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解读马加爵》是在马加爵一案被各种媒体渲染得沸沸扬扬之后,我给学生上的一堂心理活动课。课前,我收集了网上有关马加爵的各种各样的资料。整节课的安排是以通缉令作为引入,以马加爵的成长历程为主线,附带地介绍了四名被害人的情况。本来我只是想让学生了解马加爵事件的始末,并听听他们对这件事情的感想。所以在幻灯的最后,我呈现了这样几个问题:你对马加爵杀人事件有何感想?  相似文献   

2.
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终告结束。马加爵被执行死刑。一个年仅23岁的生命在即将迈出校门走向社会该为家庭为社会尽力尽责的时候,却因为不足道的事伤害了四个家庭,成了罪人,走向了刑场。在马加爵短暂的生命中有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在学校读书,家庭影响对他固然重要,可是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学校、老师、同学、社会。如果能够给他多点关爱;如果周围的人与他多些沟通,多些交流,他会怎样呢?本刊这期全文转载了《中国青年报》记者崔丽对马加爵的刑前采访,马加爵在生命即将结束之际对人生的忏悔醒悟不能不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3.
今年上半年,马加爵杀人案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真正关注这个案件的人都知道,马加爵一共杀了四个人,被害人是他的同学邵瑞杰、杨开红、龚博、唐学李。但新华社的一篇报道却把读者给弄糊涂了。新华社记者王雷鸣、邬焕庆、王英诚撰写的《亡命天涯也枉然》一文  相似文献   

4.
在马加爵临刑前,《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当记者问他在行凶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自己杀害的是珍贵的生命,他回答说“我对自己的生命都不重视,何况是他人的生命!”马加爵的这种  相似文献   

5.
于泽元 《今日教育》2007,(6S):40-41
在马加爵临刑前,《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当记者问他在行凶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自己杀害的是珍贵的生命,他回答说“我对自己的生命都不重视,何况是他人的生命!”马加爵的这种回答.给很多人以震撼,然而这种回答.又何尝不是当前很多教育的真实写照?很多教育在聚焦学生智力发展、知识学习、成绩提高的同时.恰恰忽略了对人的生命的关注.甚至成为抹杀学生生命活力的教育!马加爵的悲剧,一方面是他个人的悲剧.另一方面,也是整个中国教育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教育》2008,(23)
由头与反思:云南大学生化学院四名男大学生,被发现残死在同一宿舍内,其凶手就是作为他们同学的马加爵。马加爵潜逃后被抓,并被执行死刑。五个年轻的生命,五位大学生的青春,就这样结束了。马加爵事件,除给五个家庭带来巨大悲痛和损失外,也给教育标树起警示。观察与点评:马加爵,出身贫寒家庭,父母含辛茹苦供养他考入大学。被害的四名同学也大多出身农村家庭。就是这个平时老师同学都认为与他们关系不错的马加爵,因为一些生活小事,以残忍的手段结束了同学的性命,也断送了他自己的前途。在教育中,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命题:做人对教育远比知识传授更重要。  相似文献   

7.
“马加爵谋杀案”终以马加爵落网并被判处死刑而告终。但事情并未结束,它留给我们颇多值得思考之处:为什么一个“从小品学兼优”的可造之才会沦落为杀人犯?它究竟给我们敲响了什么警钟?……  相似文献   

8.
3月,春意盎然,然而这个春季对于云南大学的师生,甚至对于整个中国教育来说,却显得有些阴冷:虽然杀害四名同学的云大学生马加爵于15日在海南三亚落网,但这着实不是一个可以让我们轻松起来的事件。说实话,作为一名教师,我不知道如何给马加爵下个定义——作为一名高中生的马加爵应该算是在通常意义上的“优生”之列吧?但千千万万无缘  相似文献   

9.
马加爵杀人逃亡28天后,终于在海南三亚落网。据有关媒体报道,马加爵从小就是一个沉默乖顺的孩子,5岁就懂得体贴父母辛苦,煮好稀饭,盛好等他们回家;初中曾获全国物理竞赛二等奖,还把一个中等班级带成了全校最好的班级;高中时期曾因迷上武侠而成绩滑落。后来仅用半年时间苦学就一举中的,而且名列前茅;大学时生活俭朴,从不开口向父母要钱。然而,这个“天之骄子”却锤杀了四名大学同窗,也毁灭了自己。这个恶性事件,给五个家庭带来了悲剧。马加爵的犯罪,是他严重人格障碍导致的结果,同时也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对马加爵忽略的一个必然。透过马加爵…  相似文献   

