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鲁迅与野史     
野史对鲁迅思想形成、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研究鲁迅与野史的关系,是从一个新角度来研究鲁迅思想。野史使鲁迅对一切冠冕堂皇的事物持怀疑态度,养成他多疑的性格,坚定了他改革社会的志向。他在追求社会改革的过程中,往往从野史获得启发,使他有许多重要发现,他进而把这些发现升华为具有“野”的特征的思想,并走上了叛逆的道路。他关注野史,是为了唤醒人们的改革意识,以收取启蒙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在身前还是身后,鲁迅总是难免受到一些人的非议,这源自鲁迅刚硬的文化人格、特立独行的个性气质、反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及独特的审美追求等因素,即所谓"异端"。若细加寻绎,可窥察出越文化传统对鲁迅独特的文化人格形成所产生的深潜影响。  相似文献   

3.
兄弟失和事件成为推动鲁迅“彷徨”的精神状态向极端化境地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强烈的焦虑、抑郁中,鲁迅的行为方式、情感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均受很大影响,甚至一度出现心理障碍。鲁迅心理上出现了个体生命中的巨大焦虑,而强韧的反抗意志决定了他要进行新的思想和人格求索。以焦虑中的反省为前导,兄弟失和后的鲁迅开始了更为艰苦、自觉的人格和精神求索,这较完整、充分地体现在《彷徨》中。  相似文献   

4.
鲁迅曾明言中过韩非思想的毒,但韩非思想的具体观点并未对鲁迅发生任何影响。韩非对鲁迅的影响发生在两个层面,一是思维方式,二是文章风格。韩非思想的一个重大特点是善于洞察人心的深层动机,其文章的风格特点是雄辩犀利,这两个方面对鲁迅都有潜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鲁迅一生始终与佛教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佛教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人格心理、处世态度和思维方式,而且还渗透在他的创作中。佛教的“人生即苦”、“一切皆苦”和“我法”也“两空”等基本教义,对鲁迅思想和心灵产生了深刻影响;佛教的辩证思想是鲁迅在掌握马克思主义淮物辩证法之前,认识世界、解决矛盾最有力的思维工具,使他的《野草》等作品呈现出一种形而上的思辩深度;鲁迅对佛教的认识是一个自觉的、辩证的、有所扬弃的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语言的不同反映了思维方式的差异,而思维方式也影响着语言的表达。英汉民族思维方式各具特色,分别呈现出抽象思维和具体思维、主体思维和客体思维、“天人合一”观和“物我分离”观的特点。本文以思维方式为研究视角,通过横向比较英汉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阐释了英汉被动句的表征在主语的选取、施事主语的存在、句子的感情色彩、句法构成以及意义被动句和结构被动句的出现频率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试图揭示表征背后的理据。  相似文献   

7.
论鲁迅和余华小说的精神同构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鼻祖仍旧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坛。在直面人生、社会的价值问题和精神溯源的过程中,一代代的文人与鲁迅不期而遇了,新时期的余华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们的小说创作在认识论与价值观方面,在思想理念及深层的精神领域,在思维方式以及文学的表现方式等诸多方面都体现出惊人的同构性。  相似文献   

8.
鲁迅晚期杂文与上海生活经验有很大关联,上海这个特定的文化空间,不但提供给鲁迅观察社会世相的一扇窗口,同时也影响着杂文创作的思维方式与言说策略。鲁迅晚期杂文往往在都市文化与租界体验的文化语境之中展开,解剖国民劣根性在租界社会的变异,批判沪上文人对金钱物质的依赖,挖掘知识分子流氓人格在洋场文化中的发酵与扩大。鲁迅还通过剪贴与备考的方式,缩微出一个真实的言论环境,使得晚期杂文具有一种对话感与互动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通过对文学源流和时代背景的考证来商榷鲁迅先生提出的唐人"始有意为小说"之观念,认为其存在叙述上的逻辑混乱.同时作者认为唐人小说观念并未独立自觉,依然处于传统思维方式指导下并为其束缚.  相似文献   

