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我是一名高一的学生,今年五一节,妈妈拿了一份《国家档案局办公室关于举办“档案一与你相伴”征文活动的通知》给我看,我说:“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嘛?”妈妈说:“想想10年前的五一,你在干什么?” 妈妈的提醒,把我的思绪拉到了10年前. 那年五一,我还未满6岁,妈妈带着我到公园游玩,然后到一个文具店,她让我自己挑选喜欢的本子和铅笔.吃完晚饭,妈妈对我说:“今天过得开心吗?”我毫不掩饰地说:“开心!”妈妈说:“那我们把今天的开心记下来好吗?”  相似文献   

2.
有则寓言 ,讲的是一只九官鸟学人的语言 ,不久就能讲两三句人话。这天 ,蝉儿在树枝上快乐地唱着歌 ,九官鸟嘲笑蝉儿 :“你的歌声太刺耳 ,听你唱倒不如听我说人话。”蝉儿自信地回答 :“我的歌声虽然不好听 ,但这是我自己的声音。你讲人话固然悦耳 ,但不是你自己的 ,而是别人的。”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拿出自己独有的、与众不同的东西 ,才能吸引人。我们搞新闻报道也是这样 ,老是千篇一律 ,千人一面 ,跟在别人后面作“你拍一我拍一”的文章 ,还有谁看呢?九官鸟学别人说话 ,主要是只会模仿 ,不懂创新。其实在新闻采写中 ,这种…  相似文献   

3.
误会     
每当看见书架上那两本《趣味数学》,我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去找好朋友丁婧妍玩,玩着玩着,我不经意地瞅了她的书架一眼。咦,《趣味数学》?那不是我前几天丢的那本吗?于是我拿下来一看,上面还工工整整地写着我的名字!我正要叫她,她就笑容满面地走过来了,说:“哟!你可真机灵,这么早就发现我要送你的生日礼物了!”我想:还挺会编,竟然说是送我的生日礼物!于是我就说:“少装蒜了!说实话!这本书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她认真地说:“是我要送你的生日礼物呀!你怎么了?”我说:“少骗人了!这本书明明是我爸爸在北京给我买的!…  相似文献   

4.
造字     
一天,甲、乙二位秀才在河边散步,边走边说闲话。一群本来在水面游来游去的小鱼儿突见人影,一摆尾巴,倏然不见。甲秀才惊叹道:“看,这小鱼儿窜得多快!”乙秀才也附声说:“是呀,真快真快!”但马上就若有所思,沉吟起来,问甲秀才道:“你刚才怎么说的?”甲秀才道:“我说鱼儿窜得好快呀!”乙秀才道:“是呀,你说这窜字该怎么写?”  相似文献   

5.
今年3月1日,我们电台播出了一封来自新桥乡荣庄村的听众来信,题目是《镇压麦田要因地因苗制宜》。3日,荣庄村来了一位村干部,气呼呼地找到我,说信中提到“荣庄村非让每人镇压一亩小麦不可”是假的。接着他质问:“电台能不能说假话?”我说:“我们绝对不允许搞失实报道!”他一听,拍桌子说:“明天我也写一篇假的,你也得给我播!你说不让搞事实报道,不就是叫说瞎话吗?”原来他不懂我们的新闻术语,误把“失实”当“事实”了。一场误会,使我想到广播新闻,起码有两点要注意:  相似文献   

6.
5月22日这一天下午,我突然接到一个令人惊奇的电话:“你是汤礼春先生吗?我是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组的张虎迪。”“你们找我有什么事?”我尽量平静地问道。“哦。是这样,我们准备做一期关于教育方面话题的节目,想请你参加。”“请我参加?。”我既感到惊喜,又感到意外。我好奇地问:“你们怎么找到我的?”“我们看到你写的一篇作品《儿子的拍马成长史》,觉得很有意思,跟我们这次话题有关。这样吧,我发过去一个传真,上面有一些问题,想请你出点金点子。”“好吧。今晚我好好想一想,明天上午回答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口答应下来。放下电…  相似文献   

