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传统旅游根植于传统文化,儒家的“比德观”与道家的“至美”、“至乐”观,影响着历代文人士子旅游的价值取向。中国的传统旅游发轫于帝王的冢山祭祀活动,遂有“五岳”之说。佛的传入与道之兴起,建寺庙宫观于名山大川,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随着漫游、玄游、云游、仙游以及涉险之游的勃兴,旅游形式便呈多元性发展,皆俱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传统旅游,而传统旅游又使传统文化丰富发展。研究传统的旅游文化,对发展现代旅游有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游”是旅游在中国古代的特定称谓,古今之游在内容、范围及性质上均有显著差异。春秋战国时期的游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在中国旅游文化发展史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3.
上个世纪晚期 ,所谓第三代新儒家学者对孔子的自由思想谈论较多 ,但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来把握孔子的自由观念却是一个被忽略的问题。作者认为 ,孔子的自由观念很明确 ,而且自成体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 ,孔子的自由观完全可以和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接轨。孔子的自由观念重在行为 ,不在于思辨 ,个体的人经过长期修养把握了仁和礼 ,把仁和礼变为自身自然而然的行为———克服和控制情欲 ,处理好己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也就获得了自由。因此 ,孔子的自由是个体对仁和礼的修养的最高境界。其中贯穿着自由的超功利的可贵思想 ,也隐藏着孔子自由观念中重视对规律把握的意蕴。正是孔子的自由观念维系着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群体。研究孔子的自由观可以进一步看清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脉络 ,尤其是对孔子美学思想会有较新认识。论文最后指出如何看待和评价孔子思想中的局限问题 :孔子的局限中隐藏着孔子思想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天命鬼神观思想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哲学思想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文章主要从孔子对“天”、“命”、“天命”的理解和对“鬼神”的态度;“知命”、“顺命”、“乐天”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关系;天命鬼神观所体现出的注重人事和重视现实的精神;天命鬼神现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及其影响四个方面试图全面而又在最大程度上认清并分析孔子的天命鬼神观。  相似文献   

5.
柳永和朱熹是两种截然不同旅游思想的代表。柳永作为一个不受封建礼法所羁的北漂族,科场失意,寄情于城市人情风物,游仕于大江南北,追逐世俗的游乐,寻找人性的本真,形成了自然无羁的逸游思想。而朱熹在旅游中执著于山水之乐,认为旅游不只是精神港湾,更是修身之要,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山水比德思想,悟真道于山水,于悠游中探索宇宙万物的规律,成就了理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6.
孔子倡志在四方、无畏阻险的“重游”观,特别重视听乐观礼的文化旅游,主张自然审美着眼于道德内涵,其旅游观对今天仍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和谐之美,作为长久以来的美学追求,早在我国美学源头的孔子美学那便一再论及。孔子之论和谐美,多以中和之美涵之,而其所谈及和谐美遍现于其语、文中。一直以来,我们多从孔子的文论、乐论中找寻和谐审美意识的踪迹,而忽视了孔子在《论语》中反复谈到的另一种切入和谐审美之视角——"观"!在《论语》二十篇中,孔子在将近一半的篇目中提及"观"意,且在《阳货》一篇中更是直接将诗纳入"观"之帷,赋予诗之可"观"的确论,从而从更深刻、宏观的角度确立了文艺之"观"的内涵及其社会内容和社会作用,进而开启了执本善用以致和的和谐审美意识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传统的教学思想有着深刻内涵,其中许多对当今的教育仍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游”作为其中一种教学思想,不仅渗透在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言行中,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教育思想具有厚重的人文底蕴,彰显着鲜明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本观、天性即人性的人性观、旨在"干政"的课程观和非强制性的方法观等思想性格。  相似文献   