10.
马加爵事件发生后,同学们对马加爵杀害同学的行为非常气愤,他们说,马加爵不仅剥夺了同学的生命,也断送了自己的生命,是他们学会做人的反面教材。  相似文献   

11.
宋彬  齐彦 《青年教师》2004,(8):28-29
涉嫌杀害4名同学的公安部A级通缉犯马加爵被绳之以法后,各大媒体争先报道,对此,师生都很关注,作为心理老师的我也想了很多。“马加爵事件”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有震惊、惋惜、痛心,更应当有反思和引起教育的关注。马加爵的犯罪不是道德品质问题而主要是心理问题、人格问  相似文献   

12.
今年2月云南大学在校学生马加爵害四名同学的事件轰动全国.被国家公安部定为A级通缉犯.马加爵落网后.云南大学处理事件善后工作时。该校主管学生的一位领导对被害学生家长说:“这个案件是刑事案件.我们云南大学没有责任.校方只能给受害者家属一次性补偿。”3月15日上午.当南方都市报记者致电云南大学党委宣传部要求采访时,该办一位老师这样回答:“案件现在还没破.任何方面不接受采访。”  相似文献   

13.
2004年初春,爆发了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件,时过两年“,马加爵”案件本应尘埃落定,但青岛大学商学院大四学生洪峰自拍电视剧《马加爵》,又引起人们对青少年教育的一些思考。马加爵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不仅仅只有主观原因,也有大量的客观原因。被马加爵砍杀的四个同学长期看不  相似文献   

14.
《广西教育》2004,(7C):16-27
马加爵案件的发生距今已过去几个月.案件本身逐渐被人们淡忘.但它留给我们的除了震惊、惋惜、遗憾,更多的则是反思。如果马加爵能有几个好朋友,如果家长老师能早些发现他有心理问题,如果马加爵能早点悟到人生的意义……对马加爵来说,这些“如果”已经没有了意义,但对于我们,特别是对于与马加爵有同样境况的人,反思这些“如果”,却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马加爵凶杀案,在全国乃至世界引起强烈震撼,马加爵之所以走向今天的犯罪道路,完全是其自卑、孤僻、心胸狭窄、报复心强的缺陷人格的极端流露。马加爵这种人格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对马加爵人格形成中社会因素进行分析很有必要,希望社会各界以此为鉴,避免类似案件的再度发生。  相似文献   

16.
公安部A级通缉犯—云南大学杀人案凶手马加爵落网后,对于为何杀害4名同学,马加爵回答得很简单:“就是打牌有了摩擦,他们都骂我,说我作弊,我一时冲动就杀了他们。”他说,因为家里穷,那几个同学都瞧不起他,平时总欺负他。马加爵特别提到一名被他杀害的同学:“我平时待邵瑞杰那么好,可他也那样对我,我就杀了他。”至于那几位同学平时与他有怎样的矛盾,马加爵并未详说,但他表示,自己杀人之后就后悔了,越来越后悔。马加爵坦言自己喜欢玩弄刀具,因为玩弄刀具的感觉很刺激。他说自己也喜欢看武打录像,因为武打片也很刺激。而对于以往媒体对于他喜…  相似文献   

17.
马加爵已经是过去式了,但现在许多人仍避讳正面谈论马加爵。其实马加爵是个教材,一个经典的教材, 值得社会各界关注,更值得教育界深思反省!在纪念雷锋的三月,我再次把马加爵拿出来“炒作”,用心良苦。雷锋精神就是舍己为人、关爱他人。雷锋那个时代虽然国内生产力落后,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温情是当今时代所缺乏的。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很多人眼中人与人之间第一位的永远是物质利益,人与人之间已经没有雷  相似文献   

18.
蔡平 《科技文萃》2004,(7):173-180
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发生之后,一些媒体,包括马加爵本人,都在把犯罪动机归结到他的贫困背景上.前不久,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奔赴云南,对此案进行全面调查,她研究了此案所有相关材料,访问了办案人员,还专门为马加爵设计了心理问卷,做了心理测试,发现了很多真实的东西,之后做出上万字的<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分析报告>.  相似文献   

19.
王开东 《师道》2004,(10):16-17
马加爵落网了,这本在我的意料之中;马加爵要被处决,这更是我意料之中的之中。杀人偿命,我本来无话可说。可是这段时间,一个念头却忽地攫住我的心。那就是:马加爵,你把屠刀挥向谁?  相似文献   

20.
马加爵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农民的后代,取名加爵就是期盼"加官进爵"的意思.在高中毕业以前,马加爵的经历,基本上是一个寒门子弟发奋图强的故事.马加爵天资甚高,从上初中开始,他就是班上的学习尖子,不费什么劲,就能进班级前几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