7.
你听过那首《草原晨曲》吗?“我们像双翼的骏马,奔驰在草原上”。今年7月,我参加《中国档案报》社“走进西部内蒙行”记者团,走进了这片儿时向往的神奇地方。  相似文献   

8.
前年深秋的一天下午,我打算去四川米易县城附近采访一个庭院经济搞得好的农家.没有班车,一个叫井源的个体户青年人说:“记者,我开摩托车送你。”开初,我们的“嘉陵”在山乡公路上飞快地奔驰,以后却渐渐地慢下来。“没油啦?”我担心地问。“不呵,哎!”小伙子一声长叹:“记者同志,我好犯愁呵!”“你这万元户有啥愁的?”见我发问,摩托车干脆在路边停了下来。“我是个从河北保定来这里的上门女婿,  相似文献   

9.
坑中人     
胡英 《出版参考》2007,(8):M0002-M0002
有个人不慎掉进坑里,爬不上来了。他高声呼喊求救。 一个主观主义者来到坑边,说:“我很同情你的不幸,待在下边不大好受。” 一个客观主义者来到坑边,说:“有人会掉下去这是合乎逻辑的。” 一个物理学家计算了此人掉进坑的方式和坠落速度。 一个教育学家说:“你早听我的话就不会掉在坑里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6月24日晚上,在看央视5频道《豪门盛宴》时,见到了这样一种情景:当一向以稳重大方著称的节目主持人张斌问候在座的现场观众时,观众席上却“刷”地举起了两块字迹歪歪扭扭的牌子,一块写着“张斌,辛苦了”,一块写着“张斌,我们爱你”。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一家人讨论开了。妻子说:“这可不是明星演唱会呀,是不是搞错了?”儿子说:“节目办得好,当然有人喜欢呀!”节目好在哪?大家说了很多。我是一个激情不足、理性有余的准球迷,我也欣赏《豪门盛宴》,欣赏张斌。张斌主  相似文献   

11.
随笔     
今夏在草原。清晨逸马在希拉穆仁,是我深爱的黑骏马,微一扬鞭,鞭梢不及马背,它已飞奔,两耳闻得风声飒飒。 静下来却走得平稳,偶尔叼一口闲花野草,我与马倌聊天。“它是公是母?”马倌答:“都是公的,母马骑上走不起。”我举目看看,人家的马肚下面好大一个话儿,我的马却空空如也,莫名便觉不平:“为啥那匹马有,我的马没有?”马倌笑得金牙在阳光下闪闪放光:“你那匹是阉过的。” 我靠,这脸丢得。 下午阳光酷烈,草原无遮无挡,一望无际盛大的绿。我坐在旗杆下,抱了一头小  相似文献   

12.
先讲个寓言:一只九官鸟学人的语言,不久就能讲两三句人话。这天,蝉儿在树枝上快乐地唱着歌,九官鸟嘲笑蝉儿:“你的歌声太刺耳,听你唱倒不如听我说人话。”蝉儿自信地回答:“我的歌声虽然不好听,但这是我自己的声音。你讲人话固然悦耳,但不是你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对吗?”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拿出自己独有的、与众不同的东西,才能吸引人。九官鸟学别人说话,主要是只会模仿,不懂创新。其实在新闻采写中,这种靠模仿过日子的人也不少。别人写了改革增效益的稿子,他急忙依葫芦画瓢,跟着来了篇改革效益增,有的甚至结构相同,导语相似,内容相像。  相似文献   

13.
做饭     
作为一个住家男人,我不想把做饭说成是烹饪。比如你下午五点多接到电话,对方问你在干什么?你说,我正在烹饪。电话里那朋友一定要笑的。事实也是,已经“住家”,就不要“住”得那么煞有介事的。是在削土豆就说我在削土豆,是在砍排骨就说我在砍排骨。在家里做饭说到底就是填饱肚子。 有一种说法,男人在家里围着围裙,专心致志地剥一根葱,从容镇定地炒一盘肉,那样子是很性感的。我想,这说法肯定是一  相似文献   

