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多入多出(MIMO)系统在发射端和接收端分别设置多副天线,采用MIMO技术可以提高信道容量和信道可靠性,降低误码率。正交频分复用(OFDM)是一种特殊的多载波传输方案,各子载波在整个符号周期上正交,各子载波信号子频谱可以互相重叠,提高了频带利用率。MIMO-OFDM技术是OFDM与MIMO技术结合形成的一种新技术,该技术是在OFDM传输系统中采用阵列天线实现空间分集,提高了信号质量。本文中全面介绍了MIMO技术和OFDM技术及两者的结合,分析了实现MIMO-OFDM技术的框架,未来的工作是如何用硬件来仿真实现这个系统。  相似文献   

2.
采用多入多出(MIMO)技术可以提高信道容量和信道可靠性,降低误码率.正交频分复用(OFDM)是一种特殊的多载波传输方案,各子载波在整个符号周期上正交,各子载波信号子频谱可以互相重叠,提高频带利用率.MIMO-OFDM技术是OFDM与MIMO技术结合形成的一种新技术,该技术是在OFDM传输系统中采用阵列天线实现空间分集,提高了信号质量.本文全面介绍了MIMO技术和OFDM技术及两者的结合,分析实现MIMO-OFDM技术的框架.  相似文献   

3.
苏新红  张海燕 《内江科技》2010,31(3):110-110
OFDM是一种无线环境下的高速传输技术,是未来无线宽带接入系统的基本实现技术之一。它能够有效地克服传输中的多径干扰和消除码间串扰,在高速数据传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在System View仿真环境下,用比特误码率来分析OFDM系统的性能.保证系统研究实现的科学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4.
OFDM技术的基本思想是将所要传输的数据流分解成多个比特流,每个子数据流具有更低的传输比特速率,并且用这些数据流去并行调制多个载波。正交频分复用是一种特殊的多载波传输方案。OFDM应用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和其逆变换(IDFT)方法解决了产生多个互相正交的子载波和从子载波中恢复原信号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潘栩荣 《大众科技》2009,(7):27-28,22
在传统的OFDM系统中,通常是在各个子载波上进行相同的特定的调制方式来传输比特流,这样带来最大的缺点是不能更好利用系统的频谱资源。在无线信道中,频率选择性衰落是一个显著的特征。不同的子信道受到不同的衰落,因此有不同的传输能力。若将自适应技术应用于OFDM系统,根据不同子信道的瞬时特性动态地分配数据速率以及传输功率,这样可以优化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6.
多输入输出(MIMO)技术和正交频分复用(0FDM)技术各有独特的优势和缺陷。MIMO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容量,但是抗频率选择性信道能力不强;OFDM技术利用正交子载波抗频率选择性信道,提高了频率利用率,易受频率偏差的影响,存在较高的峰值平均功率比。MIMO与OFDM技术结合构成的MIMO—OFDM系统既可以达到很高的传输效率,又有很强的可靠性,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实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低密度校验(LDPC)编码的正交复用(OFDM)系统的一种简化高阶调制算法,在保证高效可靠传输的同时降低了实现复杂度。仿真结果显示这种算法在AWGN和多径衰落信道下均具有良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8.
姬宏斌 《大众科技》2011,(2):52-54,51
阐述了OFDM算法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和其优点,具体描述了在接收部分OFDM同步的实现,主要介绍了OFDM系统中同步所应用到的定时同步,载波频率同步和采样同步以及剩余相位补偿算法的实现。同步技术是任何—个通信系统都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直接关系到通信系统的整体性能。没有准确的同步算法,就不可能进行可招的数据传输,同步技术是信息可靠传输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魏瑞 《科技广场》2011,(6):45-47
正交频分复用(OFDM)作为一种多载波数字通信方案,是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本文介绍了OFDM基本原理,建立了其通信系统模型,并利用Matlab实现了整个系统的动态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很好地反映OFDM的性能特点,同时验证了该仿真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降低OFDM系统中峰平比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OFDM系统的一个主要缺点是峰均功率比过高。部分传输序列(PTS)的方法可以改善OFDM符号的峰均功率比的性能,它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本文在传统的PTS方法基础上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减小复杂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杨明刚 《中国科技信息》2007,(6):157-158,161
在高速无线数字通信系统中,正交频分复用(OFDM)是一种备受瞩目的技术,它的频谱利用率高,成本低,并可以提供高速的传输速率,同时还很容易与多种多址技术相结合,MC-CDMA和OFDMA就是两种常用的OFDM的多址接入方式,本文着重分析了两种方式的特点并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文章针对越来越多的无线通讯技术,阐述了几种主流无线通讯技术的特点,并选择ZigBee作为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合适的无线通讯技术。在分析了多种定位技术和定位算法的原理和特性的基础上认为选择利用ZigBee无线收发芯片上的RSSI这种间接测距方式来定位能使WSN节点定位技术以低成本高稳定性地大规模应用。  相似文献   

13.
The Franklin Institute, Philadelphia, PA, awarded the 2005 Benjamin Franklin Medal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to Andrew Viterbi for developing an efficient technique that has advanced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modern spa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He also was a leader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wireless technologies.  相似文献   

14.
陈雪兆 《科技通报》2012,28(2):81-83
针对在无线网络中传输大规模数据时存在出错率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型RSS算法的高效率文件传输算法。该技术基于分布式无线通信模式,服务器端建立基于Feed的分布式文件传输架构,通过协作通信的方式向客户端广播RSS更新消息,在无线文件传输控制信息的端到端时延和网络吞吐率上进行优化。实验表明所提出的技术与原RSS技术相比在无线文件传输的可靠性、实时性、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5.
茹小波 《大众科技》2012,14(4):69-72
在室内无线光局域网中,可见光通信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可见光通信具有发射功率高、无需申请频谱、无电磁干扰、节约能源等优点,因此注定会成为未来室内无线光通信的主角。提出了一种可见光局域网通信的模型,重点研究了基于无线光码分多址(WOCDMA)的信道共享方案。在以往的光正交码(OOC)基础上,采用了随机光码(random optical code)作为系统的扩频码,并对其相应的性能做了对比。  相似文献   

16.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DM) has been widely adopted in radar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High sensitivity to carrier frequency offset (CFO) is one of the major drawbacks of OFDM. CFO estimation for OFDM systems had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and various algorithms had been proposed. However, the established algorithms may be compromised by the adoption of direct-conversion architecture and multi-mode low noise amplifier in the OFDM receiver, which introduces time-varying direct current offset (TV-DCO) into the system. In our previous study, we developed an eigen-decomposition based estimation algorithm, which is robust to TV-DCO but suffers from performance degradation under low to medium signal-to-noise ratio and requires high computation efforts. To address those issues, we in this paper propose a novel blind CFO estimation algorithm. By making use of the second order differential filtering and subspace method, the proposed algorithm achieves great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with reduced complexity.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algorithm is demonstrated by simul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