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端康成与美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端康成一生与美术结下不解之缘。聪慧的资质、家庭的薰陶和孤儿根性培育了他的感觉;对新感觉派的探索使他对色彩情有独钟;战后回归传统的自救,他把日本经典美术作品中的“日本风的悲哀”作为日本人战后的自救法宝,从中可以窥探川端康成与那场罪恶战争的关系。不了解川端康成与日本美术作品的关系,必然出现理解上的表面化、简单化。  相似文献   

2.
川端康成是早期的日本唯美主义作家,后来成为新感觉派的一名骁将,川端在其作品中以“美”“悲为基调塑造了种种男女悲欢离合的恋情;大自然的美在川端笔下是用以烘托人物感情变化,刻画出人物性格的,他的伤口中常常流露出悲哀,人生幻化,世事无常的感叹,他认为这是一种美学思想,川端康成把日本古典学风格与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熔铸一体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3.
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著名作家。他自小父母双亡,与眼瞎耳背的祖父相依为命,性情敏感。时常感到人生的寂寞与悲哀。童年稚幼的心灵里投下的阴影。极大地影响了他的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4.
<正>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现代著名作家,196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创作方法不是单一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复杂的、不断变化的。本文试从发展的角度探索他的创作方法的轨迹。  相似文献   

5.
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和同时代的其他作家相比,他的作品独具特色,向我们展开了一个表现“日本文学之美”的世界。 早期的川端康成并不是一个大力提倡日本文学传统的人。这一点同他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历史环境有很大关系。川端康成走进社会、走上文坛的时候,正是日本处在大正末期和昭和初期的大混乱时期。当时,日本国内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原本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进  相似文献   

6.
付红妹 《沧州师专学报》2005,21(4):42-43,45
从川端康成的成名作<伊豆的舞女>入手,结合小说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风格等等,分析了川端康成审美意识中的物哀之美与幽玄之美.并追根溯源,论证了川端康成的审美意识来自于他对日本传统美意识的传承,强调了川端康成的创作是植根于日本本民族的土壤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7.
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其获奖作品《雪国》、《千纸鹤》、《古都》展现了传统日本的美丽与哀愁。与此相对,《春景色》是新感觉派时期川端康成的作品,描写了主人公画家在作画过程中感受的激变和挣扎。本文通过分析画家的感观变化,考察作者川端康成在新感觉派时期所主张的新感觉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作品简介川端康成,日本著名小说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也是第一次由日本人获得该奖项。川端康成少时家境不幸,父母、姐姐和祖父先后病故,使他形成了孤独、忧郁的气质。这种气质后来成了他作品里最鲜明的底色。作品背景为了排遣内心的悲伤,川端康成一生多次旅行。《伊豆的舞女》就是作者对  相似文献   

9.
日本文学作家川端康成以《伊豆的舞女》、《雪国》、《千鹤》、《古都》在中国掀起了一场"川端热",他是亚洲第二位摘取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的作家。他以新感觉表示传统美,成为新感觉派的不懈坚守者。通过对川端康成作品《伊豆的舞女》的情节、角色、主题等方面理解和分析,进一步研究川端康成的文学式特点,再一次解析川端的文学基调。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人物特点、主题的层层叠加构建了川端独特的文学基调。  相似文献   

10.
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是日本历史上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中篇小说《雪国》自1948年出版后.被公认为体现其创作成就的代表作。两位女主人公作为川端康成作品中经典女性形象,展现传统日本女性之美的同时也显现出各自人格之美、心灵之美。她们同是雪国的精灵,也是作者本人崇拜的理想女性和美的化身。  相似文献   

11.
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亚洲继印度作家泰戈尔于半个多世纪以前获得该奖之后第二个荣获此奖的作家。他是20世纪国际文学界的名人,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古都》等。他的作品带有日本传统的纤细美和悲哀美,在文学领域里,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新修订的高中语文第一册收入的《花未眠》,就是他的一篇启迪美、传播美的佳作。  相似文献   

12.
1968年,川端康成因为他的小说艺术“以一种充满技巧的敏锐,表达了最具民族性格的日本灵魂”获得诺贝尔学奖,获奖的三部代表作分别是《雪国》、《古都》、《千只鹤》。的确,这三部作品是川端康成作品风格的最好体现也即日本风格的体现,即“物哀”和“风雅”。但是真正体现川端康成炉火纯青的艺术手法的,还当推他在晚年即1961年创作的中篇小说《睡美人》。《睡美人》的出版,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该书涉及道德中的色情问题,也正是如此,直到90年代,《睡美人》才翻译介绍到中国。  相似文献   

13.
日本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川端康成,自幼深受日本古典文学的熏陶,佛教中的无常思想对其影响深刻,加之他自身特殊的生活经历,从而形成了他人生无常、万事皆空、灭我为无、无中生有的虚无思想。川端康成的这一思想在他的登峰之作《雪国》中有充分表现,本文对此进行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4.
李方媛 《林区教学》2010,(11):40-41
《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作者凭借《雪国》、《古都》、《千只鹤》于196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作者川端康成是一个一生追求"美"的作家,一个纯粹的唯美主义者,一生发表了许多作品,成为日本作家的代表。川端康成一生追求"美"的同时,深受佛教及禅宗思想的影响,他接受佛禅思想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笃信佛教及禅宗的国度,佛禅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日本人,此外,川端康成一生坎坷,两岁开始便经历了亲人的离世,在现实的孤苦无依下,佛教的诸多思想深深走入了川端康成的内心。川端康成的作品《雪国》在继承日本传统美的同时,也体现了深刻的佛禅思想。  相似文献   

15.
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早期作品多以舞女、艺妓等女性生活为素材,描写她们的爱情、忧伤和不幸以及她们为“正正经经”地过日子而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他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赞美了日本的传统美。  相似文献   

16.
<正>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东方美、日本美的基础之上,与他对东方和日本传统的热烈执著是一脉相通的,其美学基本是传统的物哀、风雅与幽玄。川端康成说:"在日语里,‘悲哀'一词是与‘美'相通的。"在他看来,美与悲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他认为,美有时是和战乱、失败甚至亡国联系在一起的,越是这种美,越有感人的力量。川端康成承认日本风俗习惯以及感受方法中的哀伤情调浓重地渗入自己的心里,从而形成了一种感伤主义。他总是把  相似文献   

17.
川端康成作为日本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而享誉世界,他的作品中无不蕴含着日本文学传统中独特的审美意识。本文通过分析《伊豆的舞女》和《雪国》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尝试在她们的美丽与哀愁中探索川端康成文学中传递的日本传统文学理念和审美观。  相似文献   

18.
《伊豆的舞女》作为川端康成的成名之作,是以他的亲身经历为原型而创作出来的。虽然川端康成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会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但他的实际创作又并非全盘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想,而是在借鉴西方文化的同时继承并发扬了东方传统文化。他的名作《伊豆的舞女》,正是在汲取西方文学并将其溶化在日本古典的传统与形式中诞生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创作成就卓著,美学思想独特。本文就其美学思想的特点及其成因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把握他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20.
毕延国 《文教资料》2012,(16):25-26
川端康成是日本现代著名作家,1968年登上了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他的作品表现了日本民族独特的性格和心理,表现了日本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审美意向,并使之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多种艺术技巧完美地结合起来,在东西方文化的大撞击中找到了契合点,创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川端康成之美"。他的美学观点有着鲜明的特性,本文对其产生的根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