10.
和谐之美,作为长久以来的美学追求,早在我国美学源头的孔子美学那便一再论及.孔子之论和谐美,多以中和之美涵之,而其所谈及和谐美遍现于其语、文中。一直以来,我们多从孔子的文论、乐论中找寻和谐审美意识的踪迹,而忽视了孔子在《论语》中反复谈到的另一种切入和谐审美之视角——“观”!在《论语》二十篇中,孔子在将近一半的篇目中提及“观”意,且在《阳货》一篇中更是直接将诗纳入“观”之帷,赋予诗之可“观”的确论,从而从更深刻,宏观的角度确立了文艺之“观”的内涵及其社会内容和社会作用,进而开启了执本善用以致和的和谐审美意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孔子对生命成长的各个阶段及其所能上达的人生境界之总结,跨越数千年历史而不减其人文光辉.孔子的生命成长观是“仁”之思想的实践性表述,其“性近习远”说是从人的才智维度揭示个体生命的存在特质,其“时命观”是从时间维度来说明个体生命的相对自由,“下学而上达”的忠恕之道则是从空间维度来打开君子不忧的生命空间.今天看来,孔子的生命成长现仍具有重要的精神内涵,能够给常人理解生命、相机而为、明生命之阶段性与发展性提供有益参考与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2.
论孔子教育思想的主体性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闪烁着主体性的光辉 ,其主体性精神体现在教育对象观、教学方法、道德教育等方面。孔子教育思想的主体性精神是春秋时期人之价值的发现在教育思想上的反映 ,同时也与孔子哲学思想的体认性特征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3.
孔子孝道观的基本内涵包括:物质上“能养”,精神上“敬”;无违与谏诤;子承父志、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孝体现了内在亲情,包含了礼和仁。孝和礼、仁的特殊关系使孝道具有特殊的政治功能。孔子孝道观有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意识、感恩意识和人文精神,对家庭美德建设和社会和谐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孔子是哲学大师,亦是语言大师。《论语》的巨大影响,在于其思想之精深,亦在于其语言之魅力。孔子的语言观具有几个特点:一是言行一致,二是名实一致,三是文质一致,四是时中的方法,五是老实的态度。孔子的语言具有多方面的美学特征:一是匀称美,二是气势美,三是弹性美,四是睿智美,五是自然美,六是崇高美,七是刚力美,八是人格美,九是无言美。孔子的语言观极具原创性,进而影响其思想;孔子的语言美颇有吸引力,进而传播其思想。其语言的深邃和美相得益彰,凸显孔子思想的伟大。  相似文献   

15.
常国良 《成人教育》2009,29(3):46-47
孔子的教师素质观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包括:“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知识素质观,“知人”、“善诱”的教育教学素质观,“居之无倦,行之以忠”的道德素质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师发展观。这些对于当今的教师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旅游观念看明代文人士大夫的闲暇生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明代中期以后,对旅游的肯定已成一时之风,而旅游则已经成为文人士大夫闲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明代士大夫旅游观念系统的梳理.指出文人与道学家在旅游观念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士大夫的旅游体验又作了详细的分析,并对明代的游人进行了具体的细化,将其归为贵人之游、豪士之游、布衣之游与民众之游四类。  相似文献   

17.
仁爱观是孔子最重要的思想内容之一,孔子在爱亲的基础上将其发展到泛爱众的层面,这本身是对当时族类的一种突破。孔子的仁爱观是"有教无类"产生的理论基础;同时,"有教无类"又是对孔子仁爱观的具体化实践。本文将"有教无类"置于孔子仁爱观视野下,探讨"有教无类"产生的理论基础和真实内涵,并进一步论述二者的关系问题,以期给予其正确的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18.
孝道是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重要思想,也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孝道思想即使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仍然具有不朽的价值意义。但孔子的某些孝道思想在历史的传承中每每被后世尤其是现代人误读,例如对孔子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句话的理解就存在很大争议。而对这句话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到对孔子孝道思想基本精神的把握,即孔子的孝道思想是主张孝敬还是孝顺。本文通过对此问题的分析辩证,以期还原孔子孝道思想的原意。只有弄清孔子孝道思想的真正内涵,才能更好地继承、弘扬孔子的孝道精神。  相似文献   

19.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是中西方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两位思想巨匠,而二者对人性观却作出了截然不同的价值判断,这促使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取向,进而促使中西方法治发展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路。以孔子与亚氏的不同人性观为起点,进一步分析两位先哲不同的法治观及由此对中西方法治价值选择产生的不同影响,可明晰中西方法治发展之异的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20.
由湖南师大游唤民副教授撰写的《孔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一书已由岳麓书社出版。作者在书中分别对孔子的德治思想、孔子的礼和礼治思想、孔子的仁的思想体系、孔子的人性论、孔子的中庸思想、孔子思想的整体构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从而填补了孔于思想研究中的不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