10.
鲁迅深受庄子批判精神和否定精神的影响。在讽刺艺术上,两者都将矛头指向所谓“大人物”或“好人物”,强烈的讽刺充满恶辣味;在思维方式上,鲁迅常用的“推背法”、“两相结合法”等均能在庄子著作中找到内在联系。鲁迅又对由庄子处世哲学所形成的精神胜利、自欺欺人的民族性格病态和游世混世的人生态度,及其隐蔽性和毒害性进行了深刻批判。因此,鲁迅既是庄子思想中积极价值的真正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又是庄子思想糟粕的最清醒最深刻的批判者。  相似文献   

11.
"杂家"鲁迅及其"杂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名目: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翻译家、教育家、美术家、编辑家、国学家等等。这些名目仅仅能概括鲁迅思想肖像的一个侧面,而不足以包举鲁迅整个的思想地图。鲁迅,只有"杂家"这一个名目才足以囊括其全部风貌。之所以给鲁迅杂家的定位,是与其杂学的知识结构紧密相关的。其杂学,一言以蔽之曰"三四之学":四库之学、四野之学和四洋之学。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张恨水《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和《八十一梦》这四部小说的探析,阐述张恨水在这一时期思想和创作道路的发展变化,从而表明张恨水的恨而醒世创作主旨,肯定张恨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中历史"模块-专题"式课程结构的重大变革在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个层面体现了全新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这是高中历史课程内容体系的大破大立,是对传统课程设置模式与教科书编写"系统性"的挑战。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和大象版等各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呈现出"模块-专题"体例的鲜明特点,在中学历史教科书编写领域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体例的争鸣。  相似文献   

14.
初中历史考试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试题的思维含量大大增加,历史教师应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苦练基本功,通过广泛的阅读,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史学功底;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有效信息,打造高效历史课堂;合理运用材料,注重发掘细节,创造性地处理与解读教材,巧妙设计问题,用丰富的史料引领学生思考,以彰显个人的教学风格及历史学科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论庄子之梦的文化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子之梦承袭并突破了前人梦描摹时的梦魂宗教崇拜之神学性思维模式,将虚构的梦纳入作品,借梦象释理抒情,跨越了哲学常规的逻辑说理方式。他以梦为文所开创的梦象艺术。打通了入梦窥视心灵及社会隐秘的艺术渠道,使梦文学成为映射社会文化的特异窗口,从此正式拉开了中国梦文学艺术发展序幕,在文化史上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60年代,冯友兰在以其新理学的哲学基础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颇具个性特色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以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取代以境界哲学为棱心的新理学,以两个“对子”——唯物与唯心、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作为中国哲学(史)的主题,显示出冯友兰哲学思想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重新检讨了学术界对野史、杂史和别史的定义,清理了笔记或小说的源流和分类、著录时之部类归并情况,认为野史、杂史和别史其实皆可纳入传统"笔记"或"小说"的范畴.其次,认为这些非正史类文献具有不可忽视的史料价值,但也存在一定局限,使用时需要细加择别.再次,从行卷风气、史馆制度等方面,分析了唐五代笔记小说的特点,驳正了对唐五代小说或笔记文学性强、真实强弱的宠统指责,认为其史料价值迥剔于明清以后几全属虚构之小说.并指出应该在宗教研究等方面,充分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8.
在迟子建小说的想象艺术中,有关童年与历史记忆的书写是其中重要的组成。作家通过对视角择取、意象营造等记忆呈现方式的技术化处理,展现出的不仅是那个独特时代环境下带有鲜明地域和化印记的人类最为生动鲜活的生存场景,同时更多展露出的则是作家对于现实社会的凝重思索和对人性温情的热切渴望。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历史与现实需要、史学科学化、高校历史教学三方面的思考,提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用新的角度去探究历史中的精神思维模式和价值,高校历史教学也应与时俱进地把握历史学本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