人的审美追求是分不开的。本文主要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入手,分别从诗学精神与艺术风格两个层面来阐述他们对陶渊明的接受,并试图从他们对陶诗诗风的接受中来更清楚地反观清初学者的诗学价值取向与标准。  相似文献   

17.
王襞在人性问题上,受王阳明、王艮以及王充等人的影响。他主张人性天然,提出“自然之谓道”的思想,反对在人性上着力。在良知的问题上,王襞认为良知本自现成,纯粹至精,杂纤毫不得,所以他倡导“无为之学”。此外,王襞还认为良知或道都是至易至简之道,所以他倡导平常本色,提倡“平常”与“省力”。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王维写下了许多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但他们的山水田园诗却呈现出不同的生命情调,表现了不同的生命意识:陶渊明归守田园,但仍执着于当下的现实生活,其山水田园诗呈现出本真的生命状态,形成了恬淡澄明的生命境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尽管有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但却导向了佛家的沉寂空守,形成了空明隽秀、清幽静寂的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