14.
最近参加编写人民日报史,我翻阅了自1964年毛主席号召“农业学大寨”以来十几年的人民日报的有关报道,感触良多。这项宣传持续时间之久,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为党报史上所罕见。那时候,全国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山区平川,江河草原,处处学大寨,人人谈大寨。一个不足百户的小山村,竟然名扬全国,新闻媒介有其“不可磨灭”的作用。作为新闻队伍中的一支,我们是怎样书写这段历史的?我自己又是怎样想、怎样干的?我一边翻报纸,一边苦苦地思索。当然,我们的工作离不开历史条件,尤其在“四  相似文献   

15.
吴:我曾经和一位大学图书馆的馆长聊天,就印刷型出版物是否会被电子出版物取代,无纸化社会到底离我们多远等问题交换了看法。我记得他说了一句给我印象很深的话,他说,“图书馆员最大的困惑,是在这个印刷品和电子品抗衡、信息技术瞬息万变的时代如何有效地去管理和配置各种信息资源”。韦伯博士,你的几篇大作,在这方面有不少独到的见解,能不能请你给我们谈一谈?  相似文献   

16.
“这条线是我跑的,怎么发了他的稿件?”作为报纸的编辑,我常常“聆听”这样的责问。在报社食堂的餐桌上,同人们也可以耳闻这样的争论——一个说:“这个行业历来是我联系的,你怎么跑去采访了?”另一个则“针锋相对”:“你包打‘天下,’包得了吗?”责问是否有理,争论有没有必要,谁来主持公道?对于这一切,长期以来,在我们新闻从业人员  相似文献   

17.
感谢老师新野县施庵乡彭兴才我是1906年初才试着搞点新闻报道的。当时,我对新闻写作一窍不通,全凭着一股于热情,不间断地采写了几十篇稿件,可篇篇如石沉大海。正苦恼时,乡宣传委员王梅莲来到我家,她看了我的一些底稿说:“你对新闻写作的知识还欠缺。”我没好气地说:“你让我去进修吧?在这乡旮旯里你哪能给我找位老师?”王梅莲说:“如果你真有志气搞新闻写作,我可以给你介绍一位老师。”说着,她掏出了一本《新闻爱好者》杂志。说实话,当时我对这位“老师”还不太热情,谁知当我看了几页  相似文献   

18.
女人     
白水是个老实人,又是个有趣的人。他能在谈天的时候,滔滔不绝地发出长篇大论。这回听勉子说,日本某杂志上有《女?》一文,是几个文人以“女”为题的桌话的记录。他说,“这倒有趣,我们何不也来一下?”我们说,“你先来!”他搔了搔头发道:“好!就是我先来;你们可别临阵脱逃才好。”我们知道他照例是开口不能自休的。果然,一番话费了这多时候,以致别人只有补充的工夫,  相似文献   

19.
王威 《新闻前哨》2000,(9):43-44
新闻摄影报道是有标题好,还是没有标题好?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然而,想写篇文章来谈谈自己的认识,那是同家人一次对话中萌发的。 我父亲在大学里从事新闻理论教学工作,但他对这新闻摄影报道也很有兴趣,特别是在我干上摄影记者这个工作以后,《湖北日报》他天天看,我发表在报纸上的图片报道成了他日常话题和评论对象,少不了要与我谈些想法与意见。一次他边翻阅《湖北日报》边问我:“你们报上的图片有的有标题,有的没有标题,你说那个好?”我肯定地回答:“当然有标题好!”“那为什么有些摄影报道没有标上标题呢?”我说:“这…  相似文献   

20.
那天,妈妈买了芋头,芋头是一种吃起来又香又软的食物,我特别喜欢吃。可妈妈在洗芋头时遇到了困难,我听到妈妈抱怨说:“用手洗芋头痒得很,好难受,用水冲洗也没用,真是没办法。”这时正在一旁玩耍的我大声喊起来:“我有办法。”妈妈疑惑地说:“你能有什么办法?”我得意地说:“这你就不知道了吧,你先把芋头倒进桶内,加水后用木棍使劲搅动,这样不就行了。”妈妈用了我的方法后,果然把芋头洗干净了,而且手也不痒了。妈妈夸我是个知识丰富的孩子,忽然妈妈又问我:“如果不知道,已经用手洗了,那怎么办呢?”我考虑了一下,又接着说:“把手放在火